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6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16篇
  1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53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大豆苗期和初花期喷施2.5%溴氰菊酯乳油防治夏大豆害虫,测定其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齐黄34控制区株高、分枝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产量,分别比对照区显著增加9.3%、25.8%、15.8%、26.8%、33.2%、9.1%、33.0%,无效荚数显著降低18.5%,药剂处理对齐黄34其它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齐黄35控制区株高、分枝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产量,分别比对照区增加13.8%、10.0%、15.8%、16.9%、11.6%、6.0%、16.9%,无效荚数显著降低38.7%,药剂处理对齐黄35其它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消炎醌的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消炎醌是从甘西鼠尾草中提取其生物活性成分而制备的兽用抗菌、消炎新药,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对不同剂量消炎醌分别用小白鼠进行了肌肉注射(im)、腹腔注射(IP)和灌胃(IG)的急性毒性试验;用小白鼠和大白鼠进行灌胃蓄积中毒试验,用大白鼠经口服(PO)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im的LD50为902mg/kg体重;IP的LD50为763mg/kg体重;按最高剂量(2000mg/kg体重)IG给药,试验小白鼠未出现中毒症状,对小白鼠和大白鼠按500mg/kg体重连续15d给药,未出现中毒症状,按不同剂量给大白鼠口服,经10、20和30d采血检测,其中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数(WBC)及分类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生化指标中血清尿毒氮(BUN)无显著差异(P>0.05,10d时高、中剂量组及20d时高、中、低3个剂量组的白蛋白(ALB)含量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而30d无显著差异(P>0.05),而高剂量组谷丙转氨酸(GPT)含量在20d和30d明显 于其他组(P<0.01)。结果显示,消炎醌毒性小、对动物血象基本无影响,且有一定的保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70年代,我国医药工作者从菊科草本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和青蒿(A.apiaceaHance)中提取出一种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Artemisinin),其后又研制出更有效的抗疟化合物蒿甲醚(Artemther)、青蒿琥酯(Artesunate)等一系列衍生物,为抗疟药研究开辟了新途径。近年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治疗牛、羊焦虫病,牛、兔血吸虫病和鸡球虫病等畜禽寄生虫病上展现出重要价值。本文就近10年国内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药理、毒理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8701消毒剂是由市售常用消毒剂经筛选配制而成的复方消毒药剂。试验选用金葡菌、李氏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化脓链球菌、禽巴氏杆菌、绿脓杆菌、克雷伯氏菌和大肠杆菌等为试验菌株,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定性悬浮试验、酚系数、载体浸泡消毒试验、喷雾试验和能量试验,综合判定其消毒效力并与新洁尔灭、来苏儿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8701对革兰氏阴性菌较5%新洁尔灭强4~16倍;1:100稀释液浸泡30分钟、可杀死金属、玻璃、木器和橡胶载体上的各种试验菌;1:100稀释液喷雾消毒5分钟对试验菌的杀菌率在99%以上,且此消毒剂消毒效力不受污染有机物的影响,其最大推荐应用稀释度为1:1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生长的安全性及防治花生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应用潜力。【方法】 制备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并测定其pH、黏度、悬浮率及冷热贮稳定性与冷热贮前后的药剂粒度分布变化。在室内,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温室盆栽安全性试验,统计各处理组的出苗时间及播种后14 d花生幼苗的株高、根长、茎叶鲜重、根鲜重与植株干重等生长指标,评价药剂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安全性。在田间,设置100、200、4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花生种子包衣,以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迈舒平)为对照药剂,进行两年三地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达到GB/T17768—1999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温室盆栽试验中,该药剂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安全。2016年以100、200、4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田间试验,药剂对花生冠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16%、97.98%、98.79%,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97%、92.26%、92.90%,对花生蚜(Aphis medicaginis)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74%、92.48%、94.13%,且防治效果表现为随药剂剂量的增加而提高。相对于空白对照处理,药剂可以提高花生出苗率10.25%—13.21%,增加花生产量683.75—1 234.12 kg·hm -2。由此确定200 g a.i./100 kg种子为田间推荐剂量。2017年使用该剂量,对山东新泰和泰安两地花生冠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1.12%与95.83%,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74%与92.93%,对地老虎(新泰)与花生茎腐病(泰安)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33%与87.29%。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新泰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4.23%,产量提高了1 146.45 kg·hm -2;在泰安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10.75%,产量提高了1 715.70 kg·hm -2【结论】 研发的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茎腐病及花生蚜、地老虎均有一定的兼治效果,对花生出苗和生长安全并增加花生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6.
针对花生蚜虫体型小、在田间不易准确快速识别的问题。本文采用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DNA 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 I, mt DNA COI)基因的种特异(species-specificCOI)PCR方法,研究了其快速鉴定的分子技术。研究利用mt DNA COI基因通用型引物F-LCO-1490/R-HCO-700ME获得青岛地区花生蚜虫COI基因序列,并根据测序结果设计六对花生蚜特异引物,同时以同一花生田采集的、与花生蚜同生境节肢动物、线虫、软体动物的166个DNA样本为模板对六对引物的种特异性进行了检测。PCR结果显示,引物AC_F2/AC_R2对花生蚜基因组模板有特异扩增能力,片段长度为299bp;且该对引物在与花生蚜同生境节肢动物、线虫、软体动物样本中均未扩增出条带,显示出此种特异性引物对其他物种不具有交叉反应扩增能力,可用于花生蚜的快速检测及预测预报,同时对本地天敌对花生蚜捕食作用的检测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在(25.8±1.7)℃条件下,测定了方斑东风螺(5.25±0.53)g在不同时间(7、15、25和40d)饥饿处理后再投饵30d过程中的生长参数、基本营养成分及组织RNA/DNA比值的变化。饥饿状态下,螺体水分含量逐渐上升,第15天时显著高于对照组;脂肪与糖原含量均下降,并分别于饥饿15d、25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蛋白质含量在不同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足肌与肝胰脏中RNA/DNA比值均随饥饿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恢复生长后,除饥饿40d组含水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该组其余营养成分及其它各组相应指标均恢复至或接近对照组;RNA/DNA比值除在饥饿40d组肝胰脏中仍较低外均接近或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幼螺摄食率(FR)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重增量、食物转化率(FCE)在前3处理组及特殊生长率(SGR)在饥饿7d与25d组均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饥饿15d组的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饥饿40d组尽管FR显著提高,但体重增量、FCE及SG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幼螺饥饿时主要消耗脂肪与糖原...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浸虫法测定了4株球孢白僵菌对1日龄葱地种蝇(本文称葱蝇)成虫的毒力,筛选出高致病力的菌株,描述了感染症状,测定了其亚致死剂量LC20和LC50对存活1日龄葱蝇成虫生物学参数和繁殖力的影响,并比较了5.8×103和5.7×105孢子/mL对1日龄和10日龄葱蝇成虫死亡率和单雌产卵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菌株Bb01对葱蝇成虫的致病力最强,其LC50为1.76×106孢子/mL,其次为菌株Bb03和Bb02,其LC50分别为4.05×106和1.86×107孢子/mL。与对照相比,菌株Bb01亚致死剂量处理1日龄成虫后,明显延迟了葱蝇成虫的产卵前期,降低了单雌产卵量,LC20浓度处理时单雌产卵量比对照下降了51.9%,LC50处理下降92.2%,明显缩短了雌成虫寿命,但卵孵化率没有明显影响。虽然菌株Bb01对1日龄成虫造成的死亡率较高,但在5.7×105孢子/mL下,10日龄成虫单雌产卵量比对照下降了82.5%,对种群控制效果仍较强。  相似文献   
20.
五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韭菜迟眼蕈蚊的致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毒力差异、作用特点和田间控制效果,采用药液定量滴加法比较了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其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LC50对4龄幼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以及药剂致毒的温度效应和盆栽防效。结果表明: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韭菜迟眼蕈蚊2龄和4龄幼虫的毒力均以虱螨脲最高,LC50分别为0.173 mg/L和0.295 mg/L,氟铃脲和氟啶脲次之,均高于对照药剂辛硫磷;而吡丙醚和灭蝇胺低于辛硫磷。5种昆虫生长调节剂以LC50处理4龄幼虫后,虱螨脲、氟铃脲和氟啶脲对其存活幼虫后续发育历期、成虫羽化率和繁殖力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单雌产卵量较清水对照分别降低72.6%、57.8%和58.1%;灭蝇胺也可使成虫产卵量降低;吡丙醚可引起卵孵化率下降。该类药剂对其幼虫的毒力基本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虱螨脲、氟铃脲和氟啶脲7.5、15 g a.i./667 m2处理对当代4龄幼虫的防效较低,但对下一代幼虫的防效可达93%以上;虱螨脲、氟铃脲和灭蝇胺与新烟碱类的噻虫胺混用,可显著提高药剂的速效性,且持续控制作用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