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9篇
  5篇
综合类   4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86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马丽贤  董宽虎 《草地学报》2010,18(4):556-559
研究华蒲公英(Taraxacum sinicum Kitag.)分别在4种盐碱(NaCl、Na2SO4、Na2CO3、NaHCO3)胁迫下,PM-ATPase活性和质膜5′-AMPase活性变化,探讨华蒲公英在不同盐碱胁迫下生理生化的变化,并对其耐盐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华蒲公英体内PM-ATPase和质膜5′-AMPase活性都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但不同种类盐碱胁迫下存在差异;在盐碱胁迫下,华蒲公英根系首先对逆境作出了积极地反映,而叶片对盐碱胁迫的调节能力强于根系;华蒲公英耐盐碱顺序为NaCl>Na2SO4>NaHCO3>Na2CO3.  相似文献   
62.
4个白羊草居群产量及营养品质等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育出优良的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 (L.) Keng)品种,对4个白羊草居群在山西晋中地区进行比较试验。分别对其播种当年的生育期、生产性能、营养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个白羊草居群在晋中地区播种当年均能完成整个生育期,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在生产性能方面,太谷居群具有最高的鲜草、干草产量和干鲜比,其次是平定居群,而代县和平鲁居群表现一般;在营养品质方面,太谷居群同样优于其他居群,其粗蛋白(CP)、钙(Ca)和磷(P)含量均为最高,而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为最低,茎叶比较低。综合分析表明,太谷居群表现最好,具有较大的选育驯化潜力。  相似文献   
63.
为明确山西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群落碳、氮密度的区域差异,以及导致这种空间变化的驱动因素,本试验以山西省铁杆蒿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晋北半干旱地区和晋南半湿润地区铁杆蒿群落的碳(C)、氮(N)密度,分析了其与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等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山西南北铁杆蒿群落碳、氮密度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晋南地区铁杆蒿群落的群落碳、氮密度分别为651.83 g C·m-2和20.63 g N·m-2,晋北地区铁杆蒿群落的群落碳、氮密度分别为418.89 g C·m-2和13.90 g N·m-2。以群落各组分碳、氮密度代表样点进行RDA(Redundancy analysis)冗余分析排序得出造成两地区群落碳、氮密度分异的主要生态因子均为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砾石比。可见,山西晋南和晋北地区铁杆蒿群落碳、氮密度空间分布存在差异,不同气候区铁杆蒿群落碳、氮密度空间差异与生物量的积累密切相关,驱动晋南和晋北地区铁杆蒿群落碳氮密度分异的环境因素为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砾石比。  相似文献   
64.
为探究不同光照和水分条件对不同品种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生长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TKPR和TNSP 2个白三叶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温室控制设定了3个光照梯度和3个水分梯度共9个组合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白三叶形态、生物量积累、生物量分配比及其可塑性指标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品种TKPR各指标受光照强度影响较大,品种TNSP受水分强度、光照与水分交互作用的影响较大;品种TNSP的相对生长速率大于TKPR;在适宜的环境下品种TNSP的生物量积累高于品种TKPR;光照与水分的交互作用对品种TKPR的开花繁殖策略影响较大;在不利的环境下品种TKPR适应可塑性较强,TNSP较弱。本研究结果为培育白三叶的新品种和高效生产栽培管理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5.
本研究依托山西右玉黄土高原赖草(Leymus secalinus)草地2017年建立的氮(Nitrogen, N)添加梯度试验平台(0~32 g·m-2·a-1),探究N添加对优势植物赖草叶片养分[N、磷(Phosphorus, P)、钾(Potassium, K)]、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防御性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素输入显著提高叶片N,K含量和N∶K和N∶P比值,降低叶片P含量和P∶K比值;N素输入显著降低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N素输入显著增加叶片总酚、单宁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PCA分析表明低N(≤8 g·m-2·a-1)和高N(>8 g·m-2·a-1)输入下赖草叶片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无机N含量、土壤有效N∶P和N∶K是其主要影响因子。以上结果表明N素输入改变了盐渍化草地赖草叶片养分-碳组分-防御性化合物的分配策略。  相似文献   
66.
不同干燥方法对鸭茅营养成分及其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裴彩霞  董宽虎  范华 《草地学报》2004,12(3):227-230
研究干燥方法对鸭茅(不同生育阶段)营养成分及其损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逐渐下降,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增加,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开始不断增加,开花期最高,结实期又迅速减少;干燥方法对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极其显著(P<0.01),其含量的顺序为:烘干>晒后烘干>晒干>阴干。(2)干燥方法与营养物质的损失量间差异显著(P<0.05),其损失量的顺序为晒后烘干>晒干>阴干。不同干燥方法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损失量与干物质、粗灰分、无氮浸出物损失量之间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98、0.6404和0.6568。  相似文献   
67.
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是评估碳循环及收支的重要指标,由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EP)及生态系统呼吸(ER)共同决定。以晋北农牧交错带赖草草地为研究对象,利用LI-840a静态箱法,通过观测为期2年(2015-2016)围封和放牧管理下NEE、ER和GEP的日动态和季动态,分析其与气温、土壤温度(0~10 cm)、土壤含水量(0~10 cm),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相关性,旨在说明放牧对农牧交错带赖草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显著降低了赖草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NEE、ER和GEP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均呈现单峰型变化,在5、6、9月较低,在7-8月较高;生态系统碳交换的日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而季节变化主要受表层土壤温度影响;同时NEE、ER和GEP与地上、地下生物量也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相比围封,放牧明显降低了该草地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碳交换速率,但未改变日、季变化趋势。说明放牧通过破坏草地植被光合组织,降低了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能力,减弱了草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68.
为研究蒙农4号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Mengnong No.4’)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适应性,以美国引入新麦草为CK,用CI-340光合测定系统对其进行光合特性的测定,比较光合日变化,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份材料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呈现出明显的"午休"现象,但蒙农4号新麦草的Pn最大值以及日均值均高于CK;2份材料的蒸腾速率日变化一样,为单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15:00左右。蒙农4号新麦草的气孔导度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CK,说明其适应性和生产力均大于CK。蒙农4号新麦草的光补偿点低而光饱和点较高,对光的适应性强,适合在黄土高原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9.
研究了山西雁门关草地生态系统中放牧对赖草草地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至少5年的围栏封育,2017年和2018年草地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均高于放牧地。放牧样地丰富度指数高于围封样地,均匀度指数低于围封样地,差异不显著(P0. 05);群落组分种的重要值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围封显著(P0. 05)地增加了物种的多样性。因此,建议对赖草草地采用适度放牧和短期围栏相结合的利用方式,这对维持草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种植结构由过去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饲三元结构;养殖结构由食粮型为主调整为食草型为主;二者与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两大产业链,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经营。这种调整必然要求草业走向产业化经营,以适应草食动物规模化发展的需要。这也为草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机遇。草业产业化,主要是指苜蓿产业化。因为苜蓿和其它牧草相比有其独有的特性,这决定了它是草业产业化建设中首选的牧草品种。苜蓿产业化不应单以苜蓿生产一条产业链来界定。应涵盖与加工业紧密结合的种植、养殖两条产业链下三种企业组织模式,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因果、形成整体。这样才能真正把苜蓿产业化形成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促进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