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5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17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植物根系是沙化地中植物固沙的重要基础,为明确不同治沙草本植物根系形态格局特征,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东南缘比较了资源圃和沙化地中一年生燕麦(Avena sativa)、多年生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以礼草(Kengyilia hirsuta)地下根系根尖数、分枝数、平均直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的形态特征,分析了3种草本根尖比、根长比、根表面积比、根体积比的形态格局特征,探讨3种草本根系对沙化环境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一年生燕麦根系表面积和根体积在资源圃中显著高于沙地(P 0.05);垂穗披碱草根系形态在资源圃和沙地中没有明显差异(P 0.05);以礼草根系根尖数、根分枝数、根长、根表面积在资源圃中明显低于沙地,但是以礼草根系平均直径在资源圃中明显高于沙地(P 0.05)。一年生燕麦根系体积在沙地中大量减少,增加0.2~0.4 mm各径级下的根尖比、根长比、表面积比、体积比用于适应沙化环境;多年生的垂穗披碱草并未显著调整自身根系结构用于适应沙化环境;多年生以礼草通过减少了较大径级(0.7~0.8 mm)的根长和表面积来增加了小径级(0.1~0.2 mm)的根长、表面积和体积的格局,来增加对沙化环境的适应性;垂穗披碱草和以礼草根系形态格局比燕麦根系形态格局更加适应沙化环境。  相似文献   
102.
103.
高寒牧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试验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海拔近4000m的高寒地区进行高矮禾草不同比例的混播试验,结果表明,以多叶老芒麦30%+中华羊茅70%和垂穗披碱草70%+西北羊茅30%第二年地上生物量优于其它混播处理和单播,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412.8g/m2和1432.2g/m2,接近一年生燕麦。  相似文献   
104.
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在柴达木盆地干旱、多风的农牧交错带利用弃耕地建立人工草地和修建暖棚等基础设施,对提高冬春季节羊舍温度、湿度,改善家畜生存环境,减少绵羊体能消耗,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改良绵羊的产羔育幼有明显的效果。从1月1日-5月31日暖棚内的日平均温度明显高于暖棚外的温度,期间暖棚内日平均温度为12.3℃;而棚外的日平均温度为1.2℃;暖棚内外平均温差为11.1℃。据1999年12月13日-2000年4月13日测定,建有暖棚的1岁龄公羔、2岁龄羯羊、成年绵羊的平均体重分别为34.5kg/只、41.1kg/只、44.1kg/只,没有暖棚设施的平均体重分别为为23.81kg/只、35.4kg/只、39.10kg/只。有暖棚的平均体重较没有暖棚的分别高44.89%、16.10%、12.79%。期间没有暖棚的1岁龄公羔、2岁龄羯羊、成年绵羊较有暖棚的分别多减重1.27kg/只、6.64kg/只、7.48kg/只,即没暖棚的较有暖棚分别多减重0.25倍、2.5倍和1倍;实施种草养畜和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提高了适龄母畜比例、出栏率和商品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05.
牦牛放牧强度对小嵩草高寒草甸草场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依据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年的牦牛放牧试验数据,构建了牦牛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的简单数学模型,Y=a-bX(b〉0),单位面积小嵩草高寒草甸牦牛生产力与放牧强度的数学模型,Y=ax-bX^2(b〉0);确定了暖季草场、冷季草场和年度每公顷草地牦牛最大生产力放牧强度和草地最大负载能力分另q为2.52头/hm^2、1.68头/hm^2和1.47头/hm^2,5.03头/hm^2、3.36头/hm^2和2.94头/hm^2,相应的最大牦牛生产力分别为60.96kg/hm^2、19.41kg/hm^2和36.55kg/hm^2;确定了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季轮牧草场放牧强度的最佳配置:暖季草场为1.81头/hm^2,冷季草场为1.08头/hm^2,探讨了限制小嵩草高寒草甸两季草场最大负载能力的因素以及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小嵩草高寒草甸的时空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106.
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初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莎草、禾草地上生物量和总地上生物量在不同放牧率之间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放牧率的降低,禾草和莎草的比例增加,可食杂草和毒杂草比例下降;两季草场优良牧草生物量组成的年度变化与放牧率均呈负相关(P<0.01),与杂类草均呈正相关(P<0.01)。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率1999年在7月份达到最大,1998年冷季草场各放牧处理的绝对生长率在8月份达到最大,暖季草场对照和轻牧在7月份最大,而中轻和重牧在8月份最大。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随放牧率增大呈明显下降趋势;暖季草场各放牧处理0~10 cm地下生物量占0~30 cm总地下生物量的88.04%~89.37%,10~20 cm占7.14%~9.34%,20~30 cm占2.25%~3.5%;冷季草场各放牧处理0~10 cm地下生物量占0~30 cm总地下生物量的88.01%~91.14%,10~20 cm占5.44%~8.04%,20~30 cm占3.42%~3.94%。地上生物量、各土壤层的地下生物量(包括活根和死根)与放牧率之间呈负相关,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a-bx(b>0)。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a+bx(b>0).  相似文献   
107.
为探讨中度放牧条件下放牧方式对家畜生产力的影响,开展了牦牛单牧(YG)、藏羊单牧(SG)、牦牛藏羊1∶6混牧(MG1∶6)、牦牛藏羊1∶4混牧(MG1∶4)和牦牛藏羊1∶2混牧(MG1∶2)5个控制性放牧试验,研究了牧草生长季不同生长时期对家畜日增重的影响以及不同放牧方式对牦牛和藏羊暖季增重、牧草营养和家畜采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牧草返青期和生长期,牦牛和藏羊的日增重显著大于牧草枯黄期(P<0.05);2)牦牛和藏羊日增重在不同的放牧方式下无显著差异(P>0.05),而牦牛暖季增重在YG下最高,在MG1∶2和MG1∶6相对较高,藏羊暖季增重在MG1∶2中最高,在SG和MG1∶4相对较高;3)不同放牧方式下牧草营养和单位面积家畜采食量无显著差异(P>0.05),单一家畜放牧单位面积增重SG最高,牦牛藏羊两种家畜混合放牧则MG1∶2单位面积增重最高。综上,牧草枯黄期牦牛和藏羊的补饲对于维持其生产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且MG1∶2对于牦牛和藏羊生产是一种较优的组合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08.
为探究牦牛、藏羊六种不同组合放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本试验选择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基因组扩增子技术,分析相同放牧强度不同放牧方式下植被、土壤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放牧显著降低植被地上生物量,其中豆科生物量降幅达到90.9%,放牧对植被地下生物量以及盖度影响较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在牛、羊混合放牧下增加,在牛、羊单牧下降低;各放牧方式对土壤真菌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没有显著影响,单牛放牧增加真菌Chao1指数和细菌的Shannon指数,而单羊放牧和混合放牧均降低细菌多样性指数;放牧显著降低了真菌担子菌门比例,不同放牧方式对细菌门水平丰度影响不大。本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放牧强度下,不同牛、羊放牧组合对草地植被指标的影响差异不大,但显著改变了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相比牛、羊单牧,牛羊混合放牧有助于提高土壤碳氮磷含量。  相似文献   
109.
利用营养有机肥-渝峰99植保,设3个药量梯度和3个喷施次数共9个处理,在玛沁县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上进行试验,探讨渝峰99植保对青海草地早熟禾生长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渝峰99植保能促进青海草地早熟禾的生长,提高其株高和产量,尤其对种子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显著。在青海草地早熟禾拔节期喷施,经济且效果较好的喷施剂量是30...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对三江源区不同地区的居群,不同地理位置及不同海拔高度的野生草地早熟禾形态特征的分析,野生草地早熟禾种群的性状指标高度、茎节数、花序长、花序轴节数、小穗数总和、叶数、上部叶长、下部叶宽、上部叶宽、小穗长、小穗宽、上部叶长/宽、下部叶长/宽和小穗长/宽在青南5个地区有明显的差异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各形态特征的变化趋势可分为4类:①升高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高度,节数,小穗数,穗轴节数,小穗宽,下叶长/宽,上叶长/宽的变异系数都呈上升趋势;②下降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小穗总和数的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③无规律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叶数的变异系数呈无规则变化;④抛物线型:随着海拔的升高,上部叶长,下部叶宽,小穗长,小穗长/宽的变异系数呈一抛物线型,起初升高,达到一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可将5个地区的野生草地早熟禾分为久治型、达日型和玛沁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