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1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67篇
林业   136篇
农学   108篇
基础科学   112篇
  135篇
综合类   695篇
农作物   74篇
水产渔业   66篇
畜牧兽医   345篇
园艺   134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土壤耕作技术对小麦出苗质量、根系功能及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针对黄淮平原农作区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严重影响麦苗质量的突出问题,探索适宜的土壤耕作技术以提高小麦幼苗质量,最终提高产量。【方法】 2016—2018年连续2年,在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黄岗村开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翻耕、耙、镇压3个因素组合配套实施8个处理,分别为深翻耕+旋耕(DT+RT;DT:30 cm,RT:15 cm)、深翻耕+耙(DT+H)、深翻耕+旋耕+镇压(DT+RT+C)、深翻耕+耙+镇压(DT+H+C)、旋耕(RT)、旋耕+耙(RT+H)、旋耕+镇压(RT+C)、旋耕+耙+镇压(RT+H+C)。对小麦出苗率及幼苗质量进行调查,并在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蜡熟期对根系进行调查分析,分别在灌浆期对小麦籽粒性状、收获后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小麦播种后20 d,不同土壤耕作处理间幼苗质量差异显著。旋耕后出苗整齐度高于深翻耕,而深翻耕后出苗率、基本苗数和株高高于旋耕。相同耕、镇压因素处理下,耙后出苗率增幅为1.0%—5.7%,相同耕、耙因素处理下,镇压后出苗率增幅为0.06%—8.3%;同时深翻耕后,极少出现缺苗、断垄,RT处理缺苗、断垄的累计长度最高,两年平均为55 cm。从越冬期到蜡熟期,不同土壤耕作处理的根系活力均呈现“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DT+H+C处理最高;在越冬期和拔节期,镇压和耙处理后,与无镇压、耙处理相比,根系活力均提高。单株次生根数目在抽穗期达到最大,DT+H+C处理最高,两年最高值分别为45.2条与40.2条;与无耙处理相比,耙处理后,单株次生根数目最高增加14.8%,与无镇压处理相比,镇压处理后,单株次生根数目最高增加12.2%。花后5—10 d,DT+H+C和RT+H+C处理的籽粒灌浆速率增长幅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开花后20 d达到峰值,其中DT+H+C处理籽粒灌浆速率比其他处理高1.0%—19.4%,达显著水平。灌浆期籽粒千粒重,在花后0—15 d,DT+H+C处理增长最快,DT+RT处理增长最慢,花后25—30 d,DT+H+C处理千粒重最高,较RT处理提高20.8%。从不同土壤耕作技术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来看,DT+H+C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耙和镇压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化并不规律,籽粒产量均有明显提升,幅度为1.4%—12.2%。经济效益方面,与当地以往耕作方式RT相比,RT+H、RT+H+C、RT+C、DT+H+C、DT+H处理所得效益均高于RT处理,其中DT+H+C处理产生经济效益最高,两年平均比RT处理高12.3%。【结论】 黄淮平原农作区当前一年两熟制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技术影响幼苗质量,旋耕有利于出苗的整齐度提高,而深翻耕则有利于出苗率及幼苗均匀度提高,株高增高,为冬前形成壮苗奠定基础;深翻耕将耕层加深,利于根系下扎,促进次生根数目的增加以及耕层根系活力的提高,间接影响籽粒产量。综合考虑植株根系生长发育、生育后期籽粒灌浆速率、粒重形成和产量表现等,研究认为黄淮农作区DT+H+C处理土壤耕作技术是当前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92.
高温胁迫对不同耐性大豆品种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高温胁迫对不同耐性大豆品种的影响,在不同生育时期对不同耐热性大豆品种进行高温胁迫处理,研究其对大豆品种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各生理指标与单株粒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大豆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a/b值呈下降趋势,MDA含量和SOD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苗期、开花期和鼓粒期40±2℃高温胁迫使长农17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降低43. 34%、28. 09%和34. 25%,使锦州4-1分别降低59. 03%、58. 66%和45. 68%。苗期40±2℃高温胁迫下叶绿素a/b值下降最为明显,锦州4-1叶绿素a/b值下降幅度(40. 55%)高于长农17叶绿素a/b值下降幅度(34. 40%)。开花期MDA含量变化幅度最大,40±2℃高温胁迫下,锦州4-1的MDA含量增加幅度(135. 94%)高于长农17的MDA含量增加幅度(114. 86%)。在开花期和鼓粒期高温胁迫下叶片脯氨酸含量呈增加趋势,开花期两品种差异最为明显,40±2℃高温胁迫使长农17脯氨酸含量增加了113. 84%,而使锦州4-1脯氨酸含量增加19. 61%。在苗期和开花期随胁迫温度的增加ASA含量、POD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而在鼓粒期高温胁迫下则呈增加趋势。单株粒重与大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a/b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可得,高温胁迫下耐热品种长农17的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a/b值及SOD酶活性均高于热敏感品种锦州4-1,MDA含量低于热敏感品种锦州4-1。35±2℃、40±2℃高温胁迫下,耐热性品种长农17的脯氨酸含量、ASA含量、SOD以及POD酶活性水平高于热敏感品种锦州4-1,耐热品种长农17在高温胁迫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单株粒重,且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93.
丰乐301是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籽粒脱水速度快等诸多优点,适宜在黄淮海夏播区域推广种植。该文介绍了玉米新品种丰乐301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94.
995.
[目的]分析栾树、樟树根系分泌物在菲胁迫下的变化特征,为筛选抗多环芳烃污染树种,进一步开展植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3种菲处理浓度[L_0(CK, 0 mg/kg);L_1(100 mg/kg);L_2(1 000 mg/kg)],通过盆栽试验的方法,对栾树、樟树的根系分泌物中总有机碳(TOC)、全碳(TC)、全氮(TN)含量及根系活性进行测定。[结果]①随着菲浓度的升高,栾树与樟树根系分泌物中TOC与TC含量均呈下降趋势,TN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②随着菲浓度的升高,栾树和樟树根系的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③3个处理水平下,栾树根系分泌物中TC,TOC,TN含量均高于樟树,且栾树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也高于樟树。[结论]通过菲胁迫下栾树与樟树根系分泌量和根系活性的比较,表明栾树相较于樟树对菲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构建落叶松人工林单木和林分水平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使之既在数据采集区域内能够表征不同水平下的差异程度,又具有较强的通用性。[方法]基于64株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样木生物量实测数据和40个每木检尺样地数据,在考虑和未考虑林龄2种情形下,利用哑变量和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方法相结合,构建单木和林分水平的一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1)地上及全株生物量模型单木水平下的R~均大于0.95,林分水平下的R~均大于0.78,(2)利用哑变量考虑林龄因素后,单木水平下各评价指标总体稳定,参数b值范围从0.905 5~2.512 5减小为1.047 0~2.202 8。林分水平下R~2提升0.201 9,参数b值范围从0.071 1~1.560 7减小为0.781 1~1.055 1;且具有更小的TRE、MPE和MSE。(3)利用对数转换的线性回归模型,全株及各组分生物量模型残差的分布趋势均平行于横轴。[结论]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和哑变量相结合的方法灵活、建模过程简单、模型稳定性好,适用于不同因素下落叶松人工林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构建。林龄因素对林分模型拟合效果的改善更显著,在建模过程中,单木模型可以不考虑林龄的影响,而林分模型需要考虑林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采用灌根法对海南省主栽的19个辣椒品种进行了辣椒疫病抗性鉴定,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评价6种药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效果,并对6种药剂进行辣椒疫病盆栽防效试验比较。结果表明,辣椒品种对疫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筛选出17份感病品种;筛选出1份高抗品种,为热辣4号绿皮线椒;1份中抗品种,为辣丰新三号。不同药剂对辣椒疫霉菌的菌丝抑制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对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好,EC_(50)为0.575 0μg/mL;其次是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EC_(50)为2.202 9μg/mL;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400倍稀释液进行灌根对辣椒疫病的盆栽防效最好,达65.68%。综合室内菌丝抑制和盆栽药效试验,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对辣椒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98.
在宜兴市万石镇开展了水稻不同锌肥用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效锌含量 1.9mg/kg 的情况下,水稻增施锌肥对株高、穗数、千粒重等影响不明显,对增加每穗实粒数有明 显的促进作用;不同锌肥用量下,均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实际产量增幅在1.46%~9.27%之间,以施 用11.25kg/hm2锌肥所获得的产量和净效益最大。  相似文献   
999.
生态床垫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竹制品床垫、山棕床垫、天然乳胶床垫、秸秆床垫4大类上记述了竹类、山棕、天然橡胶作物秸秆等植物材料在我国床垫生产工艺中的应用状况,对其应用价值进行6个方面的简要评价,又从社会的需求、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植物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特点出发,论述了植物材料床垫的发展前景,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举措.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体压分布的海绵厚度对床垫舒适性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改变床垫表层海绵厚度,进行人体体压分布指标测量,主客观结合分析床垫在海绵厚度改变时的舒适度,研究床垫软层的改变与人体舒适度的规律,结果表明:海绵厚度对床垫舒适性具有重要影响;海绵厚度1~4 cm时,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一致;海绵厚度为4 cm时,床垫舒适感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