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7篇
  1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詹秋文  叶泗洪 《种子》2005,24(6):59-60,67
采用盆栽控水方法研究了4份苏丹草品种、6份高粱品种和2份高粱-苏丹草杂交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高粱、苏丹草及其杂交种的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性t测验表明,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在高粱、苏丹草及其杂交种间反应不同,高粱在处理与对照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苏丹草和杂交种在处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在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指标上,高粱、苏丹草及其杂交种反应一致,处理与对照间差异均不显著.利用全部生理生化指标对12个参试品种进行聚类,结果4个苏丹草品种与杂交种11号被聚成1类;高粱5号与6号,7号与8号各聚成1类;高粱10号自成1类;杂交种12号与高粱9号被聚为1类.因此,苏丹草各品种生理特性的差异较小,高粱和杂交种内品种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2.
苏丹草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因素对苏丹草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反应体系的影响,建立并优化反应体系;再利用优化体系绘制了DNA指纹图谱以区分两个高丹草品种。提取苏丹草的基因组DNA,分别设置Mg2+浓度为1.0 mmol/L、1.5 mmol/L、2.0 mmol/L、2.5 mmol/L、3.0 mmol/L;退火温度为34℃、35℃、36℃、37℃、38℃;Taq酶含量为0.6U、0.8U、1.0U、1.2U、1.4U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Mg2+2.0mmol/L,退火温度36度,Tap酶活性值1.2U是进行苏丹草RAPD分析的最优反应条件。利用最优反应条件绘制了皖草2号和皖草3号的DNA指纹图谱,在该图谱中有A、B两条特征带,可以区分皖草2号和皖草3号。  相似文献   
53.
【目的】高粱蚜是危害高粱、苏丹草、甘蔗和高丹草重要的害虫,为了明确不同高粱属植物对高粱蚜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7个不同高粱属品种上研究了高粱蚜的生物学特性、发育历期、若虫存活率、生命参数,所选7个高粱属品种分别为;甜M81、不育系7050A、皖甜粱1号、甚迪亚、皖草3号、皖草4号和高丹D,试验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温度为(24±1)℃,相对湿度为(70±5)%,光周期为14L:10D。【结果】在甚迪亚上的高粱蚜的相对日均增长率最高(0.56),而饲养于不育系7050A的高粱蚜的相对日均增长率最低(0.33);在7个不同品种上的高粱蚜的发育历期范围为:5.35~9.04 d,饲养在甚迪亚、皖草4号和高丹D上的高粱的存活率均达98%,而在不育系7050A上的高粱蚜存活率最低(80%);在不同高粱及高丹草品种上的高粱蚜的生殖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饲养于皖甜粱的高粱蚜的生殖期最长(18.03 d),饲养在不育系7050A时生殖期最短(13.59 d);在甚迪亚、皖草3号和皖草4号上的高粱蚜的内禀增长率较高,饲养于不育系7050A时内禀增长率最低。在不同的高粱属品种上的高粱蚜的净增殖率范围为57.65~90.95头/(雌·代)。【结论】皖草4号最适合高粱蚜生长发育及繁殖,不育系7050A和皖甜粱不适合高粱蚜的生长发育,而不育系7050A和皖甜粱1号则对高粱蚜表现出抗性。  相似文献   
54.
为了探讨温度对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在实验室15~30℃温度范围下,测定并计算了高粱蚜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寿命及各项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高粱蚜种群在30℃逃脱及死亡率较高,因此无具体数据分析;高粱蚜若虫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显著缩短(P0.05),在15~28℃内发育历期为5.63~12.13d,存活率为88%~94%,15℃下若虫的存活率最高,而28℃下存活率最低;体重差及F1代体重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高粱蚜的平均寿命为11.76~48.47d,生殖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在15~28℃范围内,高粱蚜的种群净增殖率为42.60~80.56,其中24℃时最高,28℃时最低(42.60);平均世代周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高粱蚜的内禀增长率在0.160~0.339,24℃时最高,在15~28℃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内禀增长率显著升高,由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与温度的关系方程推测高粱蚜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4~26.85℃。以上结果说明,高粱蚜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4℃,可能导致高粱蚜种群动态上升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4~26.85℃,因此当环境温度处于此温度区间时,需实时进行高粱蚜的预测预报,为高粱蚜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5.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操作性强的内容较多,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介绍一个新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室的构建及其功能;阐述网络教室在农业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6.
该文以《试验统计方法》课程教学为例,讨论了将微博、微信、微课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三微一体"教学模式,并对"三微"教学资源建设以及"三微一体"教学模式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与讨论,以期为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57.
高粱棕色中脉基因bmr-6的遗传分析和SSR标记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棕色突变体的叶片中脉是棕色的,此类突变体能使家畜难以消化的木质素含量降低40%~60%,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家畜对高粱秸秆的消化率。利用高粱棕色中脉材料N592(bmr-6类型)和白色中脉(Sa)进行杂交和自交,构建F2分离群体,F1表现为白色中脉,F2白棕分离比符合3∶1,说明棕色中脉基因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表现为隐性遗传。用已知定位到连锁群上的微卫星标记对棕色中脉基因进行了连锁分析,发现1个与棕色中脉(bmr-6)基因连锁的微卫星标记,连锁距离为4.2cM,初步将该基因定位于第7连锁群。  相似文献   
58.
苏丹草(S. sudanense)与高粱(S.bicolor)均为禾本科高梁属植物,两者的杂种优势明显,杂交种品质好,抗逆性强,在水产、畜禽养殖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上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但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个种至今存在争议.本文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分析了2份苏丹草、2份高粱及其3个杂种F1有丝分裂核型,观察了3个杂种F1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和2个杂种F2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结果表明,苏丹草、高粱及其杂种F1均为1A核型,但核型公式不完全相同,苏丹草Sa为2n=18m+2sm(sat),高粱3042A和3042A×Sa F1为2n=20m,其余材料均为2n=20m(sat).苏丹草、高粱及其杂种F1 3者在10条染色体的绝对长臂、绝对短臂、绝对全长、臂比和相对全长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苏丹草与高粱在染色体长度上的变化不明显.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和中期Ⅰ染色体核型和数目清晰可见(2n=2x=20),配对行为规则;棒状和环状二价体的频率因组合不同而异,Tx623A×S722 F1、3042A×Sa F1和Tx623A×Sa F1棒状二价体频率分别为4.887、5.710和5.126,环状二价体频率分别为5.113、4.290和4.874;在后期Ⅰ,配对的染色体能够正常分离.杂种F2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0(2n=20).因此,苏丹草与高粱的亲缘关系非常近.  相似文献   
59.
苏丹草(S. sudanense)与高粱(S. bicolor)均为禾本科高粱属植物, 两者的杂种优势明显, 杂交种品质好, 抗逆性强, 在水产、畜禽养殖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上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但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个种至今存在争议。本文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 分析了2份苏丹草、2份高粱及其3个杂种F1有丝分裂核型, 观察了3个杂种F1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和2个杂种F2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结果表明, 苏丹草、高粱及其杂种F1均为1A核型, 但核型公式不完全相同, 苏丹草Sa为2n=18m+2sm(sat), 高粱3042A和3042A×Sa F1为2n=20m, 其余材料均为2n=20m(sat)。苏丹草、高粱及其杂种F1 3者在10条染色体的绝对长臂、绝对短臂、绝对全长、臂比和相对全长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 说明苏丹草与高粱在染色体长度上的变化不明显。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 终变期和中期I染色体核型和数目清晰可见(2n=2x=20), 配对行为规则; 棒状和环状二价体的频率因组合不同而异, Tx623A×S722 F1、3042A×Sa F1和Tx623A×Sa F1棒状二价体频率分别为4.887、5.710和5.126, 环状二价体频率分别为5.113、 4.290和4.874; 在后期I, 配对的染色体能够正常分离。杂种F2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0(2n=20)。因此, 苏丹草与高粱的亲缘关系非常近。  相似文献   
60.
不同高粱—苏丹草杂交种产草量和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6个引进品种和对照皖草2号的产草量和营养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皖草2号和晋草1号符合高产优质标准,宜于在本地及周边地区种植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