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4篇
林业   21篇
  16篇
综合类   36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高原湿地纳帕海退化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对滇西北纳帕海退化湿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系统研究表明:人为活动干扰下不同湿地类型间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从原生沼泽向沼泽草地、草地、耕地逐渐减少;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小顺序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多酚氧化酶则与此相反.经分析比较,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退化密切相关,且不同酶活性间也存在相关性,较好地反映了土壤退化程度,可作为评价该地区高原湿地土壤肥力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2.
中国高原湿地退化与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湿地是我国重要湿地类型之一,生态环境功能独特,极具研究价值。总结了中国高原湿地退化与退化湿地恢复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高原湿地退化研究主要优先领域及退化湿地恢复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3.
在分析了昭通地区土壤侵蚀成因和规律后,本研究选择了植被盖度和坡度作为确定土壤侵蚀等级的主导因子。利用1999年昭通地区TM卫星图像进行判读,提取植被盖度、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等信息;从地形图提取坡度信息;最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通用软件工具ARC/INFO7.11和AR-CVIEW3.2进行土壤侵蚀等级的空间分析,得到了土壤侵蚀等级空间分布图。根据土壤侵蚀等级图的统计分析结果对长防林(云南部分)实施后产生的生态效益尤其是土壤侵蚀的治理作出了科学评价。  相似文献   
24.
香格里拉大峡谷土壤特性及其人为活动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田昆  贝荣塔  常凤来  陆梅  莫剑锋 《土壤》2004,36(2):203-207
分析了长江上游香格里拉大峡谷的土壤特性及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峡谷土壤垂直分异明显,从海拔2000 ~ 5545 m分布有9种土壤类型。土壤C/N比值较大,反映了以有机质积累为主的土壤发育过程。自然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00 g/kg,垦为坡耕地降至28.7 g/kg,撂荒地降至22.3 g/kg,旅游活动、过牧超载等人为干扰同样引起生态退化,自然干扰如火灾也引起土壤养分下降。另外,气候寒冷造成土壤利用性能受限,植被生长缓慢且破坏后难于恢复,对长江下游及附近地区自然环境的形成与演变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5.
塔里木河中游河岸带植物共有49种,隶属于15科38属。对塔里木河中游河岸带植物区系科、属的组成、地理成分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中游河岸带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单种科、单种属多,区系优势现象明显。(2)植物区系表现强烈的旱生性和古老性。(3)植物区系主要以温带为主,这表明塔里木河中游河岸带植物区系特征与该地区所处的北温带和古地中海地理位置是一致的。(4)特有种比例低,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类较少。(5)从不同生境及不同林龄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来看,水分条件是影响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6.
高原湿地纳帕海水生植被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水生植被是湿地植被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化和发展方向。利用3S技术和典型取样的方法,通过对纳帕海水生植被的调查表明:水生植物有32种,隶属20科,可分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3个植被亚型和11个群系;水葱(Scirpus palustri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狭叶香蒲(Tupha angustifolia)、菜(Nymphoides peltatum)、狐尾藻(Myripophyllum spicatum)等是水生植被的优势种,而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物种,如杉叶藻(Hippuris vulgaris)、小黑三棱(Sparganium simplex)的数量减少或消失;水生植被分布区范围相对较小,其组成结构出现了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27.
针对经典环刀法在土层浅薄,土壤紧实和粗骨土的山地土壤物理性质研究中的局限性,利用IN-SITU原状取土管对澜沧江流域典型山地的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饱和水、毛管水、田间持水量、初渗系数、稳渗系数等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并同经典环刀法的测定值相比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IN-SITU原状取土管法和经典环刀法在土壤物理性质的对比研究中无显著差异。差异性分析中,7项土壤物理指标测定值间F方差相等检验的相伴概率Sig.均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方差相等时T检验结果的7项土壤物理指标相伴概率均大于显著性水平α=0.10,两法均值差的95%置信区间均跨0,表明IN-SITU原状取土管完全可用于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尤其在山地土壤的研究中显示出较环刀更为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8.
李卫东  刘云根  田昆  梁启斌  刘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43-17645,17685
以滇西北高原的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生活污水纳污河流-永丰河,农业面源污染纳污河流-金龙河和面山泥沙地表径流汇集河流-格美江河口的茭草湿地湖滨带迎水面和背水面采样监测分析,研究湖滨带对入湖泥沙的拦截效果。结果表明,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各入湖河流泥沙拦截效果较好,且夏秋季节的拦截效果为冬春季节的2~4倍。同时,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通过对入湖泥沙的拦截作用能有效减少外源氯、磷污染物进入水体,从而达到对剑湖水环境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李卫东  刘云根  田昆  梁启斌  刘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94-18296,18350
通过在滇西北开展高原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得出湖滨带对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纳污河流—金龙河水体中N、P污染净化效果,并结合湖滨带对农田废水中N、P污染净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位于滇西北高原的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金龙河水体中的N、P污染净化效果较好,尤其在农业生产行为活动较频繁的夏秋季节,茭草湿地湖滨带对金龙河水体中N素和P素的污染净化效果分别可达55.8%~62.52%和59.47%~69.81%。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剑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起到较好效果,并最终为保护剑湖水环境污染起到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0.
清香木叶片光合荧光特性对土壤水分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控水试验,以清香木苗木为材料,设置6个不同土壤水分处理(W1、W2、W3、W4、W5、W6),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清香木叶片的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探讨清香木叶片光合荧光特性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的变化机制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重量含水量由高到低(W1-W6),清香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光化学最大量子效率(Fv/Fm)、有效荧光产量(Yield)、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先增大后减小,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先减小后增大;水分利用效率(WUE)和胞间CO2浓度(Ci)波动频繁.土壤水分含量过高(W1)和极度干旱(W6)时非气孔因素导致清香木叶片光合作用降低;土壤水分较适宜时气孔因素限制清香木叶片光合作用.W6时清香木叶片Pn、Tr、Gs、Yield、ETR、NPQ值显著降低,叶片的光合结构PSⅡ已被损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