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贵州四种名优茶叶的电子鼻鉴别与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贵州4种名优茶叶(湄潭翠芽茶、石阡苔茶、凤冈锌硒茶、都匀毛尖)的鉴别,本文通过线性判别分析(LDA)和载荷分析(Loadings),研究电子鼻技术对贵州4种名优茶叶的鉴别能力,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中LDA方法能够将4种名优茶叶有效鉴别,而Loadings分析表明2号(氮氧化合物)和7号(萜烯类、硫化物)传感器在整体气味鉴别中起到主要作用。对4种名优茶叶的具体香气成分分析表明,4种茶叶中共检出香气成分77种,共有成分14种。其中,醇类和烷烃类在4种茶叶香气成分中的相对含量均较高,4种茶叶均未检测出独立的醛类化合物。芳樟醇、2-丁基-1-辛醇、5-庚基苯-1,3-二醇、癸烷分别是湄潭翠芽、石阡苔茶、凤冈锌硒茶和都匀毛尖茶中检测出独有的且相对含量最高的香气成分,说明不同种类的茶叶均有独自的香气成分。因此,不同种类的茶叶由于挥发性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有差异导致其香气不同,并且电子鼻技术可以对贵州这4种茶叶进行有效鉴别。  相似文献   
12.
综合考虑洪峰预报误差、峰现预报时间误差、水力因子和泄洪方案组合的随机性,建立了水库风险分析模型,并运用到LW水利枢纽中。通过选取的两场洪水运算,结果表明:在上影响因子共同作用下,按照模型推出的两场洪水泄洪方案优选的原则进行调度,LW水库即使没有预泄,起调水位取369.8m时,校核洪水的漫坝风险为0;频率为5%的洪水对应的漫坝风险及下游防护对象的防洪风险均为0。该模型为进一步挖掘已建水库的兴利效益或降低待建水库的工程造价,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3.
从红肉火龙果果肉中克隆得到3个ERF转录因子,命名为HpERF1/2/3。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发现HpERF1/2/3具有典型的AP2/ERF结构域,ORF长度分别为1 020、843、1 269 bp,编码长度分别为339aa、280aa、422aa,分子量为37.4、31.99、45.08 k Da,以及等电点为5.69、6.36、6.93的氨基酸多肽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表明,随着红肉火龙果果实发育,HpERF1/2/3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强。亚细胞定位和转录活性分析显示HpERF1/2/3都定位于细胞核,是核蛋白,并且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双荧光素酶瞬时表达分析显示,HpERF1/2/3可以激活红肉火龙果甜菜红素合成途径上关键基因HpCyt P450-like1的启动子活性。这些结果表明HpERF1/2/3可能通过调控甜菜红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来参与红肉火龙果果实品质形成过程,加深了对红肉火龙果果实品质生物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蜂糖李果实采后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及香芹酚对其抑制效果,从蜂糖李贮藏期病果中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形态学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对病原菌致病性进行检测以及通过体外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香芹酚(0.1、0.15、0.20、0.25、0.30 mg/mL)对蜂糖李采后主要致病菌的抑制效果及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引起蜂糖李采后腐烂的病原菌主要为多子座链核盘菌(Monilinia polystroma)、烟管菌(Bjerkandera ecuadorensis)、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黄囊孔菌(Flavodon ambrosius)以及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经体外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的香芹酚能抑制Monilinia polystroma、Bjerkandera ecuadorensis、Penicillium expansum、Flavodon ambrosius和Penicillium italicum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在体外培养对照组长满时,香芹酚对蜂糖李采后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0.21、60.66、91.19、80.07和85.74%;半最大效应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 of maximal effect,EC50)分别为0.2121、0.1699、0.0524、0.2275和0.0558 mg/mL。因此,适宜浓度的香芹酚能够有效抑制蜂糖李贮藏期病原菌的生长,后期可将其用于蜂糖李采后病害的防治及贮藏保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火龙果采后果实呼吸代谢旺盛,贮藏期极易发生鳞片劣变、果肉褐变、营养损失、低温冷害、病虫害侵染等品质劣变现象,严重影响火龙果采后销售。针对火龙果采后品质劣变的主要表现,总结了火龙果采后的主要保鲜技术方法,以期为研发火龙果新型保鲜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引起百香果果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出有效防治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病原菌的致病性检测、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明确分离获得的菌株为藤仓镰刀菌(Fusarium fujikuroi)。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和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对藤仓镰刀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藤仓镰刀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0.000 20 mg/L;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和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藤仓镰刀菌的抑菌效果次之,EC50值分别为0.003 60、1.751 97 mg/L。综上,引起百香果果腐病的病原菌为藤仓镰刀菌(F.fujikuroi),且病原菌对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50%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和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敏感。本研究结果为百香果果腐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后发病的火龙果进行病原菌分离,依据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检测,通过形态学及rDNA-ITS分析法进行鉴定,并探究不同浓度的丁香酚对主要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引起火龙果采后腐烂的病原菌主要为新暗色柱节孢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球黑孢菌(Nigrospora sphaerica)。并通过体外抑菌及室内毒力测试发现,丁香酚对N.dimidiatum、E.nigrum、F.oxysporum、N.sphaerica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其EC_(50)分别为0.1748、0.1283、0.1147、0.1560 m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