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1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杂交早稻恢复系中恢复基因的遗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徐建红  薛庆中 《作物学报》2001,27(6):847-850
分析了2个早稻恢复系(R402和测48-2)对水稻矮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结果表明,恢复系R402中存在一对显性恢复基因R1R1;而测48-2中有两对显性恢复基因R1R1R2R2,R1和R2间表现显性上位作用.追溯恢复基因R1和R2的来源,它们分别来自我国晚籼品种仙那和印度品种SLO17.  相似文献   
92.
基因水稻培矮64S回交后代白叶枯病抗性与育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筛选到的转[WTBX][STBX]Xa21[WTBZ][STBZ]基因培矮64S后代纯合株系抗性与育性的研究表明,在第5代杂种中,该外源基因仍能稳定遗传表达;以其作父本、培矮64S为母本所配制的F1植株, Xa21基因PCR检测均呈阳性,且绝大多数表现抗白叶枯病,说明该外源基因能够通过常规杂交方式转移利用。这些杂交组合F2群体中抗病与感病株出现3∶1分离,表明转Xa21基因在杂交后代的传递属单基因显性遗传。长日高温下,(培矮64S/转Xa21基因培矮64S)F1雄性完全可育,F2群体可育与不育株出现27∶1分离。  相似文献   
93.
外源化学物质对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施用外源化学物质EDTA、IAA、CaCl2、GA3及其联合使用结果表明:长日高温下,外源化学物质IAA、GA3及其与CaCl2联合使用对浙大247S与培矮64S花粉育性有一定恢复作用,但未能改变套袋小穗结实情况。短日低温下,IAA、GA:及其与CaCl2联合使用对浙大247S与培矮64S花粉育性由强至弱依次有较大恢复作用,并能不同程度提高套袋小穗结实率,表明籼型光温核不育水稻秋季短日低温下繁种时,合理辅助施用外源化学物质,能达到提高繁殖系数的效果。夏季长日高温以及秋季短日低温下,CaCl2及其整合剂EDTA对两核不育材料仅有弱效作用,而本实验中所用外源化学物质对协青早A育性基本上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94.
<正>书号:978-7-03-034509-7作者:薛庆中等定价:75内容简介:在众多生物基因组测序项目完成之际,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对DNA和蛋白质数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注释。《DNA和蛋白质序列数据分析工具(第三版)》分三个层次解读基因数据库和网络工具:基因组学层面重点介绍序列比对工具BLAST和ClttstalX的使用、真核生物基因结构的预测、电子克  相似文献   
95.
从6月11日至7月2日连续观察早红突A花粉育性的变化动态,不同时期镜检结果表明,染色花粉频率呈现较大变(27.1%-92.3%),染色花粉数与颖花着生的部位有密切关系。其中,第4枝梗染色花粉频率相对较高,第6枝梗单位颖花内染色花粉数最多;染色花粉频率和所含染色花粉数随着枝梗位置上升有逐步递增的趋势,相关分别达显著(0.852 6^*)和极显著水平(0.911 9^**);每一枝梗基部1-4朵颖花(第1镜检单位)含染色花粉数和染色花粉频率一般高于同枝梗其它颖花,并从枝梗基部往上逐步递减。染色花粉数的增加与镜检前10d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它对高温有较强的敏感性。讨论了单株选择对花粉育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97.
水稻胚乳特异性启动子Gt1的克隆及其功能验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宪银  薛庆中 《作物学报》2002,28(1):110-114
以水稻品种"密阳46"的DNA为模板, 用PCR方法从水稻谷蛋白基因Gt1上游序列扩增出特异性条带, 并克隆出种子特异性启动子. 经鉴定, 它的长度为929 bp, 与Takaiwa(1987)报道的序列仅有12个核苷酸的差异, 已知的功能部位序列没有发生改变. 用它构建了带动报告基因Gus表达的双元载体, 并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得到了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98.
以水稻品种"明恢63"基因组DNA为模板, 用PCR方法克隆出水稻蔗糖合酶基因起始密码子以前(包括第一内含子)的上游序列RSP1及其不包括第一内含子的上游调控序列RSP2. 测序结果显示, 在重要的功能区段上, 克隆的序列与Wang(1992)等的报道基本一致. 构建了由RSP1和RSP2驱动报告基因Gus的植物表达载体, 并用于农杆菌介导法水稻遗传  相似文献   
99.
提出利用自然日长鉴定粳稻光敏不育系的方法。应用AMMI(additive main effects and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模型,对8个水稻光敏不育系对日长和温度反应的遗传敏感性进行比较分析,将其育性敏感期日长分成6个梯度,温度分成11个梯度。结果表明:在杭州自然条件下种植参试的8个不育系均为光敏核不育系,具有以下特性,抽穗前10~20 d是育性转化敏感期,不育系的可育临界日长为13.0~13.8 h,育性的临界高温为25.0℃,临界低温为21.0℃。  相似文献   
100.
水稻齿裂矮缩病毒(RiceRaggedStuntVirus,以下简称RRSV)是70年代末新发现的一种植物呼肠孤病毒。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日本和我国的福建、台湾等地,广东和江西也有此病发生的报道。已经查明,水稻RRSV颗粒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整个病毒直径约为70nm,其中核心颗粒直径约50m,上面附着有20nm宽、10nm高的扁平突起(Spike).RRSV基因组由10条双链RNA(S1-S10)组成,其中S9片段全长1132bp,编码一个338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PS9).该蛋白为RRSV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