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7篇
林业   74篇
农学   113篇
基础科学   59篇
  62篇
综合类   536篇
农作物   130篇
水产渔业   58篇
畜牧兽医   181篇
园艺   127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大棚黄花苜蓿—菱角水旱轮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品种选择、育苗、定植、田间管理、采收、留种等方面介绍了大棚黄花苜蓿—菱角水旱轮作栽培技术,并与传统栽培模式作了比较,该模式在减轻病虫害发生、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2.
总结在山东省及周边地区的气候条件下,春夏—秋冬两季栽培茶树菇技术,内容涉及菇棚搭建,栽培季节安排,对菌种要求,备料制袋,接种发菌,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控,以及采收包装等。  相似文献   
153.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探索发酵豆粕替代大黄鱼幼鱼饲料中鱼粉的适宜比例。以鱼粉、小麦蛋白粉为主要蛋白质源,鱼油、大豆油和大豆卵磷脂为主要脂肪源,配制含40%鱼粉的基础饲料。以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0(R0组,作为对照组)、15%(R15组)、30%(R30组)、45%(R45组)、60%(R60组)、75%(R75组)的鱼粉,并在除对照组饲料外的各饲料中添加适量晶体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配制6种等氮(蛋白质水平为45%)等脂(脂肪水平为10%)的试验饲料。养殖试验在海水网箱(1.5 m×1.5 m×2.0 m)中进行,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个网箱,每个网箱放养60尾初始体重为(10.49±0.03)g大黄鱼幼鱼,养殖时间持续56 d。结果表明:各组大黄鱼幼鱼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着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有下降趋势;与R0组相比,R15、R30、R45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饲料系数(FCR)无显著变化(P0.05),进一步提高鱼粉替代比例(R60、R75组),SGR、WGR显著降低(P0.05),FCR显著升高(P0.05);各组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全鱼粗灰分含量有上升的趋势;各组血清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随着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升高,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有下降趋势,谷丙转氨酶活力有升高趋势;通过肝脏组织学观察发现,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超过30%后会造成肝脏细胞的损伤,替代比例越高损伤越严重。综合各项测定指标,本研究认为:发酵豆粕替代饲料(含40%鱼粉)中30%的鱼粉较为适宜,过高的替代比例会造成大黄鱼幼鱼肝脏组织病变,导致生长速度、存活率下降。  相似文献   
154.
奶牛酮病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由于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以血液、尿、乳中的酮体含量增高,血糖浓度降低,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出现间断性神经症状为特征。奶牛酮病分为临诊酮病和亚临诊酮病。健康牛血清中的酮体(指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含量一般在1.72mmol/L(100mg/L)以下,亚临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为1.72~3.44mmol/L(100~200mg/L),而临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一般都在3.44mmol/L(200mg/L)以上。  相似文献   
155.
长春地区种植冬小麦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1997年在长春种植6个冬小麦品种,9月中旬播种,翌年6月底至7月初收获。冬小麦的总茎数各品种均在越冬前达最大值,越冬后呈下降趋势。返青期、抽穗期的茎数、穗数与小区产量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6.
江西农户庭院经济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农户庭院经济优化模式,必须在掌握农户庭院经济三大(大特点、大类型、大环境)、三小(农户的人、财、物)的基础上坚持三个“三结合”,才能优化出一个对该农户既先进又可行的庭院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57.
以对小麦白粉病菌免疫的小黑麦异多附加系M17(1R“6R”)为材料,一组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另一组不接种.分别提取两组叶片的总RNA,经磁珠法分离出poly(A+)RNA,以Oligo(dT)为引物,经反转录合成cDNA.将接种组双链cDNA克隆进λgt10载体,得到一个含9.8×104个重组噬菌体的cDNA文库.两组cDNA双链经切口平移法制成总cDNA探针,分别与cDNA文库杂交,通过差别筛选的方法,找到了6个与小麦白粉病抗性有关的cDNA克隆.  相似文献   
158.
本文对松花江下游地区野生大豆“01-32”和长江下游地区野生大豆“20122”的发育胚根在40℃条件下进行2,4,6,8和10hr的热击处理,分析比较其热击蛋白(HSP)诱导合成的种类、累积量及累积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HSP合成种类上,除热击2hr为松花江下游野生大豆多于长江下游野生大豆,其它热击时间均为后者多于前者;小分子量蛋白的种类,在各热击时间均为长江下游野生大豆多于松花江下游野生大豆。关于HSP的累积量,除热击6hr长江下游野生大豆略低于松花江下游野生大豆,其它热击时间均为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59.
1995和 1996年在长春种植冬小麦品种京 4 11、93旱 342 /336、CA86 94、CA90 88、京冬 1号和京冬 6号。结果表明 ,6个品种的总茎数均在越冬前达最大值 ,越冬率各品种间差异较大 ,并与越冬期间的降水量有关。在长春种植冬小麦时 ,应同时重视品种耐寒性和抗旱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0.
在对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联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RT–PCR方法克隆得到沙芥幼苗叶片2个小分子热激蛋白基因PcHSP26.5和PcHSP17.8,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它们的核苷酸和编码蛋白,通过Real–time PCR分析其在高温、低温、NaCl、ABA和干旱复水胁迫下的表达模式。PcHSP26.5和PcHSP17.8开放阅读框分别为699 bp和462 bp,分别编码282和153个氨基酸,其中PcHSP26.5包含1个内含子。PcHSP26.5、PcHSP17.8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6 480、17 490,理论等电点分别为6.36、5.99;均无跨膜结构与信号肽位点,属于亲水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和进化树分析表明,PcHSP26.5主要定位于线粒体中,属于MⅡ亚族;PcHSP17.8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属于CⅠ亚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沙芥PcHSP26.5和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在1 h达到顶峰,之后下降;低温胁迫下,沙芥PcHSP26.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0.5 h达到顶峰,之后下降,沙芥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0.5~12 h内低于对照,24 h时出现上升趋势;NaCl胁迫下,沙芥PcHSP26.5和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在 1 h和3 h达到顶峰,之后下降;ABA胁迫下,沙芥PcHSP26.5和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在2 h达到顶峰,之后下降;干旱复水胁迫下,沙芥PcHSP26.5和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在干旱9 d达到顶峰,复水后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