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7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1.
通过粮食微环境中CO2浓度变化快速检测粮粒内隐蔽性害虫发生状态,有利于早检、早治及避免隐蔽性害虫的取食为害。本文采用CO2检测仪循环取样检测方式,用带玉米象卵的小麦以不同密度混合到500 g无虫小麦的密闭微环境中,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了不同时间点CO2的浓度,分析了微环境中CO2浓度变化与害虫感染和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象处于卵期时,相同温度下含不同密度玉米象的微环境中CO2浓度差异小。玉米象处于幼虫期时,20℃下密度5、10头/kg和20头/kg的微环境中CO2浓度分别于处理后18.5、18 d和15.5 d时首次出现显著升高,至34 d时其浓度达0.070%、0.112%和0.129%的相应峰值;随着温度升高,CO2浓度首次显著升高以及达到峰值的时间明显提前,25℃下,分别于12、8.5 d和6.5 d首次显著升高,于22.5、23 d和24.5 d达到峰值;30℃下分别于7、5 d和2 d首次显著升高,于22、21 d和20 d达到峰值。同时CO2的峰值浓度也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加。结果表明,CO2浓度的变化与隐藏发生的玉米象幼虫期感染密度、发育时期以及温度相关,可通过检测微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监测玉米象幼虫感染与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12.
在对安徽宁国板桥自然保护区次生甜槠林进行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单木竞争模型及数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甜槠种内及甜槠与其他种群之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甜槠种内竞争比其与其他树种的种间竞争激烈,甜槠在种间竞争中占有较大优势,将长期保持稳定。竞争强度随着对象木的径级增加而减小,竞争木对对象木的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径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均可用反函数模型来拟合,且拟合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3.
研究玉竹多糖和板蓝根多糖对环磷酰胺致雏鸡免疫抑制的调节作用。将120只1日龄雏鸡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玉竹多糖对照组、玉竹多糖调节组、板蓝根多糖对照组、板蓝根多糖调节组、免疫抑制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在7日龄时饮水免疫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LaSota株+H120株)。测定免疫后不同阶段雏鸡新城疫疫苗抗体滴度、血清IgA含量和外周淋巴细胞OD570 nm值,以及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结果显示,环磷酰胺造模后,可见环磷酰胺抑制对照组抗体滴度持续处于较低的状态,血清IgA含量较低,外周淋巴细胞增殖受抑制,免疫器官指数较低;在免疫后14 d、21 d、28 d和35 d,玉竹多糖调节组和板蓝根多糖调节组血清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免疫抑制对照组(P<0.05);在免疫后21d、35 d,玉竹多糖调节组和板蓝根多糖调节组血清IgA含量、外周淋巴细胞OD570 nm值和免疫器官指数显著高于免疫抑制对照组(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玉竹多糖和板蓝根多糖对环磷酰胺造模形成免疫抑制雏鸡免疫系统具有调节功能,可解除免疫抑制,使免疫系统恢复至正常水平,能够提高雏鸡新城疫疫苗抗体滴度、血清IgA含量,增强外周淋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4.
袁莹  王雪峰  王甜 《热带作物学报》2022,43(9):1953-1963
通过探讨白木香冠层光谱和形状特征与叶片含锌量的模型关系,实现幼龄白木香冠层含锌量的快速无损诊断,为实现白木香智能化培育经营提供新思路。以幼龄白木香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光谱相机获取白木香冠层图像,结合相位相关法及贝叶斯分割法精确提取白木香冠层,在应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算法对图像光谱和形状特征进行降维的基础上,分别构建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模型和偏最小二乘-广义可加模型(partial least squares-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PLS-GAM)以图像特征对含锌量进行估测和分析,并通过比较模型评价指标与常用套索回归(lasso regression, LassoR)和多元逐步回归(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MSR)模型进行对比,确定适用于白木香锌含量估测的最佳模型。研究表明:(1)结合相位相关法和贝叶斯算法能够较好地分割出白木香冠层图像,效果显著优于对各波段图像进行直接分割的方法;(2)基于多光谱图像特征提取6个主成分CF1、CF2、CF3、CF4、CF5和CF6,PLSR建模分析结果表明CF1和CF2与白木香冠层含锌量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模型调整后R2adj为0.475;(3)PLS-GAM建模分析结果表明,CF1、CF2和CF4与白木香冠层含锌量均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模型调整后R2adj为0.679,显著高于基于线性关系构建的PLSR模型;(3)经过模型评价对比,PLS-GAM模型估测精度最高,RMSE为0.095,较PLSR、LassoR、MSR模型分别降低了26.4%、43.1%和34.9%,为适用于估测白木香冠层含锌量的最优模型。因此,结合相位相关法及贝叶斯分割法能够实现对白木香冠层多光谱图像的精准分割,基于光谱和形状特征构建的PLS-GAM模型对白木香冠层含锌量具有良好的估测效果,有利于推动白木香微量元素诊断的研究进程,对幼龄白木香的智能化作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MSAVI-SI特征空间的玛纳斯河流域灌区土壤盐渍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纳斯河灌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绿洲之一,其发展受土壤盐渍化制约,土壤盐渍化信息获取成为首要问题。以Landsat-OLI卫星影像和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修改型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和盐分指数(SI)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MSAVI-SI特征空间概念,进而构建了盐渍化遥感信息提取指数模型(MSI)。结果表明:1不同程度盐渍化类型MSI平均值差异特征明显,其差值在0.35~0.43,因此,MSI指数可以作为盐渍化信息快速提取的指标。2灌区土壤受盐渍化侵扰严重,尤其从下游农业生产区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过渡的生态脆弱区,受地下水影响明显的中段,土壤盐渍化仍是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对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和管理,以及区域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秭归县兰陵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年5—9月自然降雨条件下,对三峡库区内典型退耕还林模式(茶园、板栗林、柑橘园)及原有农耕地(对照)径流小区的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情况进行了监测和分析,评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对小流域土壤侵蚀及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后土壤侵蚀量和总氮、总磷流失量明显减少,与农耕地相比,板栗林、柑橘园和茶园地表径流流失减少幅度分别为41.95%,22.78%,6.11%,土壤侵蚀减少幅度分别为87.91%,75.26%,58.94%,总氮流失量减少幅度分别为52.42%,44.08%,31.26%,总磷流失量减少幅度为72.87%,70.45%,43.24%。(2)相较农耕地,退耕还林模式速效氮流失量明显减少,硝态氮流失量顺序为农耕地332.09g/hm~2茶园243.42g/hm~2板栗林124.76g/hm~2柑橘园123.18g/hm~2,铵态氮流失量顺序为农耕地184.22g/hm~2茶园132.18g/hm~2柑橘园117.62g/hm~2板栗林91.42g/hm~2,且硝态氮流失量占总氮流失量比率高于铵态氮。(3)总氮、总磷主要通过侵蚀泥沙途径流失,速效氮流失的主要途径是地表径流。流域内主要污染物为随侵蚀泥沙流失的总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树种图像识别时会存在类内差异、类间相似的现象,因此导致基于单一人工特征的传统识别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识别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提出一种将图像深层特征和人工特征融合的树种图像深度学习识别方法。方法将6类常见树种(樟子松、山杨、白桦、落叶松、雪松和白皮松)图像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裁剪、水平翻转、旋转等操作,对原始树种图像集进行数量扩增,并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建立本次树种识别实验的图像库;其次,将本文模型设计为3路并列网络,分别选取RGB图像、HSV图像、LBP-HOG图像,从图像像素、色彩、纹理和形状的角度出发,对上述树种图像进行识别。一方面构建适合本文实验的CNN深度学习模型,将训练集样本中RGB图像和相对应的HSV图像作为第1路和第2路CNN模型的输入,进行树种图像深层特征提取;另一方面,对训练集进行高斯滤波去噪和人工提取LBP-HOG特征来代表纹理、形状特征,作为第3路CNN模型的输入。然后,将3路模型各自得到的特征在最后一层全连接层进行汇总,作为softmax分类器的最终分类依据。最后,为检验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利用上述特征和训练集对SVM分类器、BP神经网络以及现有的深度学习LeNet-5模型、VGG-16模型进行训练,对测试集进行识别验证,来比较最终的识别效果。结果本文提出的多特征融合CNN模型,训练准确率为96.13%,平均验证识别准确率为91.70%。基于单路训练的CNN树种识别模型中,RGB图像作为训练输入值时,识别率最高,为75.21%,HSV特征识别率次之,LBP-HOG特征最差;多特征融合情况下,基于RGB + H通道 + LBP条件下,验证识别准确率最高,达到93.50%;RGB + HSV + LBP + HOG组合识别率不增反降,识别率为89.50%。同样的特征或特征组合条件下,SVM、BP神经网络、LeNet-5模型和VGG-16模型所获得的识别率均低于本文模型的识别率。结论基于RGB + H通道 + LBP特征融合条件下,运用3路并列CNN模型,对本文6类树种图像进行识别的识别率最高,克服了在单一特征情况下识别率低的问题,识别效果也非常理想,实现了从大量不同树种图像中自动识别出具体类别。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对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碳水耦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山西太岳山好地方林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InVEST模型对研究区的蒸散和碳密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以小班为单位分别提取了研究区蒸散量与碳密度的值并对二者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实际蒸散量(200.8~604.8mm)、土壤碳密度(0~154.6mg·hm^-2)和植被碳密度(0~118.7mg·hm^-2)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林区高于非林区。各植被类型中,华北落叶松林、油松林和混交林基于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特点在年实际蒸散、土壤碳密度和植被碳密度含量排序中均为前3。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实际蒸散量同土壤碳密度和植被碳密度间存在显著的线性耦合关系(P<0.01),这种耦合关系可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过程中对碳水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山地人工林构建及植被恢复中碳水关系的管理与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安徽宁国板桥自然保护区甜槠种群结构动态与生命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安徽宁国板桥自然保护区次生甜槠林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数量分析方法,绘制了群落优势种甜槠种群的径级结构分布图,编制了甜槠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并根据生命表绘制了标准存活曲线、死亡曲线以及两种生存函数曲线。研究结果表明,甜槠种群的标准生存曲线呈左偏正态型,即总体幼苗数虽较多,但Ⅰ龄级幼苗数则偏少。如该种群自然发展下去,将极有可能从稳定型转为衰退型。另外,通过对生存函数曲线研究还发现:宁国板桥自然保护区甜槠种群具有前期增长,中期减少,后期衰退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国家全方位支持森林康养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综合效益日益凸显,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森林是康养作用发挥的重要载体,森林中的植物通过挥发出有益气体来达到修身养性、治疗慢性疾病和心理疾病,调节亚健康状态的作用。通过挖掘花榈木在森林康养中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分析发现花榈木非常契合森林康养功效的作用机制与基本内涵,是优良的康养型珍贵树种,及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理想的营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