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重金属Pb2+对刚毛藻的损害情况以及刚毛藻对重金属Pb2+的吸附性能。[方法]将刚毛藻置于不同浓度(0、2.5、5.0、7.5、10.0、12.5、15.0、17.5、20.0 mg/L)重金属Pb2+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培养周期为10 d,测定分析刚毛藻体内的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蛋白质含量及刚毛藻体内重金属Pb2+的含量。[结果]随着重金属Pb2+浓度的增大,刚毛藻体内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最终维持在0.30 mg/mg左右,Ca/Cb比值逐渐减小最终维持在0.30左右,重金属Pb2+对叶绿素a的损害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且对叶绿素a的损害作用要大于对叶绿素b的损害作用。重金属Pb2+浓度在0~20 mg/L时,刚毛藻体内的MDA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最大值为20.44μmol/g,表明重金属Pb2+对刚毛藻的毒害作用在逐渐增大。随着重金属Pb2+浓度的增加,刚毛藻体内的蛋白质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最终维持在1.10 mg/g。推测刚毛藻对重金属Pb2+的吸附分为两个阶段,即快速吸附阶段和缓慢吸附阶段。[结论]刚毛藻对重金属Pb2+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及耐受性,可以用于控制并修复水体中的重金属。  相似文献   
22.
[目的 ]从红壤区杉木人工林土壤中,筛选出具有高效溶磷能力的菌株及优化其培养条件。[方法 ]通过Pikovskava(PVK)无机磷培养基分离、筛选溶磷细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溶磷能力强的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单因素试验,比较菌株在不同培养时间、培养初始pH、培养温度、接种量、碳源、氮源、磷源条件下的溶磷能力;采用正交试验进行菌株培养条件优化。[结果 ]筛选出13株具有溶磷能力的细菌,其中P5的溶磷能力最强,在PVK培养基中溶解磷含量为196.61 mg·L~(-1)。根据其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该细菌鉴定为Burkholderia ubonensis。单因素试验表明菌株较耐高温,耐低pH,正交试验结果显示P5溶磷效果最佳培养基组合和培养条件为2.0%(w/v)蔗糖,0.2%(w/v)氯化铵,初始p H为5.5,培养温度为30℃。在最佳条件下培养基有效磷含量为268.69 mg·L~(-1),约为PVK培养基的1.4倍。[结论 ]菌株P5耐高温、低pH,溶磷能力较强,在微生物肥料的开发利用及在环境胁迫土壤中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揭示自然条件下冬小麦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生理特性日变化规律。[方法]以潍麦8号(W8)和济南20(J20)为试材,在自然条件下,对5个种植密度(90、180、270、360、450株/m2)冬小麦冠层中的PARi、Ta、RH、Ca等微气象因子的日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叶位对PARi值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不同叶位的PARi值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随着密度增大,该显著性逐渐增大,而对其他微气象因子如Ta、RH、Ca等值的影响则不明显。不同密度处理下叶位对Pn值的影响是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且随着密度增大,叶位对Pn值的影响越显著,但是密度处理对上部叶位Pn值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另外,叶位对Tr、Ci、Gs等生理因子的影响亦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该研究为冬小麦光合生产力模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5.
不同种植方式麦田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研究2个小麦品种“烟农19”和“95(6)161”不同种植方式麦田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垄作栽培可显著降低耕作层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更适宜小麦根系生长。土壤呼吸强度垄作栽培20~40cm土层>平作栽培20~40cm土层>垄作栽培0~20cm土层和平作栽培0~20cm土层。相同灌水量垄作栽培渗入深层土壤中的水分显著高于平作,2个小麦品种垄作栽培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62kg/m3和1·56kg/m3,较传统平作栽培分别提高21·8%和16·4%。垄作栽培小麦群体内空气湿度较平作栽培降低3·5%~15·5%,同一品种不同种植方式群体透光率均为垄作栽培>平作栽培。且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提高10·0%~13·2%,总干物质产量光能利用率提高10·3%~10·8%。  相似文献   
26.
基于景观格局的土地整理风险与固碳功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通过生态风险指数构建和碳储量服务模拟,评价土地整理对生态风险和固碳功能的影响,由于生态系统服务在生态风险研究中的缺乏,利用土地整理前后生态风险变化和碳储量服务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探讨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评价生态风险的可能。以吉林省西部重大土地整理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变化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利用InVEST模型分析碳储量服务变化,结果表明:土地整理使整理区的景观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优势景观类型由盐碱地和草地转变为耕地,耕地破碎度和分离度降低,盐碱地和草地的分离度和破碎度增加。土地整理后,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的景观损失度指数降低,其他景观类型的景观损失度指数增加。土地整理前后整理区生态风险等级以较低风险区和中等风险区为主,整理后低和较低风险区面积变化明显,其他等级风险区的面积变化不大。InVEST模拟结果表明,土地整理前后整理区总碳储量分别为990.82、1 145.22万t,总碳储量增加154.40万t,土地整理导致固碳功能的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理区碳储量服务变化与生态风险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在生态风险评价中应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27.
细菌肥料对湿地松幼龄林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研究细菌肥料对湿地松幼龄林生长及对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为细菌肥料对湿地松土壤改良的应用提供参考,以期在促进湿地松生长及改良土壤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方法]2016年7月在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区组,3个处理,分别为细菌肥料处理、基质对照处理及不添加任何肥料的空白对照处理。2017年11月测量湿地松的株高和地径,采用5点取样法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水解性氮以及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用Biolog-ECO板分析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细菌肥料显著促进了湿地松幼苗株高和地径的增长,空白对照、基质对照处理和细菌肥料处理地径的相对增长量分别为98.27%、105.53%和123.09%,株高的相对增长量分别为55.69%、66.56%和85.18%,细菌肥料处理和基质对照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密度,增加了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以及最大持水量,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但细菌肥料处理的作用更显著。细菌肥料和基质对照均提高了湿地松土壤的有机质、有效磷、水解性氮以及速效钾含量,但细菌肥料处理与空白对照处理之间在4种养分含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基质对照与空白对照之间只在有机质含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细菌肥料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以及脲酶活性,细菌肥料还使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对6类碳源(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多聚物类、酚酸类和胺类)的利用能力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S)显著提高,基质对照也促进了上述指标的升高,但效果并不显著。[结论]细菌肥料处理和基质对照处理均可以促进湿地松幼苗的生长,提高湿地松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水解性氮的含量,同时使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蔗糖酶以及脲酶活性升高,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以及优势度指数,提高了微生物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以及代谢活性,但细菌肥料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基质对照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8.
森林土壤中酸杆菌门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是基于分子生态学研究划分的新细菌类群,是最主要的土壤微生物类群之一。它在土壤中广泛分布,所以人们推测它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特定的驱动作用及生态功能。文中综述了国内外关于Acidobacteria多样性的研究进展以及环境因子(海拔、土壤pH值以及土壤中的C和N含量)变化对其多样性的影响,并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对酸杆菌门的作用进行推测;分析了Acidobacteria目前研究状况的缺失与不足;建议在未来研究工作应针对优势菌群展开,并且侧重于构建不同环境下酸杆菌门的分离培养体系,以期为该菌门的生态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不同化学诱导因子对蔬菜炭疽病的诱导抗性效应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选用水杨酸 (SA)、阿魏酸 (FA)、对羟基苯甲酸 (P -HBA)和香豆酸 (CA) 4种外源酚酸和氯化钾(KCl)、磷酸氢二钾 (K2 HPO4)、促根剂 (甲、乙两种配方 ) 3种化学试剂处理黄瓜和小白菜幼苗 ,研究这些试剂对小白菜和黄瓜的局部诱导抗性和系统诱导抗性。结果表明 ,K2 HPO4、CA、FA均可诱导 2个小白菜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 ,相比之下对抗病品种的诱抗效果更好。K2 HPO4、SA、FA、CA、促根剂乙也可诱导黄瓜对炭疽病的抗性 ,挑战接种的强度影响诱抗效果 ,低浓度孢子悬浮液挑战接种效果好。K2 HPO4、CA还能有效地诱导黄瓜对炭疽病的系统抗性。  相似文献   
30.
根据最适叶面积定义和小麦栽培优化原理建立了不同产量水平小麦最适叶面积指数动态模拟模型,经用南京与济南地区气象、品种及试验资料验证,两地点、两品种最适叶面积指数测定值与模拟值间相关系数、差值标准误及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9761和0.9620、0.5891和0.7094以及0.12和0.43,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证明所建模型可行。所建模型可以利用当地常年气象资料(30年平均值,如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以及月日照时数、纬度),确定不同地区、产量水平与品种最适叶面积指数动态,为小麦数字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