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探究不同叶龄四倍体水稻移栽对其产量构成因素和农艺性状的影响,选择3种叶龄(5.5、6.5、7.5叶龄)于2017年在海南省对四倍体水稻T569进行移栽试验。结果表明,移栽时叶龄对四倍体水稻T569产量的影响较大,表现为5.5叶龄移栽水稻7.5叶龄移栽水稻6.5叶龄移栽水稻。与此同时,随着移栽叶龄增大,四倍体水稻T569的播始历期和全生育期延迟。3个处理T569四倍体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呈曲线波动趋势,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的波动趋势一致,均表现为5.5叶龄移栽水稻7.5叶龄移栽水稻6.5叶龄移栽水稻;有效穗数表现为7.5叶龄移栽水稻5.5叶龄移栽水稻6.5叶龄移栽水稻。  相似文献   
32.
33.
高频率无融合生殖水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34.
开颖授粉和闭颖授粉水稻的耐湿性和花药结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HDAR002中的闭颖授粉水稻品系CL01和正常开颖授粉水稻T168进行了耐湿性比较,并对二者开花前、开花中以及开花后的花药的显微和亚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闭颖授粉品系CL01耐湿性较强,其结实性受连续降雨的影响较小;开颖授粉水稻T168耐湿性较差,连续人工降雨10d以上时,其结实率可下降到10%以下。在解剖结构上,开颖授粉水稻的药隔基本组织较规则,而闭颖授粉材料的基本组织则很不规则,其表皮发生角质化。在亚微水平上,二者的线粒体在开花前、开花中以及开花后的存在状态、积累动态以及存在部位都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35.
采用无菌萌发的鸡冠花嵌合体苗的茎段,在MS+6-BA2mg/l+NAA0.1mg/l+琼脂0.6%+蔗糖3%培养基中诱导出丛芽,经切割繁殖,每个茎段又可产生多个芽。将芽转入MS+琼脂0.6%+蔗糖2%培养基中生根成完整植株。来源于同一嵌合体植株的试管苗群体中发生红色株(1.9%)、绿色株(17.2%)和嵌合体(80.9%)的分离。嵌合体苗经短日照处理后在试管开花,这对发展微型观赏植物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36.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无融合生殖小麦草(Elymus rectisetus)的杂种原形代(BC2E2)生物学特性和根尖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C2F2的生物学特性处于小麦和小麦草之间,但更趋向于小麦,这晨由于杂交后代经2次回交所致,根尖染色体检查发现,BC2F2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存在1个很大的变异范围,从29条到69条不等,但大部分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42条,杂种后代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一方面与远缘杂交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无融合生殖具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37.
[目的]为多倍体水稻的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测定高结实水稻杂交组合PSR120 F2代群体的结实率,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按结实率和分子标记基因型对PSR120 F2单株进行动态聚类,研究结实率与标记基因型的关系,并探索标记的杂合度与结实率的相关性。[结果]PSR120的F2代结实率的变异范围较大,而F1代的结实率变异范围不大,这表明与结实率有关的基因在F2代发生了分离。结实率的分布不对称,结实率较高的单株所占比例较大。根据结实率,可将PSR120 F2单株分为高结实率组和低结实组。水稻植株的杂合度越高,平均结实率就高。在低结实率组中,杂合度与结实率呈线性正相关,而在高结实率组中二者呈负相关。[结论]PSR120 F2代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38.
四倍体水稻花器和花粉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许多农作物在其起源和进化过程中,均向多倍体方向发展,作物多倍体化后产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水稻的多倍体化往往带来营养体和种子“巨大性”的改变。水稻种子生产中,要求恢复系的花药大、花粉量多。但人们常有的疑虑是多倍体水稻花器的增大可能仅仅是细胞体积的增大。为此笔者课题组研究了四倍体水稻的花器和花粉性状。【方法】从分期播种以及倍性水平上对水稻Sg99012、HN2026及对照品种9311、HD9802S和PA64S的花器和花粉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分期播种对各品系的花器性状影响不大,染色体加倍则对花器性状影响较大,表现出巨大性。相关性分析中一般都表现出:颖花长与颖花宽、花药长相关性显著,颖花宽与花药宽相关性显著,分期播种以及加倍都使得各花器性状间的相关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分期播种对HN2026-4X和Sg99012-4X的花粉直径及其育性影响不大;而染色体加倍对各品系花粉粒都有显著的增大作用,对恢复系PMeS(Polyploid Meiosis Stability)品系HN2026-4X和基因图谱品系9311-4X同时具有增加花粉粒数量的作用,而对不育系的花粉数量影响不大。同时多倍化对于花粉育性有较明显的影响,差异表现在9311-4X的可育花粉数明显减少,而在PMeS品系HN2026-4X和不育系PA64S-4X中则没多大变化。【结论】四倍体恢复系同时具备花粉量多、花粉粒大的特点,而四倍体不育系具有花粉粒大、花粉量变化小、花粉不育性稳定的特点,这说明从二系法上利用多倍体水稻优势在生殖生物学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37份高结实四倍体水稻结实率的统计分析,发现多倍体减数分裂稳定性(Polyploid meiosis stability,PMeS)的高结实特性能稳定遗传,所选不同株系的结实率在80%以上。因此,在四倍体水稻加代纯合的过程中,随着世代增加,向增加总粒数和实粒数方向加压,选择到理想稳定高结实材料是可能的,而秕粒数的增减成为四倍体水稻在湖北省田间选育的重要指标。在四倍体水稻加代纯合的过程中,试图从结实率提高方面继续加压选择,选育到更理想材料虽有可能,但其选择概率很小,尤其是快速选择到更理想材料有一定困难。为此,选育更应该放在综合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40.
本文论述了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化结合利用基因组间和多倍本杂种优势,开创水稻育种新途径的策略。纵观水稻育种的历史,无论是常规杂交育种,还是杂交稻育种,其研究战略都是建立在有性生殖和二倍体基础上的,归根结底,都是利用栽培稻同一基因组(A基因组)内优良基因的重组以及从野生稻向栽培稻引入少数优良基因。从作物进化趋势看,水稻是二倍体,基因组小、DNA含量低、染色体小,增加基因组数,提高倍性水平,利用异源多倍体杂种优势将是水稻育种新途径。针对同源四倍体水稻结实率低的关键问题,可采取拉大亲缘关系距离、减少多价体形成,应用广亲和、无融合生殖基因等措施,从遗传机理上提高多倍体水稻结实率。按三步实施战略:一、选用极端类型籼粳稻、爪哇稻,诱导亚种间杂种多倍体;二、诱导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以及非洲野生稻种间杂种多倍体;三、诱导AA基因组的栽培稻与其它不同基因组野生稻(BB、CC、BBCC、CCDD、DD、EE、FF、GG、HHJJ)的种间多倍体。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一特殊基因材料的特殊作用,如广亲和基因对于克服籼粳杂种一代不育性、特别是雌败育的作用,无融合生殖缺乏减数分裂发生和受精过程对于克服染色体配对分离而导致的杂种败育的作用,以及类似于小麦中存在的抑制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Ph基因对于防止水稻异源多倍体的基因组间部分同源性配对形成多价体、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等现象的作用,为选育异源多倍体水稻、无融合生殖水稻提供可靠保证。近三年的实践已经初获良好的结果,利用无融合生殖水稻品系籼粳交,亚洲稻与美洲稻杂交已获得杂种优势明显、结实率高达85%的优良多倍体株系,为实现这一育种新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