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32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0篇
  79篇
综合类   86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91.
以市售马铃薯块茎为材料,用海藻酸钠法和酸碱沉淀法提取马铃薯蛋白质,采用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浓度,同时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对马铃薯蛋白种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蛋白质含量差异显著.以海藻酸钠提取马铃薯蛋白质,随着海藻酸钠百分含量增加,蛋白含量先增加后减少,且以海...  相似文献   
192.
为了探究黄土梁典型植被(康定柳灌丛、紫果云杉人工林)改造1年后植物多样性恢复的初期规律,采用样方法对改造前后的柳灌丛、云杉林进行了群落学调查,对比分析了二者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的差异.有以下结果:(1)康定柳灌丛、云杉人工林改造1年后,主要增加了速生、喜阳的草本物种,栽植的乔木幼苗和大熊猫主食竹生长缓慢,二者盖度、多度较...  相似文献   
193.
为深入分析植物对土壤加固的影响效益和机制,该研究选取重庆缙云山地区和陕西延安黄土丘陵区种植一年的乔木(火炬树、榆树)和灌木(荆条、酸枣),该测定其根系形态、力学参数和土壤的抗剪强度,通过RBMw模型计算根系固土效益,综合评估不同植物种的固土效能和贡献度。结果表明:2地种植的物种平均根直径的差异不显著(P > 0.05),重庆种植的乔木(火炬树、榆树)的根长、分叉数和根尖数显著高于延安,灌木未出现显著差异(P < 0.05)。根系的抗拉强度与直径都符合负幂函数关系,其中平均抗拉强度最大的为荆条。除荆条外,同种植物根系的抗拉强度并未因不同地区的种植产生显著差异。4个植物种根系的固土效率为0.65~4.12 kPa,各物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重庆2种乔木种植下的根土复合体有效黏聚力高于裸地(约10%),灌木种植下则普遍略低于裸地。除酸枣外,种植于重庆的4种植物的根系固土作用和效率都显著的高于延安(P < 0.05)。研究结果可为不同地区固土护坡的树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4.
通过对重庆缙云山暴雨雨水及5个样地(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灌木林、农用地)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质进行监测,检测了12个指标,对水质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4个主成分,得出11个样本在主成分上的标准得分,据此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5类,并对其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的水质优于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5个样地的水质等级为:灌木林>农用地>楠竹林>混交林>阔叶林,林地地下径流水质优于地表径流,农用地地下径流水质劣于地表径流。  相似文献   
195.
基于植物生长过程的根系固土机制及Wu模型参数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提高植物根系固土效果模型量化的准确性,针对植物根系在土壤中受破坏的不同方式,基于植物生长过程的根土复合体直剪试验,利用根的拔出与抗拉试验,分析根系在不同生长时期的受力机制,定量评估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加固效果。【方法】在原有直剪仪器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分离式、可测定盆栽植物根系固土效果的装置。将12棵3年生山矾幼树样本直接种植于直剪盒,针对移植后1个月、4个月和1年后山矾根系的单根抗拉强度、拔出强度和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进行测定,建立植物单根直径与单根抗拉强度、拔出强度的关系曲线。在时间尺度上,研究影响其根系固土的相关参数变化,分析根系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机制和根系的破坏情况,并优化现有Wu模型,并尝试评估动态生长过程中的根系固土效果。【结果】1)植物根系固土效果受抗拉强度与拔出强度的共同影响,在植物的生长的过程中,拔出强度对固土效果的影响比抗拉强度更加显著;2)随着植物种植时间的增加,4个月后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切强度显著增加,1年后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切强度较前4个月增长放缓。根土复合体发生剪切破坏后,根系发生断裂破坏的概率随种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3)将根系抗拉和拔出强度2个参数加入到植物根系固土模型的计算中,可以更好地反映植物根系固土效果,特别是对于植物移植生长过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值平均相差仅为8.13%。【结论】植物根系在1年的生长周期内,根系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根系抗拉强度由其材料属性决定,也不会发生较大变化。而根系与土壤间的键合则变得更加紧密,根系的拔出强度增加显著,更多的根系在土壤发生破坏时发生断裂,最终提高根系加固土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6.
采用不等株行距的宽窄行混合和等穴距错位插秧的混合稀植栽培形式 ,研究了边行效应在混合稀植栽培中的作用、混合稀植栽培的产量表现、组成行的产量、边行效应值及增产机理。该栽培技术体系综合了目前普通等株行距稀植和超稀植栽培的优点 ,通过边行效应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97.
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管流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该研究在湖北省秭归县花岗岩坡面下部开挖了一长度为 2 .9m ,深度为 2 .2 3~ 2 .6 0m的土壤剖面 ,经现场观察发现土管主要集中分布在B层 (花岗岩分化程度较高的层次 )和C层 (花岗岩分化程度较低的层次 )的过渡带附近 .在坡面下部坡脚部位垂直于坡长方向上 ,每米宽度大约分布有土管 5~ 7个 .近两个降雨季节的多场天然降雨及管流观测结果表明 ,只要有一定强度的降雨出现 ,土壤剖面中就会产生管流现象 .管流出现的时间、管流历时与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土壤前期水分含量和土管所处的土壤剖面位置等因素有关 .土壤水分含量高、降雨强度大时 ,在降雨历时 1h前后即有管流出现 .不同土管的管流流量在一场降雨过程中具有相似的水文波形 ,即上升阶段的历时较短 ,其切线方程表现出较大的正斜率 .随降雨过程的停止 ,管流的水文波形呈缓慢的下降趋势 ,其切线方程表现出较平缓的负斜率 .管流流量对降雨雨强变化响应较为敏感 ,在一次降雨过程中 ,雨强的微小变化会导致管流水文波形的明显反映 .尤其是阵雨的出现 ,会使缓慢下降的管流流量水文波形下降得更为缓慢或转而产生小幅度的回升  相似文献   
198.
重庆市长寿区桃花溪由于人为干扰部分河岸受损,河岸植被破坏严重,经过生态治理修复,植被恢复效果良好。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了修复河岸初期各护坡模式下的植物多样性及其对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等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响应。结果表明:植被护岸与天然材料织物垫护岸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其物种多样性指标稍高于人工扁袋护岸,相比原生态的半裸地有了极显著的改善。各护岸模式的大多数土壤理化特征因子差异性极为显著,其中半裸地的土壤质地与水肥状况最差,说明各护岸措施对土壤的改善效果明显。通过对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特征因子的一般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各多样性指标均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毛管孔隙度、速效N、阳离子交换量(CEC)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Shannon-Wiener多样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全K、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CEC三个土壤养分因子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99.
草本缓冲带能够有效拦截坡面径流中泥沙、总氮、总磷等污染物,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主要措施之一。通过人工配水模拟地表径流,研究不同径流量对草本缓冲带截污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草本缓冲带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削减作用,草本缓冲带对泥沙削减效果最好,对总磷削减效果最差,白三叶对污染物的削减能力总体较黑麦草强。径流量对草本缓冲带总氮、总磷削减率影响较大,对泥沙削减率影响较小;当流量从0.08 L/s增加至0.24 L/s时,草本缓冲带对总氮、总磷削减率减少至9%和6%,而泥沙削减率为34%。随着放水冲刷时间增加,出流总氮、总磷、泥沙浓度不断降低并逐渐达到稳定,流量增大至0.24 L/s时,总氮、总磷浓度范围为11.5~24.7,1.6~2.3 mg/L,泥沙浓度在不同流量下无明显差异。草本缓冲带对总氮、总磷去除作用受流量影响较大,在大流量时缓冲带对总氮、总磷基本无去除作用,但缓冲带对泥沙去除作用受流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0.
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分土壤抗冲性的最佳土壤结构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平  王云琦  王玉杰  张会兰  王冉  胡波  唐晓芬 《土壤》2014,46(1):111-118
应用原状土冲刷法和Le Bissonnais(LB)法中的快速湿润法(FW),对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灌木林和裸地5种样地的土壤抗冲系数、土壤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找出表达不同林分土壤抗冲性的最佳土壤结构指标。结果表明:①不同林分间土壤抗冲系数(L·min/g)大小依次表现为:阔叶林(2.719)针阔混交林(2.431)灌木林(2.024)裸地(1.595)楠竹林(1.096),各林分土壤抗冲系数除楠竹林和裸地外均从表层到底层呈递减趋势;②对于表达土壤结构常用的4个指标,0.2 mm团聚体累积量、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土壤分形维数(D)在表层(A层)土壤中均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最优,阔叶林优于灌木林,楠竹林和裸地较差;③对土壤抗冲系数和4个土壤结构指标作逐步回归分析,最终平均质量直径(MWD)被引入模型,在显著性水平为P0.05的情形下,可以认为土壤抗冲系数与MWD存在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0.306+1.823x(R2=0.406,n=19,P=0.003),即在研究地区平均质量直径(MWD)可作为表达土壤抗冲性的最佳土壤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