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45篇
农学   57篇
基础科学   18篇
  21篇
综合类   189篇
农作物   33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127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为探明香蕉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其在改善土壤质量方面的可行性,以珠江三角洲区域种植面积广泛的双季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通过测定添加0.5%、1.0%和2.0%香蕉秆及其生物炭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的变化特征,阐明添加不同比例的香蕉秆及其生物炭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碳库组成和碳库管理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香蕉秆能提高土壤>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系数(ASI),降低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而香蕉秆生物炭处理降低了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ASI,增加了PADELT。添加香蕉秆及其生物炭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活性有机碳(EOC)含量,降低土壤氧化稳定系数(Kos),其中香蕉秆处理对EOC的提高更显著,而香蕉秆生物炭处理对TOC的提高更显著。香蕉秆及其生物炭处理分别通过提高碳库活度指数(CPAI)和碳库指数(CPI)来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土壤EOC占比,而非TOC含量。研究表明,添加香蕉秆更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和土壤EOC的积累,2.0%香蕉秆添加比例具有最佳的土壤培肥效果。  相似文献   
572.
2010—2012年进行了温室稚幼龟配套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控温温室,采用"一次放足全程培育法"培育幼龟,人工控制气温33~35℃,不超过36℃,水温28~30℃,不低于28℃,稚龟的放养密度为97~105只/m2,经过约8个月的培育,稚龟控温培育成活率达到93.6%,雌龟规格达到250 g/只,雄性龟达到100 g/只左右;幼龟培育全程平均投入产出比1.00∶2.28,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73.
为了解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情况,从山东和江苏两地的某发病猪场分别采集阳性病料接种BHK-21细胞,连续传代进行病毒分离,观察细胞病变;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间接免疫荧光与蛋白印迹鉴定,通过对病毒滴度的测定绘制了分离病毒株的一步生长曲线;进一步动物试验鉴定分离株的毒力,并对其gE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利用PCR成功扩增出PRV的gB、gC和gE特异性基因,病料接种BHK-21细胞后产生了特异性细胞病变;病毒感染细胞后表达了gE蛋白,并与抗PRV单抗特异性结合,显示成功分离到2株分离毒株,分别命名为SDWF2019和JSNT2019;通过序列分析,2个分离株与我国新流行的PRV毒株属于同一遗传进化分支。本研究为我国华东区猪伪狂犬病的疫情监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74.
为探索云南水早轮作区 水稻肥料高效施用技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实现减氮增效的绿色生产目标提供理论依据。以粳稻品种会粳17号和楚粳28号为供试材料,于2016和2017年,在大田条件下设4种氮肥施用模式:不施氮的空白区(N0)、当地农户常规施氨技术(CK,N总量270 kg/hm'',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5:5:0:0)、均衡施氮技术(BNF, N总量216 kg/hm",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2.5 :25:25:25)和前控后促施氮技术(FCBP, N总量162 kg/hm*,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0:0:6:4),比较研究不同施氮技术对水稻生长发有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年不同施氮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基本-致。与CK相比,2016 年BNF和FCBP处理分别增产19.23%和21.93%,2017年分别增产11.70%和27.04%。FCBP 处理减肥增效作用更明显,水稻季不施基肥和分樂肥,通过穗肥的调控,稳定了有效糖数,穗总粒数和单位面积的总颖花量显著提高。随着氮肥减量后移,氮肥农学利用率大幅度提高,2016年BNF和FCBP处理分别提高165.20%和280.45%,2017 年分别提高105.02%和313.42%。另外,FCBP 处理能够有效控制无效分集的发生,降低高峰苗数,提高茎蘖成穗率,延长水稻穗分化期,促进倒二叶和剑叶的伸长,高效叶面积率和实粒叶比较高,抽穗至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因此,云南水早轮作区应用前控后促施氦技术可以实现水稻减肥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