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董永平  苏和 《草地学报》2002,10(4):298-301
在主成分分析的信息分配过程,提出在没有NOAA/AVHRR3波段数据的情况下,提取草原火信息的方法。在充分利用各主成分信息的基础上,利用Lab色采模型有效地突出了草原火信息。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4个彩色棉品种(系)与对照品种中棉所50生育期及农艺特性比较分析,研究彩色棉成熟特性及各性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不同彩色棉品种(系)株高及第一果枝高度均高于中棉所50,但最终吐絮率、衣分及产量均低于中棉所50。中棉所51和中棉所81产量均超过3000kg·hm-2,达到实际生产应用标准。  相似文献   
33.
对我国及国外肉羊生产现状、国内外肉羊生产中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和肉羊业生产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4.
为了摸清中化水溶肥料在小麦上的施用功效,为今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特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玫瑰哈拉沟营嘉恒农科基地安排对比试验,验证中化(烟台)叶面肥在小麦上的施用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小麦喷施中化(烟台)液体肥后经济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均有所提高,喷施含腐殖酸水溶肥较常规施肥株高提高3.3cm,产量增加45.2kg/667m2,增效107.6元/667m2,喷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株高增加4.1cm,增产60.6kg/667m2,增效132.5元/667m2,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5.
四倍体杂交冰草新品系的细胞学鉴定及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四倍体杂交冰草新品系SZB-01和SZB-02的细胞学及DNA分子水平的遗传特征,采用卡宝品红染色制片法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对SZB-01和SZB-02与亲本蒙古冰草、航道冰草及其正、反交杂种F1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配对行为、花粉育性、结实性及DNA指纹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SZB-01和SZB-02的PMCMⅠ染色体构型均为2n=4x=28=14Ⅱ,配对行为规则,且环状二价体占优势,染色体遗传稳定;SZB-01和SZB-02的花粉可育率分别为83.39%和85.30%,自然结实率分别为67.54%和69.98%,育性较好;筛选出11对多态性好的SSR引物,通过PCR扩增建立了SZB-01与SZB-02的DNA指纹图,6个供试材料间的遗传距离(GD)变幅为0.3506~0.7541,以GD值0.45为基准可将其分为4类。  相似文献   
36.
五趾跳鼠的植物性食物选择与其栖息地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娜日苏  苏和  武晓东 《草地学报》2009,17(3):383-388
2001年7-9月,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捕获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 Forster)107只,将其中60只鼠胃内容物对比已知植物表皮的显徽结构进行分析,以确定其植物性食物组成。结果表明:五趾跳鼠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啮齿动物,植物性食物占其食物量的95%以上;五趾跳鼠具有较固定的觅食策略,对植物性食物具有较明显的择食性,在同一时间段内与栖息地植被群落组成的变化无明显的关联性,虽然连续放牧区和轮牧区两种栖息地之间的植被组成有极大的差异,但是五趾跳鼠的植物性食物组成在两种栖息地之间差异不大,相似性指数为0.71~0.88。五趾跳鼠经常采食的植物种类有冷蒿(Arternisia frigida Willd.)、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L.) Schrad.)、阿尔泰紫菀(Heteropappus altaicus(Willd.)Novopokr.)、冠芒草(Enneapogon borealis(Griseb.)Hon-da)、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 Host)、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 Griseb.)、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Roshev.)Ohwi)、葱属植物(Allium spp.)、猪毛菜(Salsolacollina Pall.)和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等。  相似文献   
37.
为在内蒙古西部旱区盐碱地筛选适宜的品种和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在阿拉善盟左旗安排棉花不同密度(22.5万株·hm-2、18万株·hm-2、13.5万株·hm-2)与品种(天元一号、K066、中棉所50)试验,研究了密度对不同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密度对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的效应因品种而异,密度和品种对产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3个供试品种(系)均适合在该地区种植,天元一号和中棉所50合理密度为18万株·hm-2左右,K066的合理密度为13.5万株·hm-2左右;在最佳密度下,3个品种的产量差异显著,以当地种植的棉花品种天元一号最好。随密度增加,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呈增加趋势,而株高、茎直径、吐絮率、收获指数、铃重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8.
内蒙古退化草甸草原近地面光谱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I921VF-256型地物光谱仪对低山丘陵草甸草原植物群落和裸地的反射率光谱特征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光谱反射曲线在可见光波段具有明显的峰谷特性,在近红外波段呈强反射。(2)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的光谱反射率随退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强。(3)在同一退化梯度下,草甸草原裸地的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大于植物群落,而在近红外波段小于植物群落;大针茅群落对可见光的反射率小于冷蒿群落,而对近红外光的反射率大于冷蒿群落。  相似文献   
39.
选择影响Invedal和Hanna绵羊多胎性状的BMP15基因作为多胎候选基因,旨在探索该候选基因与蒙古羊双羔群体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蒙古羊高繁殖力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实验以蒙古羊单羔群体(18只)、多胎类型小尾寒羊(30只)为对照组对蒙古羊双羔群体(50只)进行了BMP15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 phisms,RFLPs)分子标记技术对BMP15的FecX1位点突变进行多态性分析;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PCR-SSCP技术对BMP15的B1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①蒙古羊双羔群体、蒙古羊单羔群体以及多胎类型小尾寒羊群体中均不存在该位点的突变.即BMP15的FeeX1位点不是影响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②在3种群体中存在相应的B1突变28-30 bp(CTT缺失),并发现了3种基因型,蒙古羊双羔群体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020(++)、0.940(B+)和0.040(BB);蒙古羊单羔群体只检测到了两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722(++)和0.278(BB);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300(++)、0.667(B+)和0.033(BB)).B+基因型蒙古羊平均产羔数比++基因型多0.83只,差异极显著(P<0.01),推断BMP15的B1突变有可能是控制蒙古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经X2适合性检验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该位点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蒙古羊单羔群体及小尾寒羊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  相似文献   
40.
BMP15基因作为影响蒙古羊双羔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影响Invedal和Hanna绵羊多胎性状的BMP15基因作为多胎候选基因,旨在探索该候选基因与蒙古羊双羔群体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蒙古羊高繁殖力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该实验以蒙古羊单羔群体(18只)、多胎类型小尾寒羊(30只)为对照组对蒙古羊双羔群体(50只)进行了BMP15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 (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s, RFLPs)分子标记技术对BMP15的FecXI 位点突变进行多态性分析;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PCR-SSCP技术对BMP15的B1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蒙古羊单羔群体以及多胎类型小尾寒羊群体中均不存在该位点的突变.即BMP15的FecXI 位点不是影响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在3种群体中存在相应的B1突变28~30 bp(CTT缺失),并发现了3种基因型,蒙古羊双羔群体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020(++), 0.940(B+)和0.040(BB);蒙古羊单羔群体只检测到了2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722(++)和0.278(BB);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300(++), 0.667(B+)和0.033(BB).B+基因型蒙古羊平均产羔数比++基因型多0.83只,差异极显著(P<0.01),推断BMP15的B1突变有可能是控制蒙古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 ).经χ2适合性检验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该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蒙古羊单羔群体及小尾寒羊该位点处于Hardy- Weinberg 平衡 (P>0.0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