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试验将不同剂量(0.05、0.07g和0.09g)酵母培养物(YC)和不同剂量(0.006、0.01g和0.014g)延胡索酸二钠(disodiumfumarate)按2×3试验设计分为9种组合,研究高精料(精粗比为8:2)下,二者组合对奶山羊瘤胃微生物体外发酵的影响。通过对9种组合体外发酵指标的综合效应评定,确定优化组合剂量,并采用体外培养装置进行体外批次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9种组合的pH和累计产气量均显著升高(P0.05),NH3-N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9种组合显著提高了体外培养体系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和丙酸浓度(P0.05),但乙酸/丙酸及乙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果显示,当YC和延胡索酸二钠的添加量分别为0.09g和0.006g时,体外发酵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酵母培养物对绒山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研究旨在探讨酵母培养物(yeast culture,YC)的生物活性及其对绒山羊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12只健康的内蒙古自绒山羊半同胞羯羊,按体重配对原则分为4组,分别为.A1、A3、B1和B2组.其中A1、A3组饲喂精粗比为3:7的基础日粮,B1、B2组饲喂精粗比为2:8的基础日粮.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方法,对照期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饲喂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不同水平YC的试验日粮.各组YC添加量分别为A1组,2.0%;A_3组,3.0%;B1组,2.0%;B2组,2.5%.分别在对照期最后1 d,添加YC的第15天、第45天通过颈静脉采血测定绒山羊机体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对照期、添加YC后的第15天和第45天,各组间机体抗氧化能力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期相比,添加YC后第15天,A1(P<0.05)、A3(P<0.05)和B1(P<0.01)组血清活性氧的活力显著或极显著降低;添加YC后第15天、第45天,高精料组A1(P<0.01)、A3(P<0.05)的丙二醛(MDA)含量也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期.与对照期相比,试验期各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提高33.24%~142.52%(P>0.05),显著或极显著提高A3(P<0.01)、B1(P<0.05)组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及添加YC后第45天时A1(P<0.01)、A3(P<0.05)、B1(P<0.01)和B2(P<0.01)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由此可知,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可以提高绒山羊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日粮不同NFC/NDF比对奶山羊血液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NFC/NDF比日粮对奶山羊血液参数的影响,选用3只(30~35 kg)安装有瘤胃瘘管的关中奶山羊,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法,饲喂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分别为1.02(Ⅰ组)、1.24(Ⅱ组)、1.63(Ⅲ组)、2.58(Ⅳ组)的4种日粮.结果表明:血液的pH、碳酸氢根(HCO-3)含量、碱剩余(BE)、标准碳酸氢盐(SBC)均以Ⅳ组最低,饲喂后6 h显著低于Ⅰ、Ⅱ、Ⅲ组(P<0.05);二氧化碳分压以Ⅳ组最高,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日粮NFC/NDF水平增加,血清K 呈降低趋势(P>0.05),Ca2 、Cl-含量变化不明显,Na 、阴离子间隙呈上升趋势(P>0.05),均处于正常变动范围内;在本试验条件下,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未显著影响血液的酸碱平衡.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精料底物条件下添加芦丁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参数、微生物区系、乳酸代谢产物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及单因素试验设计,以精粗比为7∶3的0.7 g混合精料(玉米∶豆粕=4∶1)和0.3 g混合干草(苜蓿∶燕麦=1∶1)为发酵底物,按芦丁的添加水平[0(对照)、1.5%、3.0%和4.5%]分为4组,每组设3个平行;同时,选取4头体况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晨饲前采集瘤胃液,制备人工瘤胃培养液,于39℃下进行厌氧发酵,并分别于培养3、6、9、12、18和24 h时取样测定相应指标。结果表明:1)在高精料底物条件下,瘤胃发酵液pH<5.80的时间长达6 h,表明成功建立了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模型;且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5%和3.0%芦丁能显著提高18~24 h瘤胃发酵液pH(P<0.05),显著降低24 h丙酸、异丁酸、戊酸及乳酸含量(P<0.05),显著降低24 h甲烷产量(P<0.05)。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结果表明,芦丁添加水平为4.5%时,对瘤胃液体外发酵参数产生了正组合效应,具有较好的体外发酵效果。2)与对照组相比...  相似文献   
15.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是现代集约化反刍动物生产中最常见的营养代谢疾病。SARA的发生是由于精料增加,饲粮结构改变使瘤胃内累积过多的挥发性脂肪酸,降低瘤胃内pH,造成微生物区系发生改变,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本文主要从SARA对瘤胃上皮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2方面进行介绍,详细阐述了瘤胃上皮结构、细胞连接、通透性及其内环境的变化,为SARA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和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条件下,诱导奶山羊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过程中瘤胃上皮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的基因表达量的变化。选用12只泌乳期关中奶山羊为试验动物,试验分4期进行,每期15 d,依次饲喂NFC/NDF分别为1.02(Ⅰ期)、1.24(Ⅱ期)、1.63(Ⅲ期)、2.58(Ⅳ期)的4种饲粮,以逐渐增加饲粮精料的方式诱导奶山羊发生SARA,并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法对瘤胃上皮细胞中IGF-Ⅰ及IGF-ⅠR的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饲粮NFC/NDF的升高,IGF-Ⅰ及IGF-ⅠR的基因表达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Ⅱ期、Ⅲ期和Ⅳ期IGF-Ⅰ的基因表达量分别是Ⅰ期的1.70、2.71和9.61倍,IGF-ⅠR的基因表达量分别是Ⅰ期的1.88、3.09和10.19倍。饲粮NFC/NDF为2.58(即SARA期)时,与Ⅰ期相比,IGF-Ⅰ和IGF-ⅠR的基因表达量均出现极显著增加(P<0.01)。结果提示,以提高饲粮NFC/NDF的方法逐渐诱导SARA,IGF-Ⅰ及IGF-ⅠR的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SARA发生后,它们的表达量有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8.
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瘤胃酸中毒的报道多集中于诊断、防治和调控方面,国内外对其发病机理虽有研究报道,但说法不一,存在争议.文中对其存在的不同观点作了简要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明确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发病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试验采用动态pH值连续监测记录系统对瘤胃pH值进行24 h连续监测,旨在研究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pH值昼夜动态变化的影响.选用6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关中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分为4期,每期10d,依次饲喂NFC/NDF比分别为1.02(Ⅰ期)、1.24(Ⅱ期)、1.63(Ⅲ期)、2.58(Ⅳ期)的4种日粮.结果表明,瘤胃pH值随着日粮NFC/NDF比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瘤胃pH值<5.2、5.5、5.8、6.0的平均持续时间亦随日粮NFC/NDF比增加而延长,分别由Ⅰ期的0、0、2.42和9.40 h/d增加到Ⅳ期的0.33、7.50、17.06和20.53 h/d;瘤胃pH值<5.5、5.8、6.0的曲线面积亦逐步加大,分别由Ⅰ期的0、0.21和1.43(pH·h)增加到Ⅳ期的1.09、4.84和8.59(pH·h);而且瘤胃pH值下降速率和下降幅度及最低值所持续的时间亦随日粮NFC/NDF比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试验研究了在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比饲粮条件下诱发奶山羊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en acidosis,SARA)过程中瘤胃微生物区系和瘤胃pH值的变化。该试验选用6只安装了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期关中奶山羊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法,共分4期进行,每期10d,依次饲喂NFC/NDF比为1.02(Ⅰ期)、1.24(Ⅱ期)、1.63(Ⅲ期)、2.58(Ⅳ期)的4种饲粮,以逐渐增加饲粮精料的方法诱导奶山羊发生SARA。结果表明,随着饲粮NFC/NDF比的增大,瘤胃pH值显著降低(P<0.05),并且瘤胃pH值下降幅度也随之加快;随着饲粮NFC/NDF比的增加,淀粉分解菌的数量增幅最显著(P<0.01);饲粮NFC/NDF比为1.63时,瘤胃细菌总数、乳酸杆菌及坏死梭形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当该比值为2.58时,埃氏巨型球菌和反刍兽新月单胞菌的数量出现显著增多(P<0.05);原虫数量在Ⅳ期降至最低,而牛链球菌的数量在整个试验期并未出现明显的波动。饲粮NFC/NDF比为1.63时,瘤胃内与碳水化合物分解有关的多数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SARA期时增幅更为明显,而此时原虫数量为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