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5篇
综合类   40篇
畜牧兽医   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提高牛胚胎移植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51年Willett等获得牛胚胎移植成功以来.一些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研究与开发。到上世纪80年代,牛胚胎移植技术在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商业化阶段.并得到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02.
为了提高延边黄牛体细胞克隆重组胚的发育率,研究了在体外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甘氨酸对重组胚发育的影响。分别在体外培养液中添加0、7、14、21mmol/L的甘氨酸,结果表明,在体外培养液中添加甘氨酸能够显著提高延边黄牛体细胞克隆重组胚的发育率,且以7mmol/L浓度的甘氨酸囊胚的发育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3.
搞大集体生产时,专务蚕桑:土地承包到户后,大兴蚕桑:退耕还林后,实行规模化养蚕……走进石泉县中池乡军民村,村民们无不竖指对30年一直保持“养蚕状元”光荣称号的刘喜森和牛学辈夫妇夸口称赞着。  相似文献   
104.
通过两类表达谱芯片实验设计(包括直接杂交与间接杂交,正反标记试验),比较和分析了不同实验设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接杂交的Log(Ratio)值的变化幅度要比直接杂交的大,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实验系统误差要高于直接杂交;间接杂交的正反标记结果高度一致,说明间接杂交具有很高准确性,同时也表明荧光染料对实验结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5.
THRSP基因C184T突变与秦川牛肉质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秦川牛THRSP基因第一外显子184 bp处C/T错义突变与部分肉质性状的关系。【方法】选取405头相同饲养条件下无亲缘关系的18~20月龄的秦川牛,利用PCR-SSCP技术对THRSP基因进行个体基因型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GLM模型分析该SNP与93头秦川牛部分肉用性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该位点引发THRSP基因第51个氨基酸由缬氨酸(GTG)变为丙氨酸(GCG)。多态信息含量为0.3583,属于中度多态,杂合度为0.4676,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8783。卡方检验显示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该位点基因型与嫩度和系水力2个性状显著相关。多重比较结果显示,AA基因型个体的嫩度显著高于AB型(P<0.05),BB基因型个体的系水力显著高于AB型(P<0.05)。【结论】这一位点可能是影响牛肉嫩度及系水力的主效QTN或与之紧密连锁,可做为肉牛肉质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秦川牛脂联素基因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及其与部分产肉性状的关系。【方法】以405头24月龄的秦川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SSCP和测序技术对其脂联素基因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对发现的多态位点与秦川牛产肉性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秦川牛脂联素基因第2外显子存在AA、AB和BB 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96,0.207和0.097;等位基因A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799和0.201。BB基因型个体在64 bp处发生了G→C突变,导致22位的谷氨酸(GAA)转变为谷氨酰胺(CAA)。胸围、宰前活质量、胴体质量、背膘厚和眼肌面积等指标,AA型个体显著高于AB型(P<0.05);AA型个体腿臀围显著高于AB型(P<0.05),极显著高于BB型(P<0.01)。【结论】脂联素基因第2外显子可能是影响秦川牛产肉性能的主效数量性状座位或与之紧密连锁,可作为秦川牛产肉性状的辅助选择标记。  相似文献   
107.
摘 要:THRSP基因是调节动物脂肪生成的重要基因。本试验利用PCR-SSCP和DNA测序方法对秦川牛(QC)、夏南牛(XC)、南阳牛(NC)、郏县红牛(JRC)、鲁西牛(LC)共644头牛的THRSP基因部分第一外显子序列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存在两个突变位点:40bpC/T和78bpA/G;四种基因型:AA,AB,BB,AC;五种牛A,B,C基因的频率分布一致。从位点间杂合度来看:QC﹥XC﹥LC﹥NC﹥JRC;从位点间多态信息含量看:QC属于高度多态(PIC﹥0.5),XC,LC,NC,JRC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40bpC/T突变导致THRSP基因第3个氨基酸发生错义突变,由缬氨酸(GTG)→丙氨酸(GCG);78bp处的A/G突变引起THRSP基因第16个氨基酸发生错义突变,由缬氨酸(GTC) →异亮氨酸(ATC)。  相似文献   
108.
从母貂产仔到仔貂断乳分窝为产仔哺乳期(4月末至6月下旬)。此期的中心任务是提高仔貂的成活率,保证仔貂正常的生长发育。仔貂生长发育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母貂的泌乳能力,因此,供给产仔母貂营养全价的日粮,满足其泌乳的需要尤为重要。此外,水貂产仔较多,往往一胎所产的仔貂超出其抚养能力,因此,需要加强人工护理仔貂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9.
草地早熟禾不同品种干旱胁迫下HVA1抗旱基因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麦(Hordeum valgare)HVA1抗旱基因(X78205)的mRNA序列设计引物,提取干旱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叶片中的RNA,以反转录后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反应,扩增产物经回收、连接、转化和酶切鉴定为阳性重组子,其序列长度为324bp。经比较,与大麦HVA1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达到79.27%,表明所克隆的基因序列为草地早熟禾HVA1基因部分序列。  相似文献   
110.
试验旨在研究围脂滴蛋白2(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LIN2基因mRNA在不同月龄(6~60月龄)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选取18~24月龄的健康秦川肉牛536头,采集血样并测定肉质性状指标,研究PLIN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氨基酸突变,并与秦川肉牛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发现,PLIN2基因在秦川肉牛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8月龄时表达量最高。测序共发现9个SNPs位点,其中g.C7919T位点不同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CT基因型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C7933T位点不同基因型背膘厚及肌内脂肪含量均呈显著差异(P0.05),CC和C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TT基因型,CT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TT和CC基因型;g.G8015C位点C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G和GC基因型(P0.05);3′UTR区域g.T8496C位点TC基因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CC和TT基因型(P0.05);g.C8578T位点TT基因型个体背膘厚显著高于CT和CC基因型(P0.05)。综上,PLIN2基因对秦川肉牛肉质性状发育有一定影响,可作为秦川肉牛现代分子选育的候选参考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