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44篇
  免费   466篇
  国内免费   764篇
林业   1707篇
农学   1384篇
基础科学   1311篇
  1054篇
综合类   7524篇
农作物   896篇
水产渔业   589篇
畜牧兽医   4157篇
园艺   1597篇
植物保护   555篇
  2024年   145篇
  2023年   497篇
  2022年   494篇
  2021年   418篇
  2020年   501篇
  2019年   799篇
  2018年   768篇
  2017年   396篇
  2016年   469篇
  2015年   501篇
  2014年   1081篇
  2013年   958篇
  2012年   1035篇
  2011年   1137篇
  2010年   991篇
  2009年   1063篇
  2008年   984篇
  2007年   913篇
  2006年   805篇
  2005年   781篇
  2004年   615篇
  2003年   622篇
  2002年   503篇
  2001年   485篇
  2000年   458篇
  1999年   359篇
  1998年   286篇
  1997年   261篇
  1996年   288篇
  1995年   311篇
  1994年   259篇
  1993年   217篇
  1992年   208篇
  1991年   206篇
  1990年   173篇
  1989年   139篇
  1988年   115篇
  1987年   96篇
  1986年   64篇
  1985年   62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55篇
  1982年   48篇
  1981年   38篇
  1980年   33篇
  1979年   10篇
  1965年   11篇
  1962年   6篇
  1959年   8篇
  1957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自然更新是评价人工防风固沙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之一,研究更新情况对促进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立足于黄羊滩人工固沙林22个典型林分类型,对13个树种(草种)的林下自然更新情况进行调查,对不同树种的更新对策与更新障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枣、柠条、紫穗槐、黄柳、沙地柏等5个灌木树种能够通过无性繁殖实现自然更新;白榆、差巴嘎蒿和沙打旺可通过有性繁殖实现自然更新;新疆杨、小美旱杨、小叶杨、刺槐、山杏、樟子松和侧柏等7个树种不能进行自然更新。综合分析,养分贫瘠、干旱、高温、冻害以及这些因子的多重作用是本区限制植物自然更新的主要因子。黄柳林、沙枣林、柠条林、沙地柏林、沙地柏×紫穗槐以及差巴嘎蒿人工草地等通过自然更新能够维持现有植被结构。  相似文献   
992.
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木兰林管局桃山林场选取面积为100 m×100 m的杨桦次生林样地,以每株林木树高、胸径和坐标为基础数据,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杨桦次生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该林分中山杨Populus davidian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在株数和断面积比例上占优势,为林分内优势树种;(2)林分各混交类型的比例相差不大,林分整体呈中度混交状态;(3)林分优势木和亚优势木相对较多,基于胸径、树高得到的平均大小比数结果基本一致,均能客观反映林分的分化规律;(4)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04,属于随机分布,林下伴生树种以集聚分布为主,但优势树种的随机分布趋势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993.
针对实际稻田环境中水稻与杂草相互遮挡、难以准确区分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DeepLabv3+的水稻杂草识别方法。以无人机航拍的复杂背景下稻田杂草图像为研究对象,在DeepLabv3+模型的基础上,选择轻量级网络MobileNetv2作为主干特征提取网络,以减少模型参数量和降低计算复杂度;融合通道和空间双域注意力机制模块,加强模型对重要特征的关注;提出一种基于密集采样的多分支感受野级联融合结构对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模块(ASPP)进行改进,扩大对全局和局部元素特征的采样范围;对模型解码器部分进行改进。设置消融试验验证改进方法的有效性,并与改进前DeepLabv3+、UNet、PSPNet、HrNet模型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模型对水稻田间杂草的识别效果最佳,其平均交并比(MIoU)、平均像素准确率(mPA)、F1值分别为90.72%、95.67%、94.29%,较改进前模型分别提高3.22、1.25、2.65个百分点;改进后模型内存占用量为11.15 MB,约为原模型的1/19,网络推算速度为103.91 f/s。结果表明改进后模型能够实现复杂背景下水稻与杂草分割,研究结果可...  相似文献   
994.
为解决现有夹持式采摘机械手对双孢菇造成的机械损伤高、采摘损失大等问题,基于颗粒阻塞原理设计了一种双孢菇柔性仿形采摘末端执行器。首先根据双孢菇菇盖外形参数设计柔性仿形吸盘的结构,通过预试验分析末端执行器的关键参数;选定了吸盘材料和颗粒填充物的种类,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柔性仿形吸盘的仿形能力和吸附效果,并得到柔性仿形吸盘最优的开口直径。为明确吸附负压、双孢菇直径、柔性膜厚度、颗粒直径等因素对吸附力的影响,对所试制的末端执行器进行了拉脱力试验,结果表明拉脱力与吸附负压、双孢菇直径、颗粒直径均呈线性关系,与柔性膜厚度呈非线性关系。当末端执行器中柔性膜厚度为9mm、颗粒直径为20目的石英时仿形效果最好,并与标准真空吸盘开展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同等吸附力柔性仿形吸盘所需负压更低。针对尺寸范围为25~50mm的双孢菇进行了采摘试验,柔性仿形吸盘的采摘成功率为98.5%,并对采后双孢菇进行了损伤检测,柔性仿形吸盘的采摘损伤率为2.5%。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柔性仿形采摘末端执行器具备适应性强、抓取稳定、损伤率低等优点,能够满足双孢菇自动化采摘需求。  相似文献   
995.
CAD/CAM技术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的集成应用,对于提高数控加工效率和精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AD/CAM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数控加工领域中的应用优势,重点研究了基于CAD/CAM技术的数控加工工艺,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CAD/CAM技术的数控加工工艺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研究结果可以为数控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6.
针对采棉头故障诊断和故障预警缺失的问题,提出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优化堆叠降噪自编码器(SDAE)的采棉头故障诊断方法。将采棉滚筒转速与采棉头输入转速比和采棉头液压驱动压力作为输入,利用PSO算法对SDAE网络的超参数进行自适应选取,确定网络结构,然后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输入PSO-SDAE网络进行深度特征提取,经过前向传播和反向微调,得到采棉头故障诊断模型。通过采棉头堵塞故障模拟试验对算法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PSO-SDAE网络诊断方法在特征有效提取、故障诊断准确率方面均优于SDAE网络、支持向量机(SVM)、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以及深度置信网络(DBN),可用于采棉头故障诊断和故障预警。  相似文献   
997.
马铃薯杂交育种实生苗高效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育种是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的基本方法之一,杂交实生苗培育是马铃薯常规育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笔者对马铃薯实生苗的培育方法进行了简要阐述,介绍了在空调培养室中进行实生子催芽、冬暖棚内用育苗盘和蔬菜育苗基质育苗、钢架大棚内营养钵移栽的实生苗培育技术,可用于高效大量培育实生苗。  相似文献   
998.
为了保证彩色小麦良种的质量,促进彩色专用小麦产业健康发展,从品种选择,种子繁殖田的选择,播前整地施肥,播种技术,肥水管理,病虫草鸟害防治,去杂去劣,收获、晾晒、贮藏,提纯复壮等方面的总结了彩色小麦良种繁育及提纯复壮技术。  相似文献   
999.
侯静  黄勇  黎理  王素娥  蔡毅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10):156-159+164
为鉴定斑地锦(Euphorbia maculata L.)及其混淆品,以广西采集的41份斑地锦及其混淆品为研究对象,提取其基因组DNA,对各个样品的条形码rbcL和psbA-trnH序列进行扩增并测序,与GenBank下载的13份斑地锦及其混淆品rbcL和psbA-trnH序列进行了分析比对,计算了斑地锦及其混淆品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斑地锦种内遗传距离明显小于其与混淆品的遗传距离,系统发育树中斑地锦样品聚为单系并能够与其混淆品明显区分开,这表明rbcL和psbAtrnH序列可用于斑地锦及其常见的混淆品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寻可精确指示玉米穗位叶衰老进程的优良方法及适宜性指标,明确玉米穗位叶衰老进程,为玉米精确高效栽培技术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于2020年春、夏两季在江苏大丰(33°12′ N,120°28′ E)稻麦原种场开展田间试验,以苏玉29(SY29)为材料,基于不同施氮量(0、67.5、136.5、205.5、274.5、343.5 kg N·hm-2)构建6个叶氮浓度差异群体(N1—N6)。采用Logistic模型对吐丝后12种与玉米穗位叶衰老相关的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变化动态进行拟合,对比分析不同衰老相关指标指示衰老进程的精准性。【结果】 Logistic公式y=(a-d)/(1+(x/c)b)+d对12种叶衰老相关指标变化动态的拟合趋势、拟合度R2整体优于前人所用Logistic公式y=a/(1+e-b(x-c))。基于多指标分析,春、夏玉米穗位叶衰老启动分别发生在吐丝后18.8—29.1($\bar{x}$=25.8)d、17.5—28.2($\bar{x}$=23.9)d,快速衰老发生在吐丝后30.5—37.9($\bar{x}$=34.4)d、28.0—35.7($\bar{x}$=31.8)d,衰老终止发生在吐丝后40.6—54.1($\bar{x}$=45.9)d、38.3—47.0($\bar{x}$=42.1)d。春、夏玉米由吐丝至衰老启动的25.8 d、23.9 d内有效积温分别为392.9℃和477.6℃;春、夏玉米由衰老启动至衰老终止的20.1 d、18.2 d内有效积温分别为360.0℃和284.0℃。基于指标分类分析,相同衰老阶段内,生理指标所指示的衰老特征时间的正态分布σ值大于形态指标,春、夏玉米结果一致。丙二醛(MDA)、总叶绿素、叶绿素a、果糖、葡萄糖含量及蒸腾速率(Tr)所指示衰老特征时间的变异系数(CV)均小于5%;MDA、总叶绿素、果糖、葡萄糖含量及净光合速率(Pn)所指示衰老特征时间与各阶段时间均数的均方根误差(RMSE)均小于2。【结论】 Logistic公式y=(a-d)/(1+(x/c)b)+d可作为准确拟合叶衰老指标动态变化的数学工具。春、夏玉米穗位叶分别在吐丝后26 d、24 d左右开始衰老,于34 d、32 d左右衰老速度达到峰值,于46 d、42 d左右进入功能性死亡的末端衰老阶段,有效积温是影响玉米穗位叶衰老进程重要因素。MDA、总叶绿素、果糖、葡萄糖含量是表征玉米穗位叶衰老进程的优良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