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6篇
农学   7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石洁 《蔬菜》2000,(10):20
一、发病症状露地栽培辣椒时,辣椒病毒病常普遍发生,对辣椒生产产生较大威胁。辣椒感染病毒病,常见的症状行①花叶:病叶呈现浓绿与淡绿相间的斑驳。①畸形:病株畸形,后期植株矮小,分枝极多,呈丛簇状,③坏死病株的叶、茎或果实上出现坏死斑或坏死条斑,有时造成大量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整株枯死。在田间,经常几种症状混合发生。目前防治辣椒病毒病尚无特效药,生产中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二、综合防治1造林抗病品种应选用抗病性的优良品种,如苏椒五号、羊角椒、牛角椒、中椒二号、中椒五号等。2,种子严格两旁播种前用10%磷…  相似文献   
72.
为了研究低pH对葛藤(Pueraria lobata)根瘤菌PR390生长的影响,选取葛藤根瘤菌PR390作为研究对象,设置pH7.0、5.5、5.0、4.8、4.6、4.4六个梯度对根瘤菌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pH对PR390菌体、菌落大小产生了明显抑制作用;在低pH的液体培养基中PR390表现为生长延滞期增长,对数生长期滞后,稳定期延迟,平均代时增长;在不同酸性土壤悬液中,土壤悬液酸性降低,根瘤菌数目随之减少。说明低pH对PR390生长产生了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表明PR390具有较强的耐酸能力,能够抵制低pH对菌体产生的危害。  相似文献   
73.
 为明确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7年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天津五省市疑似发生玉米灰斑病的76个市县采集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显微单孢分离法获得病原菌,通过形态与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病原菌种类鉴定,并对黄淮海地区、陕西、辽宁、黑龙江的37个菌株进行ISSR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引起黄淮海地区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为玉蜀黍尾孢(Cercospora zeae-maydis),玉蜀黍尾孢的变异具有地理种群特征。同时对黄淮海夏玉米区主栽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6个主栽品种中郑单958、登海605、先玉335、浚单20等4个品种对玉米灰斑病抗性较差,玉米灰斑病在本区域具有大面积发生和流行的风险。本研究为黄淮海夏玉米区灰斑病的综合防控提供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
为明确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对葡萄白腐病、炭疽病、灰霉病的综合防治效果,2017—2018年于山东烟台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125.0~187.5 mg/kg对葡萄白腐病防效在91.97%以上,对炭疽病在87.34%以上,其125.0~250.0 mg/kg对葡萄灰霉病防效在86%以上.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是兼防葡萄白腐病、炭疽病、灰霉病3种果实病害的高效药剂.  相似文献   
75.
桃蛀螟在玉米上危害加重原因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桃蛀螟危害玉米趋于严重,本文结合田间调查对其现状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危害加重的原因,并提出了控制对策,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桃蛀螟的发生危害规律和防治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王振营  石洁  董金皋 《玉米科学》2012,20(1):132-134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Moschler)是玉米上的新害虫,2005年首先在河北省发现危害夏玉米苗。2011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山西和北京7省(市)暴发危害,对夏玉米的生产造成严重威胁。结合二点委夜蛾近年来的发生情况及研究结果,对2011年二点委夜蛾暴发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7.
双委夜蛾非典型嗅觉受体Orco的克隆、分子特征及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新发现的农业害虫双委夜蛾Athetis dissimilis(Hampson)非典型嗅觉受体Orco的分子特征与表达,通过分析转录组数据并利用RT-PCR技术克隆了双委夜蛾Orco基因,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了该基因的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双委夜蛾非典型嗅觉受体Orco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1 422 bp,编码473个氨基酸,经氨基酸结构预测具有7个跨膜区,N端在膜内,C端在膜外;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昆虫Orco序列相似性极高,因此将该基因命名为Adis Orco(Gen Bank登录号:KR632987),此氨基酸序列C末端第6跨膜区和第7跨膜区之间以及第7跨膜区的序列保守性最高;PCR结果显示,Adis Orco主要在成虫触角中表达,且在雄蛾触角中的表达量是雌蛾触角中的4.2倍,在足、翅、下唇须和喙等组织中也有少量表达。  相似文献   
78.
一种评价种衣剂对温室二点委夜蛾防效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温室二点委夜蛾幼虫虫龄、玉米苗龄、地表覆盖物、防逃措施等因子对该虫为害率的影响,建立了一种评价种衣剂对二点委夜蛾防治效果的方法,并选择40%噻虫嗪·溴氰虫酰胺悬浮种衣剂和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分别包衣进行验证。试验设置3龄二点委夜蛾取食玉米2叶期幼苗,结合植株茎基部覆盖接虫介质,并用PVC管围棵防逃的取食环境,空白对照的植株被害率可达91.67%;40%噻虫嗪·溴氰虫酰胺悬浮种衣剂在药种比1∶167时防效达83.17%,优于对照药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  相似文献   
79.
对8种不同剂型的种子包衣剂进行玉米苗期病虫害药效比较试验,鉴定其不同的抗病虫效果及使用安全性,可为生产中种衣剂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吡.福.戊FS对苗期地下害虫防治效果较好,氟虫腈对叶部害虫防治效果较好,吡.高氯.戊对粗缩病防治效果较好,锐胜+满适金+AHS100、卫福对玉米苗期根腐病防治效果较好;锐胜+满适金+AHS100、双全种衣剂、氟虫腈、吡.福.戊FS的综合防治效果较好。8种种衣剂使用安全,对玉米出苗率和苗期营养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0.
玉米褐斑病药剂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7种杀菌剂,研究了拌种和喷雾2种方法对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利用7种供试药剂进行种子包衣,对玉米出苗率和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但对褐斑病防治效果较佳;而在玉米5~6叶期2次喷雾,对玉米褐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且防治效果可持续到乳熟后期。世高和粉锈宁药剂对褐斑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平均防效分别达96.79%和9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