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38篇
农学   1篇
  5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以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闽楠(Phoebe bournei)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3种常绿阔叶树种苗木为研究对象,以日平均气温19.5℃为对照,12.0℃和7.1℃分别作为低温胁迫Ⅰ和Ⅱ处理,分析广州冬季自然降温过程中苗木气体交换参数和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低温胁迫后3个树种苗木净光合速率(Pn)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格木和闽楠在低温胁迫Ⅱ阶段的Pn比低温胁迫Ⅰ阶段有所回升.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的变化表明低温胁迫Ⅰ阶段Pn下降可能是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而低温胁迫Ⅱ阶段闽楠的Pn下降可能是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格木和樟树仍是Pn下降可能是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随着低温胁迫加强,格木因蒸腾速率(Tt)升高而导致水分利用效率(WUE)逐渐下降,而闽楠和樟树的Tr逐渐降低,WUE逐渐升高.3个树种幼苗在对照时的光补偿点(LCP)均低于20 μmol· m-2·s-1,光饱和点(LSP)均高于800 μmol·m-2·s-1,对光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具有较强的光能利用能力;低温胁迫使最大光合速率(Amax)均下降、LSP降低、LCP升高,表明低温下幼苗的光能利用能力和对光环境的适应性都下降.格木暗呼吸速率(Rd)的变化趋势与LCP的相同,而樟树和闽楠Rd的变化趋势则与LCP相反,表明前者通过提高代谢来抵抗低温胁迫,其Pn的提高是以消耗更多的水分为代价的,而后两者则是通过降低代谢来适应低温,较好地协调了碳同化和水分耗散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2.
南岭森林的土壤保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岭山地是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但其土壤保持功能较弱。文章以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为例,分析气候、土壤、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土壤保持的影响。研究发现,该区域兼有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大东山花岗岩风化的南岭土壤易受流水侵蚀;山体高差较大、坡度较陡且水系发育,导致水流冲刷能力极强;因此该地非常容易诱发水土流失。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已对局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保护区的森林植被使原本易受侵蚀的南岭土壤得到保护,使南岭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得以体现。因此,南岭的森林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实现土壤保持功能最核心的因子。  相似文献   
33.
城市森林净化大气颗粒物污染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尘颗粒物污染,尤其是PM2.5污染,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问题.城市森林和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城市森林和绿地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概述我国粉尘颗粒物污染状况,并总结了植物净化大气污染研究概况,从4个角度总结目前城市森林与PM2.5的关系研究,包括森林对颗粒物吸附机制、PM2.5对植物的危害影响、不同尺度下植被移除PM2.5的效果比较以及影响吸附过程的其他因素,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可能发展方向,包括扩大研究树种的范围、针对研究不同树种特异性吸附偏好及加强各尺度研究的结合等,以更有效地应用城市森林进行大气污染修复.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马头山羊种公羊39只在配种期、30只在非配种期应用不同营养水平的日粮饲养,然后检测公羊的性欲、射精量、精于密度和精子活力等项指标,通过分析日粮营养水平对配种期和非配种期种公羊体重和精液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制定马头山羊种公羊合理的饲养标准和饲养管理措施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配种期还是在非配种期,种公羊的体质和繁殖性能与营养水平呈正相关,高水平和中等水平营养日粮对其影响差异不显著,建议采用中等水平的日粮,在配种高峰期可以适当提高营养水平,添加精料和矿物质元素的比例,以保持其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35.
广东省沿海红树林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广东沿海红树林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管理和造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内容。对沿海红树林的调查表明:广东沿海红树林现存面积14670hm^2,其中湛江市红树林占总面积的84.8%;全省主要红树林植物有26科40种(其中真红树10种,半红树11种,伴生植物19种)。红树林主要树种有:秋茄、红海榄、木榄、桐花树、无瓣海桑、白骨壤、海漆、榄李、角果木、老鼠勒等。文中对广东红树林推广造林和恢复发展作了评价,为推进红树林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池杉在海岸带滨海草甸盐渍土中的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会市海岸带复合农林业试验区的池杉林带进行了生长调查。结果表明:池杉在pH值为8.15,盐分含量为0.515%的海岸带滨海草甸盐渍土中生长良好,5年生林带平均树高达5.9m以上,胸径达10.7锄以上,已开始起到防护作用;13年生时树高达11.2m,胸径达17.9cm,年平均树高、胸径分别为0.86m和1.38cm,生长较为迅速,可作为我省海岸带复合农林业防护林带的主要树种。地下水位对池杉的树高和胸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在海岸带营造池杉林带时,宜选择地下水位低于50cm的立地。  相似文献   
37.
为加强对新丰江库区内野生珍稀濒危木本植物保护,研究基于新丰江库区内9块样地实地调查数据,利用濒危植物优先保护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影响野生珍稀濒危木本植物优先保护的10个评价指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新丰江水库库区内共有野生木本植物147种,隶属53科84属,其中野生珍稀濒危木本植物7种,隶属6科7属;(2)通过对7种野生珍稀濒危木本植物的濒危系数、遗传价值系数、物种价值系数共10个指标进行分析及综合评价值计算,发现野生珍稀濒危木本植物的优先保护顺序为薄叶红厚壳Calophyllum membranaceum>小果柿Diospyros vaccinioides>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软荚红豆Ormosia semicastrata>黏木Ixonanthes reticulata>吊皮锥Castanopsis kawakamii>观光木Michelia odora,其中薄叶红厚壳、观光木、格木、小果柿和软荚红豆为濒危种,黏木和吊皮锥为渐危种;(3)利用层次分析法,对10个指标进行综合权重计算,发现野生珍稀濒危木本植物优先保护顺序...  相似文献   
38.
为探究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特大城市城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成效,以深圳市大鹏半岛和 田头山 2 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 Landsat 影像分类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分析 1995-2015 年 2 个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类型 均以林地为主,且林地都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过程;近20 a 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均呈现景观破碎化指 数和景观分割指数增大,而香农多样性指数降低的趋势。快速城市化进程使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破碎化程 度不断提高 , 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深圳市森林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39.
以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苗木为研究对象,用氮素指数施肥法对降香黄檀苗木进行 梯度施肥处理,探讨N 素指数施肥对苗木及土壤氮、磷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指 数施肥显著影响了植株体内各器官及土壤N、P 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植株体内各器官及土壤N、P 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指数施肥同时影响了植株和土壤的N/P,施肥处理下的植株和土壤N/P 显著 低于未施肥处理。相关分析表明,植株与土壤的元素含量和化学计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叶片 N/P 比值对生长状况进行判断可知,试验中段植株生长受 N、P 元素共同限制,试验结束时则主要受 P 元素限 制。研究表明,N 素指数施肥能够有效提高降香黄檀体内各器官元素含量,在苗木抚育时应注意加强施 肥以促进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40.
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洛桑试验站(Dept.of soil science Rothamsted Experimental Station)于1843年开展最早的农林领域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目前,联合国陆地生态系统监测网络Terrestrial Ecosystem Monitoring Sites(TEMS)、美国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United States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Network(USLTER)等国际著名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均有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著名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有美国的Baltimore生态研究站、Hubbard Brook生态系统研究、Coweeta水文实验站,以及前苏联的морианов,瑞典的斯科加贝,德国的黑森(Hessen),瑞士的埃曼泰尔(Emmentel)等。我国已建有中国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ERN)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等两大网络。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不仅发展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给有关地区、国家以及全球的环境管理、合理经营资源和产业发展决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