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猪瘟疫苗在猪圆环病毒2型阳性猪场的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对猪瘟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对PCR证实为PCV-2阳性的试验猪进行猪瘟疫苗的免疫,分别在免疫后第1、3、7、14、21、28和63天对试验猪进行猪瘟病毒(CSFV)和PCV-2的抗体检测。检测结果表明PCV-2阳性猪在猪瘟疫苗免疫后均未能产生有效的CSFV抗体,从免疫猪的血液和内脏组织中也未能检测到CSFV核酸。虽然只能从1头PCV-2阳性猪的血清中检测到PCV-2抗体,但是却能从全部实验猪的淋巴结中检测到PCV-2的核酸。试验猪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和白细胞计数也表明PCV-2阳性猪的淋巴结呈典型的PCV-2感染的病理变化,且白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健康猪。表明PCV-2的感染会对猪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从而抑制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32.
广西地区猪大肠杆菌血清型调查及耐药性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广西地区猪大肠杆菌近年流行的血清型及耐药情况,对从广西10个市(县)50多个猪场采集的发病仔猪直肠拭子、肠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等样品进行菌株分离、血清型鉴定及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从样品中分离出103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分属29个血清型,其中主要流行血清型为O138、O21、O101、O18、O9、O85;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致病菌株对头孢三嗪、氟苯尼考、头孢西丁、先锋霉素V、丁胺卡那等5种抗生素高度敏感,而对青霉素、利福平、阿莫西林、强力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痢特灵等药物的耐药性菌株比例均大于60.0%,说明广西地区猪大肠杆菌致病菌株耐药性强、耐药谱广。  相似文献   
33.
本试验应用PCR方法及PCR-RFLP技术对aroA基因在副猪嗜血杆菌病原检测及基因分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以针对aroA基因的PCR引物成功检测出18株来自广西各地区猪场的副猪嗜血杆菌,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该PCR方法可检测的最低菌数为102个。对该18株副猪嗜血杆菌进行aroA基因的序列测定,并进行aroA基因的酶切位点分析,筛选出Hind Ⅲ和FokⅠ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利用PCR-RFLP技术对1株血清5型参考菌株与本研究中18株广西菌株aroA基因的完整编码序列进行Hind Ⅲ和FokⅠ限制酶谱分析,结果显示可分为与毒力相关的3种谱型。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PCR方法及PCR-RFLP技术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检测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副猪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aroA基因的功能。  相似文献   
34.
正近年来,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的不断发展,猪场疾病的复杂化程度日趋严重,和以往仅凭兽医技术人员简单的临床诊断及经验判断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今养殖业的发展需求,需借助专业的实验室检测技术来弥补传统诊断的缺陷。笔者结合自身两年来的实验室工作经历,总结以下几点实验室检测在猪病防控中的应用,仅供大家交流参考。1抗体检测所谓抗体检测,通常是指借助与已知抗原在体  相似文献   
35.
正2013年11月13日,南宁市郊区某"公司+农户"的一养殖户送来5只体重0.15kg~0.2kg的病鸡到我所诊疗,笔者根据病鸡剖检的病理变化,实验室病菌分离培养、镜检,分离菌的药敏试验以及鸡群用药治疗的结果,结合鸡群发病状况,确诊该鸡群发生了鸡葡萄球菌病。经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很快控制了疫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6.
为探讨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ERIC)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用于副猪嗜血杆菌基因分型的可行性,对分离自广西地区不同猪场的22株副猪嗜血杆菌进行ERIC-PCR指纹图谱分型研究.结果发现,22株分离株显示出12种指纹图谱,可以区分无法进行血清分型的菌株.表明ERIC-PCR可适用于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  相似文献   
37.
网络集群行为随着网络的发展日益突出,理解网络集群行为的概念,分析网络集群行为的结构性要素,研究网络集群行为的生成机理,对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为研究和预防网络集群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8.
为探讨影响寄生蜂翅型分化的环境因素,促进天敌昆虫的利用,在室内比较了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在21、24、27、30℃和33℃5个温度条件下翅型分化情况,并在24℃下通过对该蜂寄主麻竖毛天牛Thyestilla gebleri幼虫注射早熟素Ⅱ和蜕皮激素,比较不同激素处理对寄生蜂子代雌蜂有翅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白蜡吉丁肿腿蜂在27℃和30℃下子代雌蜂的有翅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分别高达62.02%和68.04%。24℃下该蜂雌蜂有翅率最低,仅为0.97%,确定24℃为该蜂的无翅型温度T_(wl)。在T_(wl)下早熟素Ⅱ处理寄主幼虫显著提高了寄生蜂子代雌蜂的有翅率(15.62%)。而用3种浓度的蜕皮激素溶液处理寄主幼虫,其育出的寄生蜂子代翅型均无显著分化,蜕皮激素对白蜡吉丁肿腿蜂的翅型分化无显著影响。在对白蜡吉丁肿腿蜂人工繁育过程中,建议将饲养温度设置为30℃来提高该蜂种群的雌蜂有翅率。结合早熟素Ⅱ具有翅化效应的结果,可以对寄主幼虫进行早熟素Ⅱ处理或者直接在幼期处理子代蜂,从而实现对该天敌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究具有多次产卵习性的寄生蜂不同姊妹窝子代种群参数的变化,从母代效应角度明确寄生蜂在自然栖境中增殖和延续种群的机制。[方法]室内30℃±1℃,光周期14L︰10D,相对湿度65%±5%的条件下测定了白蜡吉丁肿腿蜂在其成虫寿命期内所有姊妹窝子代产出过程中对麻竖毛天牛幼虫的寄生作用,比较各姊妹窝子代中雌蜂数量、发育历期、有翅型雌蜂比例和性比等参数的变化。[结果]白蜡吉丁肿腿蜂雌蜂对寄主幼虫的寄生能力和自身的产雌数量逐渐减低;各姊妹窝子代中雌性有翅率逐次递减,其中第3姊妹窝子代降幅最大,直至为零;各姊妹窝子代的雌雄性比呈抛物线趋势,第3姊妹窝子代雌雄性比接近1:1。[结论]白蜡吉丁肿腿蜂姊妹窝子代间翅的非遗传多型性可能是该蜂在应对林间异质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进化。白蜡吉丁肿腿蜂第3姊妹窝子代的产出可能是其成虫寿命期内调控翅型和性比达到种群适合度最大化的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40.
复方蜂胶纳米乳的制备及其品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复方蜂胶纳米乳并进行品质评价。利用伪三元相图法优选处方,以RH-40、无水乙醇、乙酸乙酯、蜂胶和黄芪多糖为原料制备复方蜂胶纳米乳,并考察其结构类型、形态粒径、黏度、稳定性。结果表明:复方蜂胶纳米乳透射电镜下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2.70 nm,粒径分布均匀,黏度2 s(每垂直流出0.4 mL所需时间)。影响因素试验显示其品质稳定。复方蜂胶纳米乳制备工艺简单、稳定性好、黏度低,有望成为疫苗佐剂的新型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