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120篇
农学   126篇
基础科学   79篇
  122篇
综合类   728篇
农作物   169篇
水产渔业   56篇
畜牧兽医   427篇
园艺   157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60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研究烘焙工艺对'茗科1号'品种乌龙茶糖与氨美拉德反应及风味的影响,试验以茗科1号成品茶(毛净茶)为试验材料,以不进行烘焙处理的毛净茶为对照,采用L8(4×24)正交试验设计,选取温度(110℃、120℃、130℃、140℃)、时间(3 h、5 h)和厚度(2.5 cm、5.0 cm)3个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氨基酸总量1.51%~1.90%,均低于对照;可溶性总糖1.91%~2.29%,均高于对照;进一步对不同因素进行方差分析,温度是影响美拉德反应糖及氨物质的主要因素,不同温度水平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时间、厚度因素影响不同.茶叶主要呈味多酚含量12.84%~14.19%,儿茶素总量76.22~104.32 mg·g-1,均低于对照.不同处理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时间延长,茶叶色泽逐渐加深,火功香越明显.  相似文献   
62.
“山佰松”(サンバィォ·エ-ス)土壤改良剂由日本东洋商社生产,是利用磁软化水和天然微生物合成的纯天然生物制剂,内含8种天然氨基酸、17种乳酸茵和多种单分子糖等,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保水抗旱,降低发病率,使植株生长稳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在保护地小型西瓜应用“山佰松”土壤改良剂,试验结果显示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小西瓜的生育性状、抗病性、产量及效益均可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3.
转变耕作方式对长期旋免耕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土壤深松是解决长期旋免耕农田耕层浅薄化、亚表层(>15~30 cm)容重增加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将长期旋免耕农田进行深松必然导致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碳固定速率的变化。因此,为对比将长期旋免耕转变为深松前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该研究利用连续12a 的旋耕和免耕长期定位试验以及在此基础上连续6 a旋耕-深松和免耕-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转变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0~30 cm有机碳含量、周年累积速率及其固碳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连续12 a的旋耕和免耕处理(2002-2014),2014年免耕处理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比试验初期(2002年)提高38%,旋耕处理降低了30%,而对照常规处理无显著差异。免耕处理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比旋耕处理高约2.6倍(2014年)。长期免耕显著提高了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含量,2002~2014年其土壤0~30 cm固碳量为16.69 t/hm2,但长期旋耕导致土壤0~30 cm SOC含量显著降低,表现为土壤有机碳的净损耗,年损耗速率为?0.75 t/hm2。而长期旋耕后进行深松(旋耕-深松处理)6年其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含量较原旋耕处理提高32%~67%,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固碳量及周年累积速率;免耕-深松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周年累积速率较免耕处理下降了42%。长期旋耕造成有机碳水平下降的条件下,将旋耕处理转变为深松处理在短期内更有利于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将长期免耕处理转变为深松措施,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和固碳量。  相似文献   
64.
在当前水利行业"强监管、补短板"的大背景下,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危害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弃土弃渣存量大、潜在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急需开展弃土弃渣资源化利用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基于对弃土弃渣现状的调研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类型生产建设项目弃土弃渣减量优化的建议,总结了目前弃土弃渣资源化利用的...  相似文献   
65.
丁慧慧        陈文盛        李江荣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1):120-127
为分析季节性冻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藏东南色季拉山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控制性试验利用湿筛法测定团聚体组成,分析了0—10 cm, 10—20 cm, 20—30 cm深度土层各粒径团粒结构变化,以及土壤含水量(SWC),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分形维数D、可蚀性K值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季节性冻融导致大团粒含量减少,小团粒含量增加,土壤结构失调。(2)含水量是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3)季节性冻融作用整体上导致MWD,GMD变小,D值与K值变大,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4)当土壤冻融次数在一定范围内STF-One中,WSA有所增加,土壤稳定性有所增强。(5)土壤团聚体WSA,MWD和GMD均与D值和K值呈负相关。(6)在SFT-Ys类型土壤中土壤结构变化,0.5 mm粒级是重要临界点。综上,研究为季节性冻融对土壤稳定性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为冻土潜在受侵蚀情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6.
冬小麦氮肥深浅追施对氮素利用率和磷钾吸收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深浅追施的碳铵、硫铵、尿素在碳酸盐土壤中的损失和冬小麦对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分配。结果表明,肥料氮素利用率和损失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碳铵浅追,虽立即浇水,氮素损失率仍达40%以上;碳铵深施有利于作物对磷素的吸收。冬小麦所吸收的氮磷富集于籽粒中,而所吸收的钾素绝大多数分配于茎叶之中。  相似文献   
67.
分析了滨海盐渍土区冬小麦生育期内1.5m土体内水分和盐分含量的月动态变化规律.土壤含水量呈现自表层向下逐步增加,60cm以上变幅较大;60cm以下相对稳定,月变化不明显;通体水分含量变化极显著地呈线性增加趋势.受浅层地下水的影响,整个小麦生育期内以12~2月份土体库容水量最高.1.5m土体盐分也呈现从上到下增加的趋势,特别是接近浅层矿化水的125~150cm层,土壤含盐量剧增.在变幅上,以表层和深层波动最大,50~150cm土体内,盐分含量相对稳定.土体内盐分的综合运移最终结果可以以50cm为界,其上盐分含量明显低于其下盐分含量.综合分析表明,充实50cm深度的土体库容,适当控制低层水盐向上运动应该成为今后该类型区蓄水保墒调控水盐运动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8.
不同土壤中硅酸盐细菌生理生化特征及其解钾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何琳燕  盛下放  陆光祥  黄为一 《土壤》2004,36(4):434-437
在以钾长石粉为唯一 K 源的硅酸盐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从我国部分省市土壤中筛选到 16 株硅酸盐细菌,以本实验室保藏 NBT 菌株为参照,对其生理生化特性、耐盐性、抗生素抗性、温度敏感性及释K 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7 株硅酸盐细菌菌体均为杆状,产生椭圆至圆形芽胞。其中 SB6、SB13 为短杆状,SB4、SB6、SB10、SB15 菌株是 G ,其余菌株是 G-。NH4 、NO3 为良好 N 源,且能在无 N -培养基上生长。菌株 SB13 和 NBT 解 K 能力较强,释放的 K 比接灭活菌对照分别增加 49.1 %和 45.3 %。菌株SB2、SB4、SB5、SB6 在 20 g/L NaCl 浓度的培养基上能生长,在温度为 10 ~ 40 范围内供试硅酸盐细菌能够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69.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为探明秸秆还田后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库容,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50%秸秆还田、100%秸秆还田、150%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增幅为0.02~0.04个百分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6.64~9.00、3.37~4.07、10.33~19.00 mg/kg。不同秸秆还田量增加土壤微生物丰富度,细菌、真菌、放线菌增幅分别为2.2×108个/g~3.1×108个/g、0.5×106个/g ~3.5×106个/g、1.3×107个/g ~1.9×107个/g。但过量秸秆还田不利于农田生产力。  相似文献   
70.
为了完善烟草花叶病的预警防控体系,分析烟草感染烟草普通花叶病毒后的蛋白质组早期变化,筛选烟草的早期响应蛋白。[方法]采用iTRAQ技术分析了蛋白质组变化,采用qPCR技术检测基因的表达。[结果]蛋白质组分析发现160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包括有64个上调表达蛋白和96个下调表达蛋白,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与氧化还原平衡调节、RNA降解、叶绿体组成及光合作用、逆境胁迫响应有关;qPCR结果显示这些差异蛋白质的mRNA表达变化趋势与iTRAQ数据基本一致;及时施用抗病毒药剂(氨基寡糖素和吗胍.乙酸铜)和植物诱抗剂(盐酸吗啉胍和氮苷吗啉胍)能够预防和控制烟草花叶病的发生,但同时发现PR10、LHCB、POD、HSP90、14-3-3和AGO1等蛋白的表达也受到了影响。[结论]试验筛选出一些TMV感染相关的烟草早期响应蛋白,不仅有助于阐述烟草花叶病发生的机制,也可用于筛选新的抗病毒药剂和植物诱抗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