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1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4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在无菌条件下,从健康墟岗黄鸡体内取出脾脏,分离淋巴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在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终浓度为0.01 mol/L咖啡碱、0.05 mol/L EDTA、0.01 mol/L氯化锂和5μg/mL甲派氟丙嗪,然后用10μg/mL胸腺素α1(Tα1)处理,再加入20μg/mL ConA,研究Ca2+-肌醇磷脂-蛋白激酶系统和cAMP-肌醇磷脂-蛋白激酶系统在Tα1调节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中的作用,揭示Tα1调节免疫功能的信号转导机制。结果表明,咖啡碱处理能显著增强Tα1促进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转化、IL-2的基因表达,提高培养液中IL-2浓度(P<0.05);而EDTA处理能显著抑制Tα1促进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转化、IL-2的基因表达与分泌的作用(P<0.05);氯化锂和甲派氟丙嗪对Tα1的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不明显(P>0.05)。结果提示,Tα1调节鸡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和IL-2的基因表达与分泌的作用,主要通过cAMP、Ca2+和PKC等第二信使的介导。  相似文献   
42.
不同毒力鸭肝炎病毒对雏鸭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不同毒力株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复制病理模型 ,研究雏鸭感染病毒性肝炎后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变化。将 16 0只刚出壳的北京鸭 ,经 1周适应性饲养后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弱毒株组、中毒株组和强毒株组。在攻毒组的每只雏鸭背部分别肌肉注射 0 .3m L弱毒株、中毒株和强毒株的稀释液。攻毒后 1、3、5、7d剖杀雏鸭 ,采集其肝组织 ,测定鸭肝组织中过氧化氢酶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含量。结果表明 ,中毒组和强毒组的 CAT含量在攻毒后 1d便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 ,但弱毒株组在攻毒后的 5 d才显著低于对照组。攻毒后1d,雏鸭肝组织中 SOD含量开始下降 ,3d后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攻毒后 5 d,各攻毒组雏鸭肝组织中的 GSH-Px的含量亦显著降低。这些抗氧化酶含量的降低 ,说明感染鸭肝炎病毒后雏鸭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 ,自由基参与了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3.
试验用“白点病”病毒人工感染雏番鸭,建立番鸭“白点病”病理模型。在攻毒后第1,3,5,7,10,14天分别采血测定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体温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雏番鸭感染“白点病”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下降.导致动物机体严重贫血;攻毒组雏番鸭的淋巴细胞和分叶嗜中性粒细胞在感染后第1,3,5,7天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嗜酸粒细胞与杆性嗜中性粒细胞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感染“白点病”的早期,雏番鸭体温呈上升趋势,但感染末期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鸡Mx蛋白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并检测其抗病毒活性。[方法]将鸡的Mx基因克隆入pEGFP-C1载体,经筛选鉴定后磷酸钙法转染293T细胞,并对转染细胞进行荧光分析以及RT-PCR与Western blot鉴定,同时提取细胞蛋白质,微量细胞病变试验检测其抗新城疫病毒的活性。[结果]试验构建的pEGFP-C1-cMx真核表达载体转染293T细胞后,在胞浆中可检测到绿色荧光,RT-PCR与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证实,pEGFP-C1-cMx可在293T细胞中表达,微量细胞病变试验显示,表达的融合蛋白可保护鸡胚成纤维细胞免受新城疫病毒感染。[结论]试验构建的pEGFP-C1-cMx表达载体可在293T细胞中表达具有抗新城疫病毒活性的鸡Mx蛋白。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接种致死量鸭肝炎病毒后雏鸭生长及发育的改变及水飞蓟素对其的影响。【方法】100只11日龄雏鸭分为5组,分别为攻毒组、攻毒+30 mg水飞蓟素组、攻毒+10 mg水飞蓟素组、10 mg水飞蓟素组、空白对照组。试验期内正常喂食及饮水,并每隔3 d空腹测定一次体重,观察动物发病及死亡情况。于攻毒后的第15 d和第30 d测定动物吻尾长度,于攻毒后第30 d扑杀,并测定腹脂重以及各内脏器官指数。【结果】用致死量鸭肝炎病毒攻击后,雏鸭在96 h内死亡严重,死亡率达75%(第1组);30、10 mg?kg-1bw?d-1的水飞蓟素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死亡率分别为20%和0(第2组,第3组)。第1、第2组的幸存者显示出显著快的增重和发育速度,胴体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内脏指数显著降低,胸肌指数显著上升。10 mg?kg-1bw?d-1的水飞蓟素可有效抑制病毒的促生长发育效应,但30 mg?kg-1bw?d-1的水飞蓟素却没有抑制效应。【结论】致死量鸭肝炎病毒可显著促进存活雏鸭的生长发育,水飞蓟素对鸭肝炎病毒的促生长发育效应具有双相性作用,在较低剂量时可发挥抑制作用,但在较高剂量时抑制作用丧失。  相似文献   
46.
为观察鸡旁嗅叶(LPO)的传入神经纤维联系,采用DiI示踪法追踪投射到LPO的起始核。首先将50 g/L DiI乙醇溶液注射到鸡端脑的LPO,进行逆行追踪,寻找投射到LPO的起始核,初步判断投射至LPO的端脑内起始核为副高纹状体(HA)和古纹状体(AS)后,再将DiI颗粒植入离体固定脑的这两个核团,进行顺行追踪。逆行追踪的结果发现,在HA和AS有神经元被标记。顺行追踪结果发现在LPO有终末出现。结果表明端脑内的两个核团HA和AS,直接投射到LPO。  相似文献   
47.
胸腺素α1对粤黄鸡免疫功能的调节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实验研究了不同剂量的胸腺素α1(Tα1)对粤黄雏鸡免疫器官指数、组织学结构、外周血和脾脏中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情况以及脾脏抗体形成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剂量(0.015mg/kg体重)Tα1可显著提高鸡免疫器官指数,可使胸腺髓质小体数和淋巴细胞数增加,皮质增宽;脾脏胸腺依赖区和法氏囊依赖区细胞增加,高剂量(0.06mg/kg体重)Tα1则引起法氏囊髓质细胞变性和坏死。结果提示,一定剂量的胸腺素α1可提高鸡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8.
利用稳定干扰载体pSuper-cNanog和pSuper-cPouV转染鸡(Gallus gallus)胚胎干细胞(chicken embryonic stem cells,cESCs),观察多能性相关基因cNanog和cPouV下调后cESCs的增殖特性和多能性标记的改变。Real-time PCR检测分析结果显示,cNanog和cPouV两基因的表达量从48 h开始出现显著下降趋势,并随着转染筛选时间的延长而呈现持续显著下降趋势,96 h可达65%以上(P0.05)。下调cNanog和cPouV基因的表达后,cESCs呈现分化形态,细胞增殖速度减慢,隆起逐渐不明显,边缘不整齐。待筛选后培养至96 h时,干扰cNanog基因的细胞多能性标记碱性磷酸酶(alkline phosphatase,AKP)和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1(stage-specific embryonic antigen-1,SSEA-1)均不表达,而干扰cPouV基因的细胞中则仍有部分表达。将下调cPouV基因的cESCs再次用pSuper-cNanog转染,培养48 h多能性标记AKP和SSEA-1均不表达。结果说明,cNanog和cPouV基因在维持鸡胚胎干细胞多能性和自我更新中起重要作用,且cNanog基因占主导地位。本研究为研究家禽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以及家禽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时自我更新和多能性维持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9.
50.
鸡胚胎干细胞是一种多能性干细胞,从X期胚盘分离胚盘细胞或早期鸡胚的生殖嵴分离原始生殖细胞,经体外长期抑制分化培养可得到鸡胚胎干细胞。为维持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未分化状态,需要采用饲养层细胞培养,同时设计合理的培养液配方并添加多种抑制分化或促进增殖的细胞因子。通过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胚胎表面特异性抗原检测、分化试验及嵌合体试验等方法,可对鸡胚胎干细胞进行准确鉴定。文章主要就鸡胚胎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简要综述,为进一步发展更高效的鸡胚胎干细胞培养体系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