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RAPD技术对江苏省及上海地区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10个幼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15个谱带(200~2 000 bp),其中77个表现出多态性,占66.96%,遗传多态度在0.039 6~0.115 3之间,说明该蟹类遗传变异水平较低;遗传距离在0.064 7~0.270 7之间,说明各群体间发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江苏省长荡湖、固城湖、高邮湖、洪泽湖、太湖、阳澄湖6个不同地理湖泊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群体的氨基酸组成及其对应的营养品质评价,本研究采用OPA-FMOC柱前衍生化HPLC法测定中华绒螯蟹肌肉组织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并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标准对其进行...  相似文献   
13.
虾类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虾类种质资源鉴定和遗传育种研究的进展情况,主要包括应用形态学、同工酶、DNA标记等技术在虾类基因组DNA多态性的检测、物种及品种的分类鉴定,亲缘关系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研究和应用.形态学研究易于开展,广泛使用在研究和生产上;同工酶研究操作简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基因多态性;DNA标记可以准确反映不同种群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目前被广泛使用.但形态学研究缺乏量化指标,同工酶技术反映的多态性较少,DNA标记不能直接和生产相结合,因此多种标记相结合在虾类种质资源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日本沼虾和秀丽白虾野生群体肌肉营养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湖泊野生日本沼虾和秀丽白虾群体的肌肉营养成分检测表明,虽然日本沼虾粗蛋白含量大于秀丽白虾(P<0.05),但从氨基酸评价标准(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角度看,秀丽白虾氨基酸品质优于日本沼虾.骆马湖虾类群体粗脂肪大于太湖群体(P<0.05).不同水域日本沼虾和秀丽白虾脂肪酸品质(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和较低的饱和脂肪酸为标准)以骆马湖虾类群体脂肪酸品质优于太湖群体(P<0.05).矿物元素含量以日本沼虾优于秀丽白虾(P<0.05).日本沼虾和秀丽白虾野生群体肌肉营养品质的差异可能与湖泊饵料生物或种质特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是我国的渔业大省,2002年水产品总产量达334.4万吨,位居全国第6,实现渔业总产值352亿元,列全国第3位。2002年江苏省水产质量检测中心受农业部和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的委托,对江苏省的特色水产品(河蟹和对虾)进行了主要药物残留抽样检测,以此解析水产品质量安全情况。  相似文献   
16.
采用ISSR技术对三角帆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筛选、分析了ISSR—PCR扩增时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Mg^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酶浓度、甲酰胺浓度等,建立了三角帆蚌的ISSR—PCR优化反应体系,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帆蚌种质资源状况奠定基础。最终确立的适用于三角帆蚌ISSR扩增的25μl反应体系为:MgCl2 1.5mmol/L,dNTPs 0.2mmol/L,引物0.2μmol/L,Taq酶1.0U,甲酰胺1%,DNA模板量约50ng。  相似文献   
17.
正为获得安全、便于操作的蟹种消毒方法,实验选择池塘养殖中健康和步足损伤的蟹种,通过高锰酸钾、聚维酮碘、土霉素3种药物对实验蟹种进行浸泡和投喂,观察药物对步足损伤蟹种蜕壳和成活率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实验选用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高淳河蟹养殖基地养殖的双年系F_1代蟹种,随机选择平均体重约为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观察分析中华绒螯蟹(下简称河蟹)对不同长度、开口的掩蔽所以及曾被栖息或占领过的垫层的选择性,探究其对不同微生境的选择性,初步掌握未来河蟹的工业化立体养殖中掩蔽所和垫层的设置方法。结果表明,在掩蔽所试验中,河蟹显著选择长度较长的掩蔽所和两端开口的掩蔽所,白天时掩蔽所的选择率极显著高于箱底,夜晚时则无明显选择倾向;在垫层试验中,无干扰的情况下,河蟹对3种旧垫层(自己/异性/同性)都表现出显著偏好,对毛糙垫层的选择性极显著高于光滑箱底;单独饲养且强干扰(强光、异种入侵、人类干扰)情况下,对新旧垫层没有表现出明显偏好,但是对毛糙垫层的选择性仍然极显著高于光滑箱底。  相似文献   
19.
河蟹人工育苗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日臻成熟,但育苗场选用的亲本大部分规格较小河蟹,导致养殖的商品蟹规格也偏小,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蟹种的需求。大规格河蟹亲本(雌蟹250克/只以上)虽然成本高,但后期养殖的商品蟹普遍偏大,是优质蟹、品牌蟹的重要来源。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河蟹育种团队开展了两组大规格河蟹土池育苗试验.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集了江苏省扬中地区健康与患病河蟹池塘表层(0-5 cm)和深层(5-10 cm)的底泥,分析了不同池塘底泥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和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患病组底泥的pH(7.77±0.11)和总钾(1.78±0.11)显著低于健康组的pH(7.91±0.05)和总钾(1.95±0.13),而水溶性盐总量(1.50±0.23)显著高于健康组(1.05±0.19)。在0-10cm深度范围的底泥中,健康组深层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显著高于表层(P<0.05),而患病组表层和深层的微生物丰富度(Ace和Chao)、多样性(Shannon)均显著高于表层(P<0.05)。两种池塘底泥微生物中的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湾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两种池塘存在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在内的多种差异菌群。RDA分析结果表明,总氮是影响河蟹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此外,决定健康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环境因子还有水溶性盐、碳酸钙和总硫,而决定患病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环境因子为有机质和pH。因此,底泥中芽孢杆菌和pH等可能是潜在影响河蟹健康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结果可为养殖河蟹池塘的微生态调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