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2篇
  18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棉花窄行密植生产是缩短棉花生长季节实现棉花早熟的主要举措,并且窄行密植对棉花的产量无显著影响。田间试验于2006年6月到2007年1月在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试验田进行,以确定行距对不同品系棉花的生长、生产和早熟性指数的影响。试验选取NIAB-111,CIM-496和FH-901 3个棉花品种,设置了60、75和90 cm 3种行距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行距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和早熟性指数具有极显著影响;行距75 cm的处理产量最高达到2603 kg·hm-2,其次是行距60 cm的处理,产量为2541 kg·hm-2,但二者间差异不显著;行距60 cm的处理早熟性指数达到50.92%,显著大于其它处理;行距75 cm的处理次之。子棉产量最高的品种是FH-901,同时其早熟性指数也最高,达到54.34%。  相似文献   
102.
本研究于2006―2007年度在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农业研究试验场进行,试验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不同品种陆地棉在不同的行距下的性状质量。试验处理包含三种行间距(60cm、75cm和90cm)和三种不同陆地棉品种(NIAB-111,CIM-496与FH-901)。所有的实验数据均进行变异系数的统计学分析。试验结果显示,行距显著影响GOT值,但是对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纤维整齐度和纤维细度没有影响。三种陆地棉品种之间在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和纤维细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纤维整齐度和GOT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3.
以陕西长武县为例,对典型旱作农区种植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基于模糊优选理论,以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构建节水型种植结构多目标模糊优化模型,提出长武县2010、2015、2020年的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方案.依据方案,2010、2015、20 20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2007年分别下降11%、19%、2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7%、12%、 17%;饲草作物提高8%;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2007年的6.86 kg/(mm*hm2) 上升到2020年的14.08 kg/(mm*hm2).  相似文献   
104.
依据田间试验结果,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作物水分平衡特征与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夏熟作物全生育期水分满足率,干旱年份为55.9%~63.8%,丰水年份为84.1%~86.4%;秋熟作物全生育期水分满足率,干旱年份为67.7%~79.0%,丰水年份为92.1%~95.1%。水分生态适应性因作物类型和降水条件而存在差异,秋熟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高于夏熟作物,丰水年份的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高于干旱年份。旱地6种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为:谷子>马铃薯>糜子>胡麻>豌豆>春小麦。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合理的旱区种植制度决策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5.
白银市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银地处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区,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现代化学物质投入的增加,设施农业的兴起以及种植制度的改进,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农产品供需缺口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等诸多不利因索。分析表明,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白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本文提出了白银市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总目标,确立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框架,对白银农业生产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势农业产业开发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06.
以20个油菜品种(品系)进行田间试验,采用灰色综合评判法和聚类分析法,结合品种(品系)的抗逆能力、产量及品质性状对油菜品种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德杂油5号与汉油8号的病情指数较对照品种三峡油5号的分别低77.4%和70.0%;GH04/GH02、绵油11、万油27、德杂油5号、GH06、渝油28、145027、渝华2号、145020的产量显著高于三峡油5号的;中双11号的含油量显著高于三峡油5号;灰色综合分析发现,GH06、145020、中双11号、万油27、渝华2号的G值排序为前5,聚类分析结果为Ⅰ级,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适合西南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7.
以高温伏旱区麦/玉/薯三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保护性耕作下旱地作物实际耗水量、需水量、作物系数和水分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明显降低作物耗水量、需水量和作物系数,增强了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能力,其效果顺序为:RSD>TSD>RS>TS>R>T(CK),处理RSD使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增强了6 47%.研究结果显示,高温伏旱区三熟制在平水年中,保护性耕作增强了作物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8.
在油菜种植主产区,定量研究了不同水分管理和氮素施入对油菜生长和氮肥利用的影响,为油菜高产高效生产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于2015—2017年度在重庆西南大学日光温室开展油菜水肥耦合效应盆栽试验,比较高水W1(90%田间持水量)、中水W2(70%田间持水量)、低水W3(50%田间持水量)三个水分梯度和高氮N1(150%常规施氮量)、中氮N2(100%常规施氮量)、低氮N3(50%常规施氮量)三个氮肥水平共9个处理对油菜产量、生长性状、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株高、茎粗、叶片数、有效分枝数对水分因素不敏感,主要受氮素影响。本试验中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90%,施氮量才对根系形态特征指标、根系干物质量产生影响。水氮因素对土壤的全氮含量影响不显著,主要影响作物的全氮含量,作物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则呈下降趋势;油菜产量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差异不显著,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减少而增加,同一施氮水平下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综合考虑,本研究中最优水氮组合为W1N3,即灌水水平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90%、施氮量为0.12 g·kg~(-1)。  相似文献   
109.
不同二氧化碳浓度与栽培方式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莎丽"番茄为试材,通过温室内增施CO2,比较了负水头营养液灌溉、基质栽培和土培3种栽培方式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对营养液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浓度CO2可以增加番茄的株高、茎粗和叶片数,提高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促使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营养液利用效率并使果实增产,降低根冠比;在栽培方式上,土培番茄生长发育前期势头良好,随后基质栽培和负水头供营养液栽培要好于土培,后二者之间的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110.
保护性耕作农田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南地区三熟制套作模式下,以常规平作(T)为对照,连续2a进行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垄作(R)、平作+秸秆覆盖(TS)、垄作+秸秆覆盖(RS)、平作+秸秆覆盖+腐熟剂(TSD)和垄作+秸秆覆盖+腐熟剂(RSD)等5种处理对农田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T相比,RSD,TSD,RS,TS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钾含量和pH值.在3-7月份,RSD与TSD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比RS与TS处理要高,但在10月份RSD与TSD处理的土壤碱解氮要低于RS和TS.与对照T相比,在不同时期,R处理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碱解氮和全氮的含量,其它养分含量无明显差异.试验结果说明了这5种保护性耕作处理均在不同时期很好地调节了土壤养分的供应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