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2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大豆黄酮对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用60头体重约50kg的犤杜×(大×长)犦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4头,分别饲喂含不同剂量大豆黄酮(0、5、10、15和25mg/kg)的同种饲粮,试验结束时采血制血清,对血液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大豆黄酮对肥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大豆黄酮使肥育猪的平均日增重提高(P>0.05)、料重比降低(P>0.05);血液T淋巴细胞CD8+亚群比例显著降低(P<0.05),CD4+亚群比例显著提高(P<0.05),CD4+/CD8+比值也显著提高(P<0.05);血清尿素氮含量降低(P<0.05),血清T3、T4含量升高(P>0.05);血液MDA含量降低(P>0.05),血清SOD、GSH-Px的活性升高(P>0.05)。  相似文献   
62.
有机硒在动物营养上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蒋守群 《饲料工业》2005,26(20):43-45
硒最初被列为有毒物质,直到1957年才被认识到是一种必需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5'-脱碘酶的必需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体内许多蛋白质的组成成分,对动物机体抗氧化、抗应激、提高免疫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硒研究的深入,硒对动物机体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缺硒可引起家禽肌肉营养不良、渗出性素质、胰腺变性等疾病.补硒能防治动物肝脏疾病、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soy isoflavone, SIF)对产蛋期黄羽肉种母鸡产蛋性能、蛋品质、繁殖器官发育、孵化性能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SIF在肉种母鸡养殖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用192只健康且体重和产蛋率接近的岭南黄羽肉种母鸡(快大型,21周龄),分为4个处理,其中第1组为对照组(基础饲粮),第2~4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15、25 mg/kg SIF,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试验期从25周龄开始至35周龄结束,共10周。试验期间,按重复记录每天采食量、产蛋数、产蛋重;34~35周龄时,每组选取50枚种蛋孵化,测定孵化性能;35周龄时,每个组随机选取24枚种蛋进行蛋品质测定,每个重复选取2只试验鸡进行采血和样品采集,测定繁殖器官发育和血浆生化指标。【结果】SIF对黄羽肉种母鸡产蛋率、平均蛋重、日蛋重及料蛋比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添加SIF可以显著降低不合格蛋率,其中25 mg/kg SIF组的不合格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粮中添加SIF可以显著提高蛋壳强度和蛋黄颜色,其中5和25 mg/kg SIF组的...  相似文献   
64.
繁殖母猪的核黄素营养(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守群 《养猪》2004,(1):4-5
核黄素,又称乳酸黄素、维生素B2,其化学本质为核糖醇与6,7-二甲基异咯嗪的缩合物。1933年,Ellnger和Koschara从蛋白和乳清中得到结晶核黄素,后来,在其它的各种食物中发现了核黄素的存在。在生物体内,它以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的形式存在,直接参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生物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65.
高温与高密度对黄羽肉鸡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选用 2 8日龄健康快大岭南黄羽肉鸡 ,采用 2 (高温或低温 )× 2 (高密度或低密度 )因子随机分组设计 ,根据体重和性别一致原则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4个重复 ,试验饲粮各组一致。试验期 4 2d。结果表明 :高温使试鸡平均日增重和采食量均极显著降低 (P <0 .0 1) ,饮水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 (P <0 .0 5或P <0 .0 1) ,5 0~ 71日龄阶段饲料转化率显著降低 (P <0 .0 5 ) ;试鸡试验第 2 ,4 ,5周体温和第 1周呼吸数显著或极显著提高 (P <0 .0 5或P<0 .0 1) ,腺胃重显著增加 (P <0 .0 5 ) ,肌胃重和胸肌重显著降低 (P <0 .0 5 )。增加饲养密度 ,试鸡 2 8~ 4 9日龄阶段采食量显著降低 (P <0 .0 5 ) ,5 0~ 71日龄阶段平均日增重与饲料转化率均显著降低 (P <0 .0 5 ) ,试鸡腺胃重显著提高 (P <0 .0 5 )。环境温度与饲养密度对试鸡 2 8~ 4 9日龄阶段采食量的影响存在极显著互作效应 (P <0 .0 1) ,对第 4周体温和第 1,3周呼吸数影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互作 (P <0 .0 5或P <0 .0 1)。  相似文献   
66.
肉鸡的脂肪沉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肉鸡生产天数逐年缩短而上市体重不断提高。但随着上市体重增加,腹脂亦日趋增多,过高腹脂不仅影响肉鸡加工,而且严重影响肉鸡胴体品质。为了控制肉鸡上市肥度,国内外研究者从遗传育种、饲料营养。饲养环境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仅对肉鸡脂肪沉积规律及一些调控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7.
风味是衡量鸡肉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鸡肉风味的形成是由于风味前体物质通过加热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生成具有挥发性的特征性化合物。本文综述了形成鸡肉风味的前体物质、产生风味的化学反应、提供鸡肉风味的挥发性化合物及改善肉质风味的调控措施,为进一步研究鸡肉风味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8.
本试验旨在研究单一和混合油脂日粮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胸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日粮油脂干预后胸肌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的代谢机制,为调控肉鸡脂肪酸组成的研究提供新思路。选取1日龄慢速型清远麻母鸡48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对照组(CON)饲喂大豆油日粮,试验组(BOF)饲喂等量的混合油脂(大豆油∶猪油∶鱼油∶椰子油=1.0∶1.0∶0.5∶0.5)日粮,试验期127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混合油脂日粮对肉鸡平均日增重没有显著影响(P > 0.05),但显著降低了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P < 0.05);显著增加了肉鸡胸肌中月桂酸(C12∶0)、肉豆蔻酸(C14∶0)、油酸(C18∶1n-9)、二十碳五烯酸(EPA,C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C22∶6n-3)的比例,显著降低了亚油酸(C18∶2n-6)比例(P < 0.05)。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在试验鸡胸肌中共筛选到110种差异代谢物(变量权重值(VIP) > 1,P < 0.05),其中63种差异物质被注释,主要是磷脂代谢物,包括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丝氨酸(PS)和磷脂酰乙醇胺(PE)等。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混合油脂组显著增加了胸肌中谷胱甘肽和肌肽含量(P < 0.05)。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α-亚麻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和甘油磷酸代谢等脂质代谢通路发生显著改变(P < 0.05)。综上,混合油脂日粮相较于大豆油日粮提高了肉鸡的饲料转化效率,促进了胸肌组织中DHA和EPA的沉积;日粮油脂干预后肉鸡胸肌中磷脂代谢物、氧化稳定性代谢物和脂类代谢途径发生显著改变。本研究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和差异代谢通路可为调控肉鸡脂肪酸组成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霉菌毒素是由曲霉菌、青霉菌以及镰刀菌等不同类型真菌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产物,是造成畜牧业污染的主要来源。霉菌毒素不仅可通过饲料进入畜禽体内,可以暴露在鸡舍、猪场、牛棚等的空气中,通过呼吸作用进入动物体内,引起机体急慢性中毒,导致肝脏、肾脏、脾脏等解毒器官的结构破坏和功能下降。目前常用的霉菌毒素脱毒方法有物理吸附法、化学法、生物脱毒法、复合型脱毒剂脱毒法四种。本试验旨在通过饲养对比,评价在饲料厂原配方饲粮中额外添加一种复合霉菌毒素分解酶对1-42日龄三黄鸡的成活率、平均体重、饲料利用率等方面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复合霉菌毒素分解酶可提高1-42日龄三黄鸡成活率;提高平均体重,且随饲养时间的延长体重升高越明显;降低料肉比,提高饲料转化率。  相似文献   
70.
蒋守群 《养猪》2003,(1):3-5
母猪叶酸营养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Krider等(1946)、Ensminger等(1951)、Otel等(1972)研究表明,叶酸具有改进母猪繁殖性能的趋势。大量研究表明,叶酸作为一种重要的B族维生素,在提高母猪繁殖性能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叶酸的吸收与转运绝大多数饲料中都存在叶酸,谷物饲料中叶酸盐含量变化很大。在谷物饲料中主要以四氢叶酸形式存在,在小肠吸收之前必须降解转化为一氢或二氢叶酸形式。饲粮叶酸(四氢叶酸)和分解的四氢叶酸在由钠泵介导的活性叶酸结合蛋白运输系统作用下经小肠黏膜吸收,在各种体组织(包括胎盘、脉络丛和乳腺)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