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7篇
  1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41.
采用生命表构建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12、15、18、21、24、27、28 ℃)对高粱蚜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高粱蚜若虫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逐渐缩短,在12 ℃时高粱蚜若虫平均发育历期为18.32 d,28 ℃时为5.04 d,二者相差3.63倍;成虫平均寿命在12 ℃时为56.42 d,28 ℃时为18.23 d,二者相差3.09倍。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平均世代周期、种群加倍时间在不同温度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在24 ℃时最高,温度升高或降低其值均下降。12 ℃时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最低,分别为0.126、1.134;28 ℃时净增殖率最低,为31.04。种群加倍时间在24 ℃时最短,12 ℃时最长;平均世代周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变短,12 ℃时为33.32 d,28 ℃时为12.02 d。综上所述,温度对高粱蚜的生长发育存在显著影响,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高粱蚜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发育缓慢;24 ℃是高粱蚜的最适生长温度,该温度下害虫内禀增长率高,世代周期短,种群快速增长。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了解高粱蚜在高粱植株上的种群动态,为高粱蚜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2.
高粱和苏丹草生物学特性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4个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品种和6个高粱(S.bicolor)品种被用来进行高粱和苏丹草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定性性状22,24,31在高粱与苏丹草上表现完全一致;数量性状除3,9,13,15,19,27,38,41,42,46,47,48,49,57在2类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皆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高粱与苏丹草品种间F测验达极显著水平,但苏丹草品种内1与2,3的F测验不显著,高粱品种6,7,10间F测验不显著.全部个体判别分析表明,各品种回判正确率为100%.聚类分析表明,参试的10个品种被明显分成2类,即苏丹草1,2,3,4聚为一类,高粱5,6,7,8,9,10聚为另一类.数量指标的方差分析显示,聚类指标的选择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3.
为研究花期高温胁迫对转TaERECTA基因小麦生理特性和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扬花期对转TaERECTA基因小麦进行高温胁迫,测定转基因小麦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并于扬花期测定其光合相关参数。结果显示,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转基因小麦叶片的POD和CAT活性呈明显下降趋势,而SOD活性较稳定,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增加;与对照株系相比,高温胁迫处理后,转基因小麦株系具有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较低的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小麦植株的SPAD值,且转基因小麦的光合速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大于对照株系。说明TaERECTA基因可以参与调控小麦叶片组织细胞膜的稳定性,改良高温胁迫下小麦的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4.
环境因子对春季大棚早熟苋菜营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研究了塑料大棚内的光照强度、气温、地温、二氧化碳浓度及氮肥施量5五个环境因子五水平的处理组合对春苋菜早熟栽培营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合对苋菜茎高,茎粗,叶片面积、厚度,植株干重,根系活力及叶绿素含量等指标有着极显著的影响;处理B(0网1膜)的综合环境最为优越,以处理A(0网0膜)为对照,B的茎高增加了127.1%,茎粗72.1%,叶片面积248.7%,叶片厚度7.7%,鲜重308.2%,干重218.6%,根系总吸收面积152.7%,活跃吸收面积231.1%,总叶绿素含量16%;处理C(1网1膜)、D(2网1膜)和E(3网1膜)的各营养生长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光照强度是早春大棚苋菜能否获得高产的首要因子,弱光下盲目施用CO2可能导致不经济;苋菜在高强度光照或高浓度CO2下栽培,需要配合高水平氮;严重遮荫时,高水平氮相对过剩,反而不如低水平氮更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5.
大豆资源对食叶性害虫抗性的差异反应及种质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以叶面积损失百分率为指标,分别于1997年和198年鉴定了22 6724份大豆中筛选获得的46份抗感材料及5份江淮与南方大豆推广良种共51份对食叶性害虫综合虫种的抗性差异表现。结果表明,区组间、品种间、记录日期间、年份抗虫性有极显著差异;品种与记录日期间互作、品种与年份互作极显著;年份之间抗虫性表现极显著相关。综合1993~1996年历年田间抗性鉴定结果,从供试的大豆资  相似文献   
46.
察和分析4个苏丹草品种和6个栽培高粱品种的64个生物学性状。利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和系统聚类结果,探讨了在田间种植环境条件下生物学性状的分类学意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出6个主分量,其中主成分Ⅰ、Ⅱ在苏丹草和栽培高梁2类群演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被称作苏丹草分化主因子和高粱分化主因子。以6个主成分的回归因子得分值对10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将苏丹草和栽培高粱划分成两大类。   相似文献   
47.
皖草3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安徽科技学院(原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利用高粱和苏丹草的杂种优势培育出“皖草2”杂交种〔1〕。多年来,该品种在饲养牛、羊、鹿、鱼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长期作为全草型高粱品种区域试验的唯一对照品种。安徽科学院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选育出新的高产优质高-苏丹草杂交新品种“皖草3号”,并于2005年11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组合选配1997~1999年,选取38份苏丹草种质资源,在徽科技学院种植科技园单行种植,行长3m,行距0cm,随机排列,重复2次。播种后试验地不施用何杀虫剂,通过田间鉴定,筛选出鲜干草产量较,蚜虫危害轻的苏丹草Sa等品系4份。2000年在安徽科技……  相似文献   
48.
49.
玉米蚜刺吸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光合性能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玉米蚜刺吸危害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光合性能及生物量的影响,在对4个玉米品种进行抗蚜级别鉴定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这4个玉米品种在玉米蚜为害5 d后光合指标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显示:4个玉米品种郑单958、蠡玉16、中单909和敦煌1号的抗蚜级别分别为抗、感、感和高感;4个玉米品种被玉米蚜刺吸5 d后叶片的大部分光合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抗蚜品种郑单958被玉米蚜刺吸5 d后,除了叶绿素SPAD值低于对照外,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利用效率均呈正向变化,净光合速率、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中单909和敦煌1号(P0.05)。在玉米蚜刺吸5 d后4个玉米品种的株高、根系长度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蠡玉16的根系数量显著多于对照(P0.05),郑单958的植株鲜质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玉米蚜刺吸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抗蚜玉米品种的光合作用,增加了部分生物量,而感蚜玉米品种则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50.
詹秋文  叶泗洪 《种子》2005,24(6):59-60,67
采用盆栽控水方法研究了4份苏丹草品种、6份高粱品种和2份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高粱、苏丹草及其杂交种的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性t测验表明,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在高粱、苏丹草及其杂交种间反应不同,高粱在处理与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苏丹草和杂交种在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在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指标上,高粱、苏丹草及其杂交种反应一致,处理与对照间差异均不显著.利用全部生理生化指标对12个参试品种进行聚类,结果4个苏丹草品种与杂交种11号被聚成1类;高粱5号与6号,7号与8号各聚成1类;高粱10号自成1类;杂交种12号与高粱9号被聚为1类.因此,苏丹草各品种生理特性的差异较小,高粱和杂交种内品种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