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27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0篇
  26篇
综合类   125篇
农作物   30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43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卫秀英  高扬帆  李广领  汤菊香 《种子》2006,25(1):14-15,18
以中国南瓜、西洋南瓜、福瓜3个南瓜品种种子为试验材料,进行种子发芽耐盐性研究,测其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苗长以及POD比活力,比较这些指标间的差异显著性,评价不同品种间发芽耐盐性的差别。结果表明:中国南瓜的发芽耐盐性最强,其次为福瓜,西洋南瓜最弱。  相似文献   
92.
速生阶段西南桦人工林养分积累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天峨县林朵林场速生阶段(12年生)西南桦(Betula alnoides)人工林的N、P、K、Ca、Mg 5种养分元素的质量分数、积累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西南桦不同器官养分质量分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树叶、树枝、干皮、树根、干材;树叶和干材各元素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N、K、Ca、Mg、P;树枝、干皮和树根中则是K(或Ca)、N、Mg(或P)。2西南桦人工林养分总储量为1 172.85 kg·hm-2,其中乔木层养分储量占87.62%,灌草层和凋落物层养分储量分别占5.91%和6.47%。3西南桦人工林乔木层养分年净积累量为85.64 kg·(hm2·a)-1,不同养分元素年净积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N、K、Ca、Mg、P;每积累1 t干物质需要5种养分元素8.40 kg,其中对N的需求量最大,P最小。  相似文献   
93.
葡萄膨大剂是采用新型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吡效隆)研制而成的,具有显著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增强光合作用,促进光合产物向施用部位转移,增大果实等作用。其活性比细胞分裂素6-BA高10倍以上。经多年试验和大面积应用表明,葡萄使用四川兰月科技开发公司生产的“狮子山”牌膨大剂后,可以使有籽果增大20~40%,使无籽葡萄果实增大1~3倍,提高果实商品性,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是培育大粒葡萄的有效药剂。现将其使用技术介绍如下:一、使用对象:巨峰、藤稔、京优、京亚、高尾等有籽无籽葡萄。二、使用时间:在有籽葡萄上,于花…  相似文献   
94.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世界性重要农业害虫。目前防治棉铃虫的主要手段是种植转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虫蛋白的转基因作物。本文旨在研究棉铃虫V-ATPase H在Cry1Ac蛋白毒力和抗性中的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分析V-ATPase H在Cry1Ac抗、感品系棉铃虫幼虫中肠及敏感品系棉铃虫幼虫受Cry1Ac诱导后的表达情况;在昆虫Sf9细胞中过表达V-ATPase H对其进行细胞定位,通过细胞毒力试验验证其对Cry1Ac毒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棉铃虫V-ATPase H基因在抗性品系中低表达,并且V-ATPase H在受到Cry1Ac诱导时也低表达;在Sf9细胞内表达V-ATPase H蛋白发现其在整个细胞中都有分布,过表达该蛋白后增强了细胞对Cry1Ac蛋白的敏感性。结果表明V-ATPase H参与Cry1Ac蛋白的毒力。  相似文献   
95.
总结分析美国白蛾入侵我国以来的总体扩散和危害情况,研判2022年发生趋势.结果显示:美国白蛾在我国总体呈现入侵初期局部扩散、入侵中期快速发展、当前扩散持续向南但明显趋缓的态势,危害情况得到良好控制;2021年美国白蛾总体呈现发生期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第1代、第2代整体危害较轻,第3代危害多点暴发、偏多偏重发生的危害特...  相似文献   
96.
分析了Ce(NO)3和Mo6+对适当水分胁迫下棉花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Ce(NO)3和Mo6+对水分胁迫下棉花种子发芽指标的影响均存在0.05水平上差异,其中以10μg/mlCe(NO)3与200mg/kgMo6+混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7.
棉花黄萎病为土传维管束病害 ,一旦传入 ,即在土壤中定殖为害 ,现已蔓延到全国各主产棉区 ,对棉花生产危害严重。克萎星叶面喷施防治棉花黄萎病 ,1 999年 1 0月通过国家农药登记 ,该产品进入市场已历时两年 ,深受棉农欢迎 ,经得起生产实践的考验 ,现将 1 997~ 1 999年两地农药登记试验结果汇总如下。1材料和方法试验分别由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河南省农药检定所承担 ,试验地均设在棉花黄萎病发生严重且均匀地块 ,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均为耐黄萎。试验处理设置为克萎星 5 0 0倍液、1 0 0 0倍液、1 5 0 0倍液 ,有效成份 …  相似文献   
98.
探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黄土旱塬麦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库变化特征的影响,可为旱作农田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在晋南旱地冬小麦种植区,设置S0(不还田)、S1/2(1/2倍还田)、S1(1倍还田)、S2(2倍还田)4个处理,通过连续3 a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变化情况,土壤及各粒级团聚体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轻组有机碳(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LFOC)、重组有机碳(Heavy Fraction Organic Carbon,HFOC)与胡敏素碳(Humin Carbon,HM-C)、胡敏酸碳(Humic Acid Carbon,HA-C)和富里酸碳(Fulvic Acid Carbon,FA-C)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与团聚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旱塬麦田土壤,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0.25 mm大团聚体含量逐渐增加,<0.25 mm微团聚体及粉黏粒含量逐减少;S2处理下,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0.25mm团聚体质量百分数较S0处理分别增加了14.7%(P<0.05)、22.2%(P<0.05)、13.9%(P<0.05),提高了团聚体的稳定性。秸秆还田提高了全土TOC含量,以S2处理下土壤TOC含量最高,较S0处理增加了28.1%(P<0.05)。另外,秸秆还田提升了>0.25~2 mm团聚体中HM-C、HA-C和FA-C含量,其中S2处理较S0处理分别提高了19.0%(P<0.05)、25.5%(P<0.05)、14.9%(P<0.05),并且胡敏酸碳和富里酸碳的比值(HA-C/FA-C)也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提高。<0.053 mm粉黏粒的FA-C含量变化是引起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的主要原因,能解释其变化的64.1%。总体表明,秸秆还田促进了黄土旱塬麦区土壤水稳性微团聚体向水稳性大团聚体的转化,提高了团聚体稳定性。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及各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并进一步提高土壤腐殖化程度,且秸秆还田量越高,提升幅度越大。2倍秸秆还田量(平均7 477 kg/(hm2·a))对当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土壤结构改善的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对旱地土壤肥力和碳汇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稻鸭共生”养分归还特征及水稻植株对氮、磷的吸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鸭共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在长江流域双季稻主产区湖南布置了稻田养鸭田间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研究早、晚稻两季"稻鸭共生"养分归还特征及对水稻植株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季"稻鸭共生"后,稻田可增加鸭粪碳229.87 kg.hm 2、鸭粪氮18.22 kg.hm 2、鸭粪磷17.75 kg.hm 2。"稻鸭共生"归还稻田土壤的碳、氮、磷量分别为1 491.21 kg.hm 2、66.02 kg.hm 2、25.14 kg.hm 2,比常规稻作分别提高20.43%(P>0.05)、55.81%(P<0.05)、379.00%(P<0.05)。"稻鸭共生"归还稻田土壤的碳、氮、磷量表现为碳>氮>磷,归还的碳、氮量以水稻根碳、氮占明显优势,归还的磷量以鸭粪磷占明显优势。与常规稻作相比,土壤全氮含量提高5.73%,全磷含量显著提高6.25%;"稻鸭共生"提高了早、晚稻根和秸秆的全氮、全磷含量及早、晚稻籽粒的全磷含量,增加了早、晚稻秸秆的氮、磷吸收量和早、晚稻根的磷吸收量,降低了双季稻产量及籽粒的氮、磷积累量。"稻鸭共生"对水稻植株磷的影响效果好于氮。  相似文献   
100.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龙门县的示范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0年龙门县开展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应用进行总结.该技术示范应用结果表明,与本地习惯施肥处理相比,“三控”施肥处理每667 m2节省肥料用量20.48%,水稻增产23.09%,纯收入增加38.58%,产投比提高60.85%,植株高度、穗总粒、结实率、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也表现增长增重的规律,病虫害发生明显减轻,用药量、施药次数明显减少,达到控肥、控苗、控病虫增产增收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