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5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76篇
林业   75篇
农学   112篇
基础科学   98篇
  101篇
综合类   587篇
农作物   71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236篇
园艺   94篇
植物保护   50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4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针对某卧式加工中心动力学特性分析的需要,论述了主要影响其动力学特性的立柱-主轴系统中导轨结合部、螺栓结合部、滚珠丝杠结合部以及轴承4类结合面分布情况,提出各类结合部动力学参数提取方法与有限元建模方法.通过试验测试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识别导轨结合部刚度与阻尼,利用赫兹接触理论计算出滚珠丝杠接触刚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某卧式加工中心立柱-主轴系统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测试立柱-主轴系统轴端频率响应函数验证了该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并分析得出了该立柱-主轴系统导轨结合部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32.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及装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的主要内容,探讨我国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的重要意义及主要原则,展望其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及内容,为促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均衡发展及提高水稻单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秸秆覆盖对沟灌水盐迁移与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垄背地膜和秸秆覆盖下的沟灌土壤水盐迁移特征,明晰沟灌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设置垄背秸秆覆盖量分别为0.3(P0.3)、0.6(P0.6)、0.9(P0.9)、1.2kg/m 2 (P1.2)和常规覆膜(DM)、裸地不覆盖(CK)6种处理,于2019年进行沟灌灌水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秸秆覆盖量下玉米生育期前后沟断面土壤水盐分布、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玉米苗期,覆膜和秸秆覆盖处理能显著降低作物无效耗水,保证生育后期对水分的需求;抽雄灌浆期,覆膜增温效应促进了作物生长,DM处理玉米耗水强烈,土壤储水量最低;玉米成熟期,垂直方向土壤水分运动较前期减弱。整体来看,P1.2、P0.9处理蓄水保墒效果较好(P<0.05)。沟灌灌水定额较小、盐分淋洗效果较差,且受土壤蒸发及地下水补给作用,因此造成根系层盐分累积。覆膜和秸秆覆盖处理均能有效抑制盐分聚集,P1.2和P0.9处理生育末期的土壤含盐量较初始含盐量增幅较小,分别为14.10%和24.74%。P0.9和DM处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CK分别提高20.01%、25.46%和11.32%、15.29%,增幅较大;过量秸秆覆盖造成播期土壤温度偏低,会影响玉米出苗,P1.2处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DM处理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沟灌秸秆覆盖下土壤保墒抑盐效果、玉米出苗、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初步确定适宜的沟灌秸秆覆盖模式,建议采用0.9~1.2kg/m 2 的垄背秸秆覆盖量代替常规地膜覆盖,以减小地膜残留带来的环境污染。本研究可为灌区农业栽培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4.
根据犬弓首蛔虫(Toxocara canis)黏蛋白2的基因组数据(GenBank:AF167707),以T.canis成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Tc-muc-2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同时构建Tc-muc-2/pCold TF原核表达载体,采用ITPG诱导表达,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并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显示Tc-muc-2基因全长序列为549 bp,共编码183个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发现犬弓首蛔虫的黏蛋白均具有SKhT保守结构域,且含有不同串联重复序列组成的黏蛋白结构域;种系发育分析结果显示与猪蛔虫进化关系较近;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蛋白Tc-MUC-2相对分子质量为7.5×104,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利用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蛋白,以250 mmol/L咪唑进行洗脱时可获得高纯度目的蛋白;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以制备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结果显示其多克隆抗体效价大于1∶512 000,表明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较好,SDS-PAGE结果显示纯化后的抗体纯度高于95%,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抗体能与Tc-MUC-2蛋白特异性结合,表明...  相似文献   
35.
历史遗留采石场土壤存在养分不足和生物活性低的问题.为加快矿区土壤生态重建,明确复合菌剂对土壤的改良效果,丰富受损裸地的生态修复理论.本研究选择以有机肥和天然稻壳为基肥,以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BM)、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SM)和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TR)作为土壤改良菌剂,设置T0(基肥)、T1(基肥+BM+SM)、T2(基肥+BM+TR)、T3(基肥+SM+TR)和T4(基肥+BM+SM+TR)等5种配施方案,以采石场原状土为对照(CK),进行室内土壤培养试验,测定试验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速效养分、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等14个指标,采用综合指数法(Soil Quality Index, SQI)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以探讨不同处理对采石场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1)经基肥和复合菌剂处理后,土壤酸性减弱,电导率提高了24.07%~64.50%,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升了52.96%~82.48%、761.67%~846.10%、1211.81%~211...  相似文献   
36.
虚拟现实技术以其交互性、沉浸性和构想性的特点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许多高校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各学科的课程教学中,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涉及大量抽象的空间概念,依靠传统教学模式难以直观呈现知识点。因此,本文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通过引入虚拟案例教学、虚拟场地分析、设计方案推敲、虚拟演示与实时调整等改革举措,提升学生的理解度和参与度。同时,本文还讨论了在教学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持续推动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7.
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农田耕层土壤养分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农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现状,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施肥策略和实现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GPS定点采集2011年和2017年0~20 cm耕作层土壤样品,调查分析河西绿洲灌区土壤养分现状.[结果]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土壤偏碱性,全氮与有机质含量较低,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中等偏上.总体表...  相似文献   
38.
为提高桃品质并确定最佳采收期,以‘久保’为供试材料,分析果实的单果重、果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多元回归法建立果实品质与关键气象因子的综合模型。结果表明:桃果实单果重和果径生长发育动态呈现“慢—快—慢”阶段性特征,且均符合Logister曲线,单果重增长极大值出现在花后91 d,纵径增长极大值出现在花后66 d,横径增长极大值出现时间比纵径推迟5 d;随着果实的成熟,硬度逐渐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逐渐加快,可滴定酸含量先小范围波动后迅速下降。结合回归分析结果可判定,果实品质主要受≥18℃积温、≥24℃积温、日均气温和累计日照时数的共同影响。在≥18℃积温≥1170.21℃、≥24℃积温≥769.23℃、日均气温≥27.00℃、累计日照时数≥318.89 h条件下,果实品质达到最佳成熟度。  相似文献   
39.
为探讨和分析发情监测技术对繁殖母牛发情揭发率、受胎率及分娩率的作用。选择甘肃省平凉市某大型养殖场的300头母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穿戴牛项圈监测牛群生理数据来判断发情情况,比较和分析该牛项圈发情监测技术和人工直接观察法对繁殖母牛发情揭发率、受胎率及分娩率的作用差异显著性。结果可知,项圈检测法鉴定的发情经产母牛和育成母牛的发情揭发率、受胎率及分娩率均显著高于人工直接观察法(P>0.05)。与人工直接观察法对比,牛项圈监测法能够显著提高繁殖母牛的发情揭发率、受胎率及分娩率,这为今后优化和改善农牧场饲养管理条件和提高牛群生产性能奠定基础,也为促进我国养殖经济效益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