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胆固醇含量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组织生化指标和肝脏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在以酪蛋白为主要蛋白质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10、15、20和25 g/kg的胆固醇,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并分别命名为C0、C0.5、C1、C1.5、C2和C2.5,饲料中胆固醇实测含量分别为2.6、7.5、12.7、17.2、22.2和27.2 g/kg,投喂360尾平均初重为(84.30±0.25)g的斜带石斑鱼10周。每种试验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喂20尾鱼。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升高,增重率(W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效率(FE)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0.5组WGR、PER和FE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随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升高而上升,肌肉TC和TG含量不受饲料胆固醇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随饲料胆固醇含量的上升,血清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先上升后趋于平稳,血清HDL-C/LDL-C呈下降趋势。C2.0组血清T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2.5组血清HDL-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0.5、C1.5组(P0.05),C2.5组血清LDL-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血清HDL-C/LDL-C显著高于各添加组(P0.05)。随着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升高,斜带石斑鱼肝脏苹果酸酶(ME)活性呈升高趋势,C1.5、C2.0和C2.5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脏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Ⅰ(CPTⅠ)活性先下降后趋于平稳,对照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脏CYP7A1活性则先上升后趋于平稳,以C2.5组活性最高,较对照组升幅达35.48%(P0.05)。本试验中,以W GR和肝脏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活性为评价指标进行折线模型分析得出,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胆固醇的需要量分别为7.43和8.70 g/kg。  相似文献   
22.
本试验旨在探究在氯化钴(Co-Cl)和蛋氨酸钴(Co-Met) 2种钴(Co)源下饲料Co含量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学指标和组织Co沉积的影响,并比较2种Co源的生物学效价。以脱维酪蛋白和鱼粉为主要蛋白质源配制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2、4、8、16、32 mg/kg(以Co计)的Co-Cl或Co-M et,配制11种试验饲料(共用对照)。挑选健康的初始体重为(22.18±0.35) g的军曹鱼幼鱼990尾,随机分为11组,每组分配3个网箱(重复),投喂同一种试验饲料,每个网箱养殖30尾鱼,共投喂10周。结果显示:1) 2种Co源下,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均随饲料Co含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饲料Co含量极显著影响军曹鱼幼鱼的SGR、WGR和饲料系数(FCR)(P0.01),饲粮Co源和Co含量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SGR、WGR、成活率(SR)(P0.05)。2)饲粮Co源极显著影响红细胞计数(RBC)(P 0.01),饲料Co含量极显著影响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P0.01),饲料Co源和Co含量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HCT (P0.01)。3)饲料Co源极显著影响脊椎骨Co含量(P 0.01),饲料Co含量极显著影响脊椎骨和全鱼Co含量(P 0.01),饲料Co源和Co含量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脊椎骨和全鱼Co含量(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适宜含量的Co可改善军曹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血液学指标,提高组织中Co沉积量。以Co-Cl和Co-Met为Co源,饲料Co含量分别为17.75、19.40 mg/kg时军曹鱼幼鱼可获得最大SGR。以SGR、RBC、脊椎骨Co含量为判据,Co-Met的生物学效价分别为Co-Cl的1.47、1.49、1.12倍。  相似文献   
23.
本试验旨在研究浓缩棉籽蛋白替代鱼粉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脏抗氧化指标及胃肠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选择体重(25.5±0.5) g的卵形鲳鲹幼鱼720尾,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对照组饲喂以鱼粉为主要蛋白质源的基础饲料,各替代组分别饲喂以浓缩棉籽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12%、24%、36%、48%和60%鱼粉的等氮等脂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各替代组的末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36%替代组的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60%替代组(P0.05)。对照组和48%替代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12%、24%、36%替代组(P0.05)。各组之间摄食量、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2) 12%替代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24%替代组(P0.05),24%替代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6%、48%、60%替代组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2%组(P0.05),60%替代组的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的水分、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 12%替代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36%、48%替代组(P0.05);12%替代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36%替代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60%替代组(P0.05);对照组和12%替代组的血清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各组之间的肝脏丙二醛含量、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的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除60%替代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的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36%、48%替代组(P0.05)。5) 36%、48%、60%替代组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12%替代组(P0.05)。各组之间中肠中糜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24%、36%替代组前肠和后肠中糜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据,通过多元回归模型拟合得出卵形鲳鲹幼鱼饲料中浓缩棉籽蛋白替代鱼粉的最适比例为26%。  相似文献   
24.
25.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饲料中单独或联合添加壳寡糖(COS)和霉菌毒素吸附剂(MA)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病力的影响。首先配制基础饲料(C0组,作为对照组),然后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0 mg/kg COS(C0.1组)、250 mg/kg COS(C0.25组)、2 500 mg/kg M A(M 2.5组)、100 mg/kg COS+2 500 mg/kg M A(C0.1+M 2.5组)、250 mg/kg COS+2 500 mg/kg MA(C0.25+M2.5组),共制成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投喂初重为(0.23±0.02)g的凡纳滨对虾8周。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对虾。结果表明:1)C0.1+M2.5组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显著高于M2.5组(P0.05),C0.1+M2.5组的饲料系数最优,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C0.1+M2.5组的蛋白质效率最高并显著高于除C0.25+M 2.5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C0.1+M 2.5组的虾体粗蛋白质含量较C0.1组显著升高(P0.05),虾体粗脂肪含量较C0.1组显著降低(P0.05)。2)C0.1+M 2.5、C0.25+M 2.5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显著低于C0.1和C0.25组(P0.05),C0.1+M2.5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活性均显著高于M2.5和C0.1组(P0.05),C0.1+M2.5组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C0.1组(P0.05);C0.1+M2.5组肝胰腺中MDA含量显著低于C0.1组(P0.05),C0.25+M 2.5组肝胰腺中AKP、PO、SOD、溶菌酶(LZM)活性比C0.1+M 2.5组均有降低,相反肝胰腺中MDA含量则有所升高。3)以哈维氏弧菌攻毒7 d后,C0.1+M2.5及C0.25+M 2.5组的累积死亡率均显著低于C0和M 2.5组(P0.05)。由结果可知: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COS和/或MA均能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联合添加COS与MA的促生长、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的效果优于单独添加COS和MA,综合来看,以100 mg/kg COS和2 500 mg/kg M A联合添加时作用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26.
为研究不同锌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抗病力以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实验以ZnSO_4·7H_2O作为锌源,在对虾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20、40、60、80、100、150 mg/kg有效锌配制成7种等氮等脂饲料,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0.45±0.01) g的健康凡纳滨对虾幼虾8周。结果显示:(1)随着饲料中锌水平的提高,对虾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和蛋白质效率(PER)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FCR)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60 mg/kg组WGR和S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0 mg/kg组FCR最低,PER和SR最高,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 80~150mg/kg组虾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40~80 mg/kg组虾体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3) 40~150 mg/kg组对虾血清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饲料中添加锌提高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PO)、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同时显著降低了血清中的丙二醛(MDA)含量,表明锌可改善凡纳滨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5)在人工急性感染哈维氏弧菌的实验中,随着锌水平的提高,对虾存活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锌添加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80 mg/kg组存活率最高,抗病力最强。(6)在对虾肠道物种多样性分析中,40和100 mg/kg组对虾肠道有效OTU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锌水平的增加,Ace指数和Chao1指数均显著提高,而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添加适宜水平的锌可促进凡纳滨对虾幼虾的生长、提高抗病力;当饲料中缺乏锌时,对虾的生长和抗病力较差;而过量的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虾的生长,但未出现不良病症。以增重率作为评价指标,饲料中添加94.46 mg/kg锌可显著改善凡纳滨对虾幼虾的生长;以抗病力作为评价依据,凡纳滨对虾幼虾饲料中锌的最适添加量为80 mg/kg。  相似文献   
27.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鱼粉饲料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性能、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肝胰腺非特异性免疫酶mRNA表达及抗病力的影响。选取840尾初始均重为(0.40±0.01) 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7组对虾分别投喂在低鱼粉饲料(含10%鱼粉)添加0(对照)、0.10%、0.25%、0.50%、0.75%、1.00%和1.25%枯草芽孢杆菌(活菌数为1.0×108CFU/mL)的试验饲料,养殖期为8周。结果显示:0.10%组增重率(WGR)与特定生长率(SGR)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为0.75%时,饲料系数(FCR)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蛋白质效率(PER)的变化规律则与饲料系数相反。血清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酚氧化物酶(PO)和溶菌酶(LZM)活性随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分别在添加量为1.00%、1.00%、0.50%和0.75%时获得最高值。各添加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二者均在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为0.75%有最高值。各添加组肝胰腺中过氧化氢酶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0%、0.75%、1.00%和1.50%组肝胰腺中溶菌酶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经哈维氏弧菌攻毒试验96 h后,凡纳滨对虾幼虾的累积存活率随枯草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先升高后趋于稳定,具体表现为0.50%、0.75%、1.00%和1.5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0%和0.25%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枯草芽孢杆菌可促进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以增重率为判断依据,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得出低鱼粉饲料(鱼粉含量为10%)中添加0. 73%的枯草芽孢杆菌(活菌数为1. 0×108CFU/mL)时促生长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8.
本试验旨在研究多鳞鱚对饲料中n-3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需要量。挑选均重为(6.0±0.6) g的多鳞鱚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n-3HUFA水平为0.53%、0.80%、1.22%、1.62%、2.12%和2.56%的等氮等脂饲料8周。结果表明:1) 2.12%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0.53%组(P0.05); 2.12%组的饲料系数最低,显著低于0.53%组(P0.05); 2.12%组的肝体比最低,显著低于0.53%组和0.80%组(P0.05); 2.12%组的肥满度最高,显著高于除1.6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2)各组之间的全鱼水分、粗蛋白质、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1.62%组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除1.6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3) 2.56%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高于除2.12%组外的其他各试验组(P0.05),0.80%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22%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0.80%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 0.53%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HOL)、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0.80%组的血清CHOL、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各组之间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2.12%组和2.56%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低于除1.6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1.62%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低于除1.22%组和2.1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5)随着饲料n-3HUFA水平的提高,肝脏C18∶3n-3、C20∶5n-3、C22∶6n-3含量显著升高(P 0. 05),肝脏C18∶2n-6含量显著降低(P 0.05)。6)随着饲料n-3HUFA水平的提高,肌肉C18∶2n-6、C20∶4n-6含量呈降低趋势,2.12%组和2.56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肌肉C20∶5n-3、C22∶6n-3含量呈升高趋势,2.56%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以增重率为依据,折线模型拟合得出多鳞鱚幼鱼对饲料中n-3HUFA的需要量为2.21%。  相似文献   
29.
为揭示斜带石斑鱼对碳水化合物利用的特点,研究了3个碳水化合物水平及饥饿处理对其生长、血浆生化指标及肝/肌糖原的影响。实验选取300尾初重为(35±0.28)g的幼鱼,设置持续投喂高(35%,CH)、中(21%,CM)、低(7%,CL)3个碳水化合物水平组,以及持续投喂组(CM)、饥饿再投喂组(R,饥饿4周+投喂4周,投喂CM组饲料)、饥饿组(S)3个投喂模式组。饲养8周后饥饿24 h,以30 mg/100 g体质量腹腔注射葡萄糖研究其代谢反应。结果显示,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增加而升高,但无显著差异,饲料系数以CL组最高。不同碳水化合物水平下,各组注射葡萄糖后1~3 h血糖水平达峰值,但CM组在6 h内迅速回到注射前水平;各组血浆胰岛素水平均先降后升,但CL组在3 h后急剧下降;各组肝糖原、血浆甘油三酯含量在注射后1 h内均显著上升。饥饿处理下,持续投喂组(CM)血糖水平在6 h时迅速恢复至注射前水平;CM组和R组血浆胰岛素在1 h内显著下降,但S组持续上升;CM组血浆甘油三酯含量在0~6 h内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研究表明,饲喂中等水平碳水化合物(21%)比较符合斜带石斑鱼糖耐受能力,而饥饿处理下则以持续投喂组糖耐受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30.
为研究不同储存时间、温度、抗氧化剂添加量处理的鱼油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实验鱼油采用如下条件进行氧化处理:储存温度:4℃、环境温度(ambienttemperature,AT):(31.5±3.5)℃;抗氧化剂添加量:30 mg/kg(EQ)、300 mg/kg(HEQ);储存时间:45、90和135 d。根据鱼油储存方式的不同共分为14个处理组,分别为T_(F+EQ)(正对照组,新鲜鱼油+EQ)、T_F(负对照组,新鲜鱼油未加EQ)、T_(4℃+45d+EQ)、T_(4℃+45d+HEQ)、T_(4℃+90d+EQ)、T_(4℃+90d+HEQ)、T_(4℃+135d+EQ)、T_(4℃+135d+HEQ)、T_(AT+45d+EQ)、T_(AT+45d+HEQ)、T_(AT+90d+EQ)、T_(AT+90d+HEQ)、T_(AT+135d+EQ)、T_(AT+135d+HEQ),配制等氮等脂饲料。选择健康幼鱼[初重(18±0.02)g]进行实验,养殖8周。结果显示,T_(4℃+45d+EQ)组增重率与T_(F+EQ)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是显著高于T_(AT+135d+EQ)组。T_(4℃+45d+EQ)、T_(4℃+45d+HEQ)、T_(AT+45d+EQ)和T_(AT+45d+HEQ)组饲料系数较低,与T_(F+EQ)、T_F组比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T_(AT+135d+EQ)、T_(AT+135d+HEQ)组。T_(F+EQ)、T_(4℃+45d+HEQ)组细胞结构明显,细胞内脂肪粒大小正常,T_(AT+135d+EQ)和T_(AT+135d+HEQ)组鱼油氧化程度较高,肝细胞中脂肪淤积现象明显。T_(4℃+135d+EQ)、T_(AT+135d+EQ)和T_(AT+135d+HEQ)组的CAT活力显著高于T_(F+EQ)、T_F组,SOD和GSHPx均在T_(AT+135d+EQ)组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T_(F+EQ)、T_F组。T_(4℃+45d+EQ)、T_(4℃+45d+HEQ)、T_(AT+45d+EQ)和T_(AT+45d+HEQ)组肝脏中MDA含量与T_(F+EQ)、T_F组对比无明显差异,但是显著低于其余各组。研究表明,T_(4℃+45d+EQ)、T_(4℃+45d+HEQ)、T_(AT+45d+EQ)和T_(AT+45d+HEQ)组斜带石斑鱼鱼油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指标相对良好,T_(4℃+45d+EQ)和T_(4℃+45d+HEQ)组更优于T_(AT+45d+EQ)和T_(AT+45d+HEQ)组,说明短期、添加抗氧化剂有利于鱼油的保存,4℃比环境温度保存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