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52篇
农学   78篇
基础科学   72篇
  62篇
综合类   434篇
农作物   85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255篇
园艺   37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几年来,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中草药具有抗微生物病原作用、免疫促进作用、营养平衡作用等多种功效,可应用于水产养殖动物以提高其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为了进一步了解中草药在黄鳝养殖上应用的可行性,我们用复方渔用中药免疫增强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ImmunoIntensifier,下简称TCMI)在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的网箱养鳝基地进行了不同添加量的养殖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14.
水稻白叶枯病自发现到现在已有90年的历史。由于发生地区广泛,为害严重,各国对此病曾做了大量研究。日本对它已研究了半个多世纪,我国也有二十多年的研究经历。但对其侵染来源和传播途径,仍有不同看法。我国最初认为种子传病是首要的。但在病区单抓种子处理还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又认为病稻草是病区次年的主要菌源。近年来,又发现在严格处理病革、病种子的情况下,仍然发病,故怀疑除上述两种传播途径外,还有其它传播途径。关于杂草传病问题,日本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和我国国内一样,对杂草带菌传病问题,意见很不一致。我们认为对这一传播途径有彻底弄清的必要,它不仅关系到一个病的侵染循环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对白叶枯病的彻底防治。如果这一传播途径确实存在,我们若不承认它,在防治上就会出现大的漏洞。如果白叶枯病确与杂草无关,盲目地采用相应的措施,也是多余而毫无意义的。这次试验是采用较直接的“离心浓缩针刺接种法”,其结果:第一年证实有马唐等六种杂草、黄豆和水稻根部能够带菌;第二年证实有车前等三种杂草和水稻根不仅带菌,而且可越冬并存活到次年五月;第三年又证实在不同地区有马唐,狗牙根等四种杂草能够带菌越冬,并存活到次年五月中旬。另外,用病区杂草和水稻健苗混栽,结果稻苗上发病,而对照的不发病。通过三年来的试验研究,证实有数种杂草的根茎部不仅带菌,而且能传病。  相似文献   
15.
在番茄生产中,病虫害直接影响着番茄的产量及质量,尤其是病毒病,更是番茄生产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现就生产中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为害及防治技术简要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紫花苜蓿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初步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超  王英哲  金艳  陈晶晶  王莹  徐博 《草业科学》2018,35(5):1067-1071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不育系MS-GN-1A为母本,恢复系MS178为父本组合构建BSA分离群体,获得的F1代均表现为雄性可育,在大田种植了221株F2代群体单株,盛花期将花粉颗粒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统计出,不育的F2代株数为57,可育F2代株数164,并没有观察到半不育植株。将所有植株划分为可育和不育两组,并构建可育和不育DNA混池,混池DNA从可育和不育植株组DNA中各随机抽取20个样品,以此对恢复基因定位。随机挑选160对已知的四倍体苜蓿SSR引物扩增基因池DNA,获得2个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分别是Mt2c12、AW166,初步定位Rf基因在类群Composite5上。将类群Composite5上的所有引物进行合成,进一步进行引物筛选,最终获得4个具有多态性的标记BI68、Mt2c12、BG267和AW776153,遗传距离分别为19.0、20.9、44.6和72.1cM。  相似文献   
17.
18.
王英  朱思然 《农技服务》2014,(11):176+175-176
民办高校国际化是民办高校提高自身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解析我国民办高校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可以让民办高校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国际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后旱作燕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设置不施用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CK)、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A)、单施微生物菌肥(B)和单施保水剂(C)4个处理,分析燕麦全生育期内0—10,10—20,20—4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酶活性时空动态变化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1)全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呈"双峰"曲线变化,峰值均出现在孕穗期和灌浆期;氮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趋势,苗期含量最高;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过氧化氢酶、土壤蔗糖酶峰值在孕穗期,土壤脲酶则在抽穗期。(2)除CK外,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表现为0—10 cm10—20 cm20—40 cm,其中配施(A)对0—10,10—20 cm影响均显著(p0.05),单施(B、C)仅对10—20 cm土层影响显著(p0.05)。(3)10—20 cm土层,配施(A)与其他3个处理间差异均显著(p0.05),提高微生物量碳含量4.82%~40.28%、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8.44%~68.66%、过氧化氢酶活性13.32%~60.16%、蔗糖酶活性10.45%~39.14%、脲酶活性12.40%~55.62%。(4)配施(A)能同时显著(p0.05)提高燕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提高幅度分别为8.40%~20.12%和10.80%~25.09%。因此,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在黄土高原旱作区具有较好改善土壤微生物活性效果,提高旱作燕麦产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吉安县不断探索欠发达地区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路子,以"五通一气"为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得到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中央部委的肯定,被誉为新农村建设的"吉安模式".本文介绍了吉安县新农村建设的状况,针对如何发动群众、筹措资金、解决人才及技术匮乏及组织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