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8篇
  13篇
综合类   72篇
畜牧兽医   5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正> 滩羊二毛裘皮是滩羊品种的中心产品,而决定滩羊裘皮的质量优劣的基本性状则是其毛股弯曲的形态、弯曲数量、弯曲部分毛股的紧实程度以及由这种毛股在整张皮板上所形成的花案状态。为此,我们从研究滩羊二毛期的被毛特性与这些基本性状的关系入手,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为改进裘皮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2.
利用人工授精技术杂交改良甘肃马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天山马鹿冷冻精液,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对甘肃马鹿杂交改良的研究表明,授精母鹿产仔率比自然繁殖的对照组提高了5.97%;经过改良的仔马鹿,从初生至5月龄的体尺(体高和体斜长)、体重均高于同期自然繁殖的纯种仔鹿,杂交改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3.
瘦素(Leptin)是由肥胖基因(obese)编码,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是研究牛、羊生长发育和肉质等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为探讨Leptin基因与绵羊生长速度的相关性,本研究利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分析技术对甘肃高山细毛羊(Ovis aries)Leptin基因第3外显子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并对不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生长速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甘肃高山细毛羊Leptin基因第3外显子上共检测到4个(A~D)等位基因和2个SNPs(G271A和G433A),构成4个基因型(AA、AB、AC和AD),其中2个(B和D)等位基因和1个SNPs(G433A)为首次发现,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AC频率分别为0.6586和0.4095,为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与生长速度相关性分析发现,基因型AC对1月龄、2月龄和4月龄个体体重影响显著(P0.05)高于同等阶段其他基因型个体,等位基因C与1月龄、2月龄、4月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关联性均显著(P0.05)。本研究显示,甘肃高山细毛羊Leptin基因第3外显子遗传多样性丰富,可以通过选留携带等位基因C和基因型AC的个体提高甘肃高山细毛羊的生长速度,研究结果也为绵羊Leptin基因的遗传特征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4.
【目的】对甘南牦牛NGB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同时探讨NGB的生理功能。【方法】采用TA克隆法克隆甘南牦牛NGB基因,运用多种软件对其基因序列及编码产物的结构、功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甘南牦牛NGB基因全长3 844bp,包括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其内含子中存在2个反向重复序列和1个正向重复序列;牦牛NGBCDs区全长456bp,其编码产物是由1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可溶性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16 876.36u,理论等电点为4.86,推测NGB编码产物可能在牦牛物质运输和结合、能量代谢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甘南牦牛NGB与牛、藏羚羊等物种之间存在较高的同源性。【结论】甘南牦牛NGB基因的成功克隆,为进一步研究牦牛NGB的遗传特性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5.
牦牛和普通牛DRB1* Intron 1-exon2序列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牦牛抗逆性及抗病育种积累更多的分子遗传学资料,通过检测DRB1基因在牦牛和普通牛群体中的变异,分析该基因检测区域遗传参数。以甘南牦牛、青海牦牛、天祝白牦牛、大通牦牛和普通牛为研究对象。应用PCR-SSCP方法检测BoLA-DRB1基因第1内含子及第2外显子部分序列多态性。DRB1基因第1内含子区检测到4处SNPs及1处插入/缺失突变,第2外显子区检测到17处SNPs,两区域均表现为高度多态;单倍型连锁分析发现21种intron 1-exon 2单倍型组型且存在单倍型连锁不平衡现象,A-A1、A-B1、B-A1和B-B1单倍型在牦牛和普通牛中频率较高;聚类分析表明,牦牛DRB1基因第2外显子区碱基序列与普通牛及山羊的同源性最高,系统进化情况与它们亲缘关系远近一致。牦牛和普通牛BoLA-DRB1基因第1内含子及第2外显子多态性丰富,可作为牦牛和普通牛BoLADRB1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46.
【目的】明确绵羊A-FABP(adipocyte fatty-acid binding protein,A-FABP)基因的变异和单倍型特征.【方法】基于Ensemble数据库中绵羊A-FABP基因全序列,对7个绵羊品种共20个样本的A-FABP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PCR扩增获得绵羊A-FABP基因全长6474bp,A、T、G、C 4种碱基的比例分别为31.48%、33.02%、17.21%和18.29%,A+T平均含量为64.50%,G+C平均含量为35.50%;共发现48处单碱基变异位点和2处微卫星位点M1((TG)n)和M2((TA)n),单一变异位点、2核苷酸变异位点和3核苷酸变异位点比例分别为28.85%、40.4%和0.02%;共发现转换、颠换、插入和缺失4种变异类型,其占变异位点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5.83%、31.25%、2.08%及20.83%;共发现19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995.【结论】A-FABP基因19个单倍型序列的NJ树分化为2个聚类簇,表明A-FABP基因单倍型最初由2个主要单倍型衍化形成.  相似文献   
47.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重要的功能基因家族之一,其所编码的MHC分子具有维持机体世代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和功能,是研究动物适应性进化研究的最佳遗传标记.本研究选择青藏高原的主要畜种资源——藏绵羊(Ovis aries)为研究对象,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技术对甘肃(欧拉,乔科和甘加型)和青海(青海欧拉型和青海高原型)的5个藏绵羊生态群体的DQA座位基因遗传特征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其与藏绵羊高原适应性进化的机制;结果在藏绵羊DQA座位的2个基因中发现了33个等位基因和12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表明5个生态群体藏绵羊的DQA座位基因均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分析证明平衡选择是维持藏绵羊DQA座位基因多态性的主要机制之一,甘肃和青海5个藏绵羊生态群体DQA座位基因区域之间的变化(among groups)小于同一区域不同群体间的变化(among population with groups),进一步说明藏绵羊DQA座位基因发生了正选择作用和适应性进化.研究结果将为藏绵羊的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8.
牦牛CYGB基因CDS区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丰富牦牛CYGB基因研究的基础数据,对牦牛CYGB基因的CDS区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提取牦牛大脑海马区组织的总RNA并运用RT-PCR技术反转录为cDNA,并根据GenBank中普通牛CYGB基因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DV874786.1),使用Primer3.0在线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PCR扩增技术、TA克隆技术和核酸测序技术获得CYGB基因的完整CDS区序列及部分5′端和3′端UTR区,并使用ProtParam、PredictProtein、SWISS-MODEL等在线分析软件与Lasergene7.1软件包分析CYGB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与理化性质,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及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PyMol软件修饰并输出三维结构;使用在线亚细胞定位工具PSORT II Prediction预测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使用Protfun软件对蛋白质的功能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克隆获得牦牛CYGB基因650 bp,包括CDS区573 bp(GenBank登录号:KF669898),碱基组成为A 20.59%、T 16.40%、G 33.33%、C 29.67%,编码19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与普通牛比对,牦牛CYGB基因在CDS区存在4个碱基突变,同源性为99.3%,这个突变未导致氨基酸序列的改变,4个突变均属同义突变。牦牛CYGB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式为C964H1513N263O278S7,分子量约为21.5 kD,理论等电点(pI)为6.32,消光系数为24075,不稳定系数为48.43,疏水指数为83.63,平均亲水性为-0.301,属不稳定可溶性酸性蛋白质,在哺乳动物网织红细胞内的半衰期为30 h。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其中α-螺旋占64.21%,无规卷曲占35.79%,属全α类蛋白质。三级结构是一个呈“three-over-three”三明治夹心型的α-螺旋折叠结构。亚细胞定位CYGB分布在细胞质(65.2%)、细胞核(17.4%)、线粒体(13.0%)、分泌系统的囊泡(4.3%)中,主要在细胞质,推测可能在能量代谢和辅因子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发挥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调控的作用。牦牛CYGB氨基酸序列与普通牛、绵羊、家犬、小鼠、褐家鼠、原鸡、猴、黑猩猩、人的CYGB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100%、98.9%、97.8%、95.3%、93.7%、78.8%、98.4%、95.8%和96.8%,物种之间同源性较高,系统进化情况与其亲缘关系远近一致,说明CYGB基因编码区在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结论】通过RT-PCR与TA克隆技术及核酸测序技术获得了牦牛CYGB基因全长573 bp的CDS区,并对其核苷酸序列和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及其蛋白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得知牦牛的CYGB是一个由19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可溶酸性蛋白质,在能量代谢和辅因子生物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YGB基因编码区在长期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保守性。该基因的成功克隆及分析为揭示牦牛CYGB基因的遗传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9.
为建立羔羊短期最佳经济育肥饲养模式,以子午岭黑山羊羔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价颗粒饲料(试验组)和当地配合饲料(对照组)进行短期育肥试验,观测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生长结果表明:试验组羔羊的生长性能、胴体重和屠宰性能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育肥期增重分别是5.15 kg和4.51 kg,胴体重分别是10.54 kg和9.88 kg,屠宰率分别是49.63%和48.31%。肉品质测定结果表明:试验组的部分肉品质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失水率比对照组低5.4%(P0.01),熟肉率比对照组高8.15%(P0.01)。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每只羔羊的纯收益较对照组高16元。由此说明,用全价颗粒饲料短期育肥子午岭黑山羊羔羊的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50.
为了研究甘肃高山细毛羊肉用性能杂交改良效果,以澳洲美利奴、邦德、特克塞尔公羊与甘肃高山细毛羊母羊的杂种一代(分别简称澳甘细、邦甘细、特甘细)和甘肃高山细毛羊纯繁羊只(简称甘高细)作为试验对象,参照新西兰羔羊胴体分级标准,评价4个群体6月龄羔羊的胴体分级,建立胴体分割方法,观测切块重量和优质切块比例。胴体分级结果表明,邦甘细为PM级,特甘细和甘高细为PL级,澳甘细为A级。建立胴体分割方法,将左半胴体分割为一等肉(肩部、腰臀部、背腰最长肌)、二等肉(颈部、胸肋部、胸椎和腰椎、腹部)和三等肉(前小腿、后小腿)共9个部位。邦甘细所有切块部位的重量均最大,其颈部重量为0.364 kg,分别比澳甘细、特甘细和甘高细高0.103 kg、0.109 kg和0.078 kg(P0.01);肩部重量为1.575 kg,分别高0.814 kg、0.329 kg和0.583 kg(P0.01);腹部重量为0.523 kg,分别高0.300 kg、0.133 kg和0.203 kg(P0.01)。4个群体间的胸肋部比例、胸椎和腰椎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邦甘细的肩部比例和腹部比例最大,后小腿比例最小。邦甘细的肩部比例是23.04%,分别较澳甘细、特甘细和甘高细高3.25%、1.80%和3.17%;邦甘细的后小腿比例是5.22%,分别较上述群体低1.73%、0.32%和0.83%。邦甘细一等和二等肉比例为91.30%,高于澳甘细的88.40%、特甘细的91.03%和甘高细的90.39%。由此表明,邦德对甘肃高山细毛羊肉用性能的杂交改良效果最好,不但可以提高6月龄羔羊胴体的分级结果,还能提高胴体切块重量和优质切块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