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53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32篇
  40篇
综合类   254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111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小麦审定品种育种特点及表型性状演变情况,分析了2001-2020年河南省审定的555个小麦品种的育种特点,统计了其中425个水地组品种的12个农艺和品质性状,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品种审定数量加速上升,企业已成为小麦育种的主导力量;2001-2005审定品种60个,2006-2010年审定76个,2011-2015年审定95个,2016-2020年审定324个。品种选育仍以品种间杂交为主,占比90.99%;种质资源利用集中、品种同质化严重。亲本资源集中在周麦16(87次)、矮抗58(76次)、周麦22(59次)、豫麦21(35次)等种质上。企业选育品种数由2001-2015年间的86个上升至2016-2020年间的202个,占同期科研机构育成品种数比例由54.7%上升至185%。(2)品种单产增长,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生育期延长。半冬性、弱春性小麦品种的均产分别为7 932.4 kg·hm-2、7 488.6  kg·hm-2。半冬性品种单产增加了610 kg·hm-2,穗粒数增加3粒,千粒重提高4.7 g,生育期延长3.3 d;弱春性品种单产增加672.8 kg·hm-2,穗粒数增加3.4粒,千粒重提高1.7 g,生育期延长5 d。(3)品质改良取得进展,半冬性、弱春性品种的稳定时间分别上升了2.6 min、0.7 min。审定品种以中筋为主,中强筋(含强筋)较少,弱筋最少;单一指标达标品种多,综合指标达标品种少,品质结构不平衡。(4)河南省小麦育种宜选择高生物产量(株高80~85 cm)、适宜群体(550~660万穗·hm-2)、高结实率(穗粒数35~40粒)、高千粒重  (≥45 g)的中大穗品种,需重点改良蛋白质质量,促进各品质性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3.
为全面掌握加州新小绥螨四川种群的种群特征,本试验运用两性生命表开展了以朱砂叶螨为猎物的加州新小绥螨四川种群的生长发育、繁殖与捕食率研究。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四川种群不同发育阶段重叠,在雌成螨产卵期结束前雌成螨特定年龄-阶段存活率Sxj明显高于雄成螨。单位时间(12 h)特定年龄-阶段繁殖力fx5、特定年龄繁殖力mx最大值分别为1.74和1.12粒/雌,单雌总产卵量为49.28粒。种群内禀增长率为0.27/d、周限增长率为1.31/d、净增殖率为26.61粒/个体、世代平均周期为12.34 d。在未成熟阶段,加州新小绥螨各螨态特定年龄-阶段捕食率Cxj均呈双峰型,雌成螨和雄成螨捕食率均随时间明显波动。加州新小绥螨取食朱砂叶螨的转化率为4.55、内禀捕食率为0.54、周限捕食率为1.72头。以朱砂叶螨为猎物时,加州新小绥螨四川种群表现出较好的个体发育、种群增长和捕食能力,可作为控制朱砂叶螨的生防资源,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同时朱砂叶螨可作为加州新小绥螨四川种群人工繁殖选择的猎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4.
加工型辣椒新品种‘艳椒426'是以‘754(2)-1'为母本,‘750-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平均株高102.0 cm,始花节位15节。果实朝天,单生,小尖椒形,果长6.0 cm,果宽1.0 cm,果肉厚0.1 cm,平均单果质量4.8 g,生物学成熟果红色。皮薄,味辣。中晚熟,平均鲜椒产量为25.5 t·hm~(-2)。对病毒病和疫病具有较强抗性。  相似文献   
105.
于2017—2019年采用在池塘上方搭建简易保温大棚的方式开展了美洲鲥当年鱼种越冬养殖试验,研究探讨了越冬养殖相关的技术参数。结果显示:搭建保温大棚后,冬季池塘水温可保持在10℃以上,在美洲鲥当年鱼种(0+龄鱼种,平均体长12.45~16.65 cm,平均体质量27.29~66.41 g)放养密度为1518~2970尾/亩(15亩=1 hm^2,下同)和81.04~100.78 kg/亩的条件下,在越冬前中期(12月至次年3月中旬),日投饲量在0.8~1.6 kg/亩,越冬后期(次年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日投饲量也由2.0 kg/亩左右迅速增加到4.0~5.0 kg/亩。经过125~130 d的越冬养殖,鱼种平均体长达17.48~21.19 cm,增长28.04%~40.40%,平均体质量77.57~137.96 g/尾,增加了106.53%~184.24%,鱼种的体长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193~0.261)%/d和(0.585~0.804)%/d,日均增长量和日增重分别为0.036~0.039 cm/d和0.387~0.572 g/d;收获时美洲鲥鱼的肥满度为1.42~1.43 g/cm3,养殖成活率为89.29%~94.81%,饲料系数为1.50~1.65,亩产量为198.50~205.68 kg。试验结果表明,在江浙地区,养殖池塘上方搭建保温大棚后,冬季池塘水温(10~20℃)在美洲鲥当年鱼种的适宜水温范围,能获得较理想的越冬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06.
梯形渠道机翼形量水槽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Hager对圆锥筒及圆柱体量水槽测流原理分析,推求出梯形渠道机翼形量水槽在自由出流时的流量理论计算公式,指出流量校正系数可由相对水头确定.选择6种收缩比进行了一系列室内模型试验,并根据试验数据建立了相对流量与相对水头的无量纲关系式.结果表明,相对流量与相对水头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流量计算最大相对误差为±3.5%,该量水槽临界淹没度可达0.90,控制断面收缩比为0.372~0.585时可得到较好的量水效果.  相似文献   
107.
为了解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探究池塘鱼菜立体种养系统不同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系统不同组成的微生物16S rRNA V3~V4区进行测序,比较分析了水体、底泥、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根际与根表、暗纹东方鲀Takifugu ...  相似文献   
108.
研究了扁茎大豆在黄泛区农场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与普通大豆相比,扁茎大豆茎秆生长特殊,茎秆上扁下圆,一般下部11节为圆茎,上部8节为扁茎;叶片着生奇特,扁茎大豆叶片小而多,下部叶片互生,开始转为扁茎的节位叶片对生,上部叶片轮生;顶端花序奇特,顶花序呈簇团状,开花结荚密集;生育期短,早熟,主茎没有分枝,产量较普通大豆豫豆22号高,但抗倒伏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09.
对夏大豆进行全程化控试验。结果表明:在15%多效唑施用总量750 g/hm2条件下,以分枝期300 g/hm2+初花期450 g/hm2处理效果最好,大豆增产17.1%,达显著水平;苗期75 g/hm2+分枝期150 g/hm2+初花期300 g/hm2+盛花期225 g/hm2处理增产13.7%,初花期300 g/hm2+盛花期450 g/hm2处理增产11.4%,但较对照均未达显著水平。3种全程化控方法均能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株高和结荚高度,增加株荚数、株粒数和株粒重,但对百粒重影响较小。采用全程化控技术具有控制大豆旺长和提高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0.
菌渣垫料堆积发酵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菌渣和稻壳为垫料,研究了菌渣和稻壳不同配比及垫料覆盖方式对发酵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渣和稻壳的配比为40∶60、50∶50、60∶40,第4天垫料最高发酵温度即达60℃;用麻布袋覆盖垫料可显著提高发酵温度(P〈0.01)。菌渣3种配比均可用于发酵床制作。养殖户可根据垫料原料价格及冬夏环境温度,适当调整垫料原料配比及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