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针对人兽冲突现状、补偿情况、野生动物保护态度等问题,通过入户访谈、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片区两个乡镇5个村屯的居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发生冲突率47.28%,人兽冲突形式有粮食减产、捕食家畜和人身伤害,造成损害的野生动物物种主要包括野猪、黑熊、东北虎、东北豹、马鹿和狍。造成的平均经济损失为8796.9元/年,其中农牧业损失最大,为10373.3元/年。但大部分野生动物损害未能得到补偿,仅1户得到了1000元的补偿款。人兽冲突的预防和缓解措施包括:规范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行为,禁止非法狩猎、在禁牧区放牧等活动;对东北虎及其他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害采取经济补偿办法,建立东北虎损害保险制度;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对东北虎等野生动物的保护意愿。  相似文献   
12.
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是世界和中国在保护区数量攀升之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应采取宏观调控与保护区自身管理相结合的措施来提高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改进自然保护区分类标准、建立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体系、改善保护区的投资渠道、完善保护区法律体系是建立有效管理的外部保障系统的主要途径;完善保护区自身的有效管理过程需要从资源保护与监测、环境影响评估、加强科学研究、规范生态旅游、开展环境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旅游原则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方法,确定了10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需要满足的评价指标:自然区域的旅游、欣赏和学习动机、旅游的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旅游者的环境态度、社区对资源保护的态度、旅游收益投入保护、旅游对社区的经济效益、社区对保护区旅游的参与、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尊重,根据各指标总得分将生态旅游定性划分为3个等级.该方法在扎龙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其生态旅游属于等级Ⅱ--部分生态旅游,应在为游客提供更多自然体验和环境教育、建立社区参与机制以及融入更多的当地文化等方面加强生态旅游管理.  相似文献   
14.
环境解说是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活动的重要基础。本文根据环境解说系统的构成要素,基于重要性-表现性分析(im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IPA)方法,分析游客对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解说系统的满意度、各解说要素的重要性和表现性差异。结果表明:游客对昆嵛山保护区环境解说系统的满意度均值为(3.89±0.22),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受教育程度(F4,272=5.183,P<0.01)、职业(F7,272=3.575,P<0.05)、到访频次(F3,272=8.372,P<0.001)和出游目的(F6,272=6.759,P<0.01)。解说系统所有要素的表现性均低于重要性,游客期望值和满意度差异较大。需要重点改善的要素主要有:解说牌的维护和修复、解说牌数量充足和内容丰富性、解说词对保护区保护主题的侧重、解说员的专业性、游客中心内部设施。针对昆嵛山保护区环境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17年4月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观察5只黑帽悬猴(Cebus apella)的行为,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日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结果表明,圈养黑帽悬猴的主要行为活动为休息(52. 06±1. 03)%、移动(23. 22±0. 58)%、取食(14. 65±0. 69)%、理毛(4. 98±0. 35)%等。雄猴和雌猴的休息、玩耍、乞食和刻板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差异显著。相比于成年黑帽悬猴,幼猴玩耍的时间更长(χ~2=13. 643,P <0. 05),乞食行为所占时间更多(χ~2=4. 057,P <0. 05)。雄猴取食时间先于雌猴和幼猴,在上午和下午投食后均优先取食。周末游客人数比平日显著增加,雌猴和幼猴乞食行为也显著增多,其波动节律具有一致性。针对圈养黑帽悬猴行为管理提出了一些丰容措施和游客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邹红菲  程鲲 《野生动物》2002,23(6):28-29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日益加强,野生动物管理工作不论从技术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操作上都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既需要多学科学者的参与,又需要社会各部门相互协调合作,因而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管理已成为一个社会化过程。 野生动物管理者包括国家野生动物管理决策的各级决策者,同时也包括野生动物科学管理决策的执行者,其自身素质状况会对野生动物管理的全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也关系到野生动物资源能否得到可持续利用。在21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