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5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3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22.
鱼类的体色具有重要的观赏和经济价值,是重要的品种特征,属于高遗传力的质量性状,通常受单个基因或几个基因控制。 MC1R基因在黑色素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可能参与鱼体色的形成。研究利用中国草金鱼为材料,对MC1R基因进行全长序列扩增、SNPs搜寻及其突变位点的功能与进化分析。结果在MC1R基因整个序列上只鉴定到1个突变位点,即Exon 1 g.82 G>A,属于错义突变,该突变导致MC1R基因的第28个氨基酸发生改变(丙氨酸>苏氨酸)。进一步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功能分析发现该突变导致MC1R蛋白形成了一个新的低复杂区。通过MC1R基因的分子进化树分析发现金鱼与鲫鱼、鲤鱼、斑马鱼等最先遗传分化出来,它们的遗传距离最近。 MC1R基因的Exon 1 g.82 G>A突变位点是否在金鱼体色的形成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3.
本试验旨在探究黄鳝对饲料中铜的需求量及铜在黄鳝组织中的蓄积规律,为确定黄鳝配合饲料中铜水平和保障黄鳝食品安全提供依据。试验以五水硫酸铜为铜源,采用等对数间距的形式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10.0、36.8、135.7、500.0 mg/kg的铜,实测饲料铜水平分别为14.21、23.95、37.01、135.63、499.63 mg/kg,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投喂初重为(62.09±1.07)g黄鳝60 d后测定生长指标、形态参数、体成分、组织铜蓄积量和血清生化指标。每种饲料投喂4个养殖箱(重复),每个养殖箱投放30尾黄鳝。结果显示:随着饲料铜水平的升高,黄鳝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为先升高后降低,饲料系数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在饲料铜水平为37.01 mg/kg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饲料系数均表现最佳。饲料铜水平对黄鳝全鱼、肝脏、肠道、脾脏及皮肤铜蓄积量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肾脏和肌肉铜蓄积量无显著影响(P>0.05),且各组黄鳝肌肉铜蓄积量均维持在较低水平。黄鳝不同组织铜蓄积量表现为肝脏>肠道>脾脏>全鱼>皮肤,其中499.63 mg/kg铜组肝脏铜蓄积量超过国家食品中铜安全限量标准(50 mg/kg)。饲料铜水平对黄鳝血清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KP)及溶菌酶(LZM)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铜水平的升高,黄鳝血清谷丙转氨酶(GPT)、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先升高后趋于平稳,其中血清GPT活性表现为135.63、499.63 mg/kg铜组显著高于14.21、23.95、37.01 mg/kg铜组(P<0.05),血清Cu-Zn SOD活性和T-AOC表现为37.01、135.63、499.63 mg/kg铜组显著高于14.21、23.95 mg/kg铜组(P<0.05)。由此得出,摄食适宜铜水平的饲料可提升黄鳝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铜摄入不足或过量均会降低黄鳝的生长性能。铜主要蓄积于黄鳝肝脏及肠道,摄食高铜饲料会引发黄鳝肝脏铜蓄积量超标,并存在肝脏损伤风险,但对肌肉的食用安全性未见显著影响。以饲料系数及增重率为评价指标,60~95 g的黄鳝对饲料中铜的需求量为44.29~45.84 mg/kg。  相似文献   
24.
为探索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的影响,选用体质健壮、规格一致的克氏原螯虾[初始体质量为(9.45±1.33) g]225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虾,分别饲喂5种不同蛋白质水平(质量分数为25%、30%、35%、40%、45%)的饲料,试验期为60 d。试验结果显示:当饲料中蛋白质质量分数由25%提高至45%时,试验虾的体质量增长率(WGR)先升高后降低,而饲料系数(FCR)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当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为30%时,克氏原螯虾的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除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为35%外的其他各组(P0.05); FCR在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为30%时最低,显著低于除35%和40%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通过二次曲线方程回归分析,当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分别为31.66%、31.37%和32.20%时克氏原螯虾的WGR、SGR和FCR达到最优。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克氏原螯虾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质量分数为31.37%~32.20%。  相似文献   
25.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酵母壁多糖对断奶仔猪外周血免疫和肠道免疫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选取21日龄遗传胎次、体重接近的断奶仔猪180头,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9头猪。4组分别饲喂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0.15%、0.30%和0.45%酵母壁多糖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15%、0.30%和0.45%酵母壁多糖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0.30%和0.45%酵母壁多糖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15%、0.30%和0.45%酵母壁多糖显著降低了断奶仔猪血清干扰素-γ(IFN-γ)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0.30%酵母壁多糖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酵母壁多糖对断奶仔猪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0.30%和0.45%酵母壁多糖显著提高了断奶仔猪回肠CD4~+淋巴细胞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酵母壁多糖能一定程度提高断奶仔猪回肠CD8~+和CD20~+淋巴细胞含量,但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知,酵母壁多糖能一定程度提高断奶仔猪外周血免疫和肠道免疫,缓解断奶应激。  相似文献   
26.
为了解翘嘴鲌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求量,根据翘嘴鲌的体成分拟定饲料配方,设计了不同蛋白水平(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4.46 %、37.20 %、38.82 %、41.5 %、43.58 %)的5种饲料,用以进行饲养试验,分别饲喂体质量相近(约1.2 g)的翘嘴鲌幼鱼。60 d后,测定每组幼鱼的生长性能(全长、体长、湿重、肌肉水分、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试验结果表明,翘嘴鲌的体长、全长、湿重随饲料蛋白水平的高低变化规律明显,蛋白水平为38.82 %的试验组,鱼的生长性能最佳。经回归分析得出的初步结论,并结合翘嘴鲌的生长和体蛋白积累情况,认为翘嘴鲌幼鱼饲料的适宜蛋白水平为39 %~40 %。  相似文献   
27.
为进一步研究肽聚糖识别蛋白(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s,PGRPs)在先天性免疫应答中的生物学功能,在前期克隆黄颡鱼长型肽聚糖识别蛋白(pfPGRP-L)c DNA全长的基础上,根据pfPGRP-L基因中高亲水性区域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出编码序列,将该基因片段克隆到p GEX-4T-1质粒,构建重组表达载体。SDS-PAGE电泳检测该目的蛋白大小约为51 ku,与理论值大小符合,回收蛋白并纯化,与弗氏佐剂等量混合后注射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用ELISA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该抗体,结果显示:抗体效价可达1∶256 000,且有特异性条带,表明pfPGRP-L的多克隆抗体制备成功。此外,Western blotting检测黄颡鱼不同组织pfPGRP-L蛋白的表达,发现在鳃、胸腺、肝脏、肾脏、头肾、脾脏、血液和肠道等不同组织中都有目的条带,而在脾脏和肠道中表达更强。为pfPGRP-L的抗菌作用和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8.
α-酮戊二酸(alpha-ketoglutarate,AKG)是谷氨酸和谷氨酰胺的前体物质,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cycle)的重要中间物质,可作为谷氨酰胺最佳替代物。近年来,AKG因其良好的稳定性和独特的营养生理功能,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作为新型的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应用于动物生产,对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AKG的代谢机理、营养生理功能及其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AKG在养殖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9.
30.
低蛋白质日粮补充合成氨基酸在肉鸡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综述了低蛋白质日粮补充合成氨基酸对内鸡生长性能和氮排出量的影响以及应用低蛋白质日粮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