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8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在基因转录水平了解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在肝再生(liver regeneration,LR)中的作用,通过搜索网站资料和查阅相关论文等方法获得上述基因,用Rat Genome 230 2.0芯片检测它们在大鼠再生肝中表达变化,初步证实上述基因中31个基因与肝再生相关.它们表达的相似性分为均上调、上调占优势、均下调、下调占优势、上调和下调相近等5类,分别涉及9、1、15、4和2个基因,共表达上调42次、下调102次,表明肝再生中表达降低基因多于表达加强基因.它们表达的时间相关性分为12组,表明肝再生中细胞生理生化活动具有阶段性.根据芯片结果推测,肝再生早期和前期氧化磷酸化反应和ATP合成减少,中期和后期增强.其中,31个肝再生相关基因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连续6 a定位试验,以沙化裸地为对照,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3种栽培模式对豫北沙化地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以及土壤酶的影响,利用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沙化裸地相比,0~40 cm土层3种栽培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质量分数和土壤酶活性均不同程度增加,从大到小依次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紫花苜蓿单播和无芒雀麦单播,且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质量分数和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呈现表聚性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7种酶均呈显著(P < 0.05)或极显著(P < 0.01)相关;通径分析进一步表明:土壤酶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直接贡献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脲酶、淀粉酶、β-葡萄糖苷酶、蔗糖酶和蛋白酶,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直接贡献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脲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碱性磷酸酶,对土壤微生物量磷的直接贡献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蔗糖酶、碱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由此认为,相对于沙化裸地,豫北地区经6 a人工草地建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以及土壤酶活性有效提高,土壤主要生物学性状优化,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为最佳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豫北地区6 a定位试验,以撂荒地为对照,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3种不同的栽培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与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并探讨了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建植后,土壤团聚体形态结构改善较为明显;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组成以5.00~3.00和3.00~2.00 mm粒径为主(比例为35.55%~57.12%);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以 < 0.25 mm和3.00~1.00 mm为主(比例为53.47%~74.47%);无论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还是水稳性团聚体,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团聚体质量分形维数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撂荒地、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腐殖质碳质量分数均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各栽培模式下0~40 cm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单播、撂荒地;Pearson双侧检验结果显示: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腐殖质碳质量分数两两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 < 0.01)。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值均与小粒径团聚体(< 0.25 mm)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结论:相对于撂荒地,人工建植草地后能够显著改变土壤团聚体的分布,促进土壤固碳,其中又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为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封丘金银花不同器官为材料,先获取乙醇提取物,再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以制备叶提取物的不同溶剂部位,最后通过抑菌试验评价提取物和不同溶剂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1)花的抑菌效果最好,叶的抑菌效果次之,茎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抑菌效果;(2)金银花各个器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3)在叶的不同萃取部位中,正丁醇相抑菌效果最好(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石油醚相)。研究结果为金银花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鸡粪与化肥配施对饲用小黑麦/玉米轮作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特征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通过2010-2017年连续8年大田试验,研究了C_0N_0(不施肥,CK)、C_0N_(10)(鸡粪氮∶尿素氮=0∶10)、C_2N_8(鸡粪氮∶尿素氮=2∶8)、C_4N_6(鸡粪氮∶尿素氮=4∶6)和C_5N_5(鸡粪氮∶尿素氮=5∶5)5种不同处理对小黑麦/玉米轮作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对土壤有机碳(SOC)、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AOC)、土壤质量分形维数(D_m)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黑麦/玉米轮作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具有显著影响。0-40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均以0.25mm粒径为主,其含量表现为C_0N_0处理最高,C_0N_(10)、C_2N_8和C_5N_5处理次之,C_4N_6处理最低;与CK相比,各处理的团聚体SOC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增加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C_4N_6C_5N_5C_2N_8C_0N_(10),且C_4N_6处理明显高于其他处理(p0.05);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D_m大小排序为C_0N_0C_0N_(10)C_2N_8C_5N_5C_4N_6;不同施肥处理下TOC、AOC和CPMI含量大小顺序为C_4N_6C_5N_5C_2N_8C_0N_(10)C_0N_0,且同一处理下TOC、AOC和CPMI含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D_m与TOC、AOC和CPMI和团聚体SOC基本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CPMI与TOC、AOC和团聚体SOC则基本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合分析认为,在小黑麦/玉米轮作体系中鸡粪配施化肥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还增强了土壤肥力,其中C_4N_6施肥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为了在基因转录水平了解氧及活性氧代谢相关基因在大鼠肝脏再生(LR)中的作用,用Rat Genome 230 2.0芯片检测了上述在大鼠再生肝中表达变化,用真、假手术比较方法确定肝再生相关基因。初步证实上述基因中81个与肝再生相关。其中,肝再生启动、G0/G1过渡、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和组织结构功能重建等四个阶段起始表达的基因数为42、9、35和2;基因的总表达次数为42、31、77和50。表明相关基因主要在肝再生启动阶段起始表达,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它们共上调317次,下调161次,分为6类表达方式,表明肝再生中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多样和复杂。芯片结果分析表明,肝再生早期和前期过氧化氢和超氧化物代谢增强;几乎在整个肝再生中氧化反应和谷胱甘肽结合反应增强。  相似文献   
17.
以表面抗原活性收率和纯度为考察指标,转化乙肝病毒preS2-S基因重组酵母株,经甘油培养基充分增殖,转移到甲醇培养基中诱导表达.破碎细胞收集细胞原液,离心15000 r·min-1除去细胞碎片,超滤浓缩.结果表明,硫酸铵0.12、0.16 mol·L-1时盐浓度低,HBsAg未结合到疏水介质上;硫酸铵0.24 mol·L-1时疏水性强, HBsAg不宜从介质上洗脱.表明0.20 mol·L-1硫酸铵更适合重组HBsAg纯化.  相似文献   
18.
SBP基因家族是植物所特有的一类重要转录因子,由多个成员组成,主要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多种生理生化过程.试验在大豆基因组中鉴定49个SBP基因,被命名为GmSBP1~49.基于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大豆该基因家族49个成员的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蛋白保守序列、亚细胞定位、表达情况及进化关系进行分析.序列分析表明,SBP基因家族成员分散于不同染色体上,不同基因具有不同个数的外显子,其数目变异范围为1~14;该家族蛋白含有5个保守基序,尽管与SBP结构域有所重叠,但它们能形成6种不同的组织模式,这说明该基因家族序列变异较为复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除GmSBP2和GmSBP11等6个基因没有相应的EST外,其余基因都有转录活性;在具有转录活性的基因中,只有GmSBP46显示出组成型表达模式,剩余基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拟南芥、水稻和大豆SBP蛋白的进化树揭示该家族具有8个类群,其中E类群只包括大豆SBP基因,其他类群中大豆SBP基因数目也是最多,这充分说明大豆SBP基因家族起源与进化的复杂性.研究为大豆SBP基因功能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3种药用植物单/混播对土壤品质的影响。  方法  以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LJT)、杭白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CMR)、内蒙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AMB)为材料,以沙化裸地为对照(ck),在豫北地区连续4 a进行定位试验。分析单/混播种植模式对不同土层(0~40 cm)中有机碳、碱解氮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杭白菊/内蒙黄芪(CMR/AMB)和金银花/内蒙黄芪(LJT/AMB)混播模式下土壤有机碳、碱解氮质量分数、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杭白菊(CMR)和金银花(LJT)单播模式(P<0.05)。CMR/AMB模式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较ck、CMR和AMB分别提高了29.32%、20.16%和10.25%,碱解氮质量分数较ck和CMR分别提高了28.02%和13.24%;LJT/AMB模式下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较ck、LJT和AMB分别提高了25.46%、18.09%和6.96%,碱解氮质量分数较ck和LJT分别提高了25.56%和11.80%。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4种土壤酶彼此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从土壤剖面看,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含量及4种酶活性均呈表聚性特征。  结论  LJT/AMB和CMR/AMB混播模式能通过内蒙黄芪的生物固氮作用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是适合在当地推广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种植模式。图2表3参28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