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7篇
  19篇
综合类   67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罗源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罗源县土地现实生产力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预测了2010年土地资源承载力,并从生物生产潜力出发,依未来的消费水平估算土地极限载力,并依据计算结果探讨了罗源县未来土地-人口-粮食关系。  相似文献   
82.
鸡病毒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原为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通常导致鸡表现跛行、关节炎、腱鞘炎、矮小综合征、生产性能低下、增重减少、饲料转化效率低,从而使养鸡业的经济效益大大降低,1984年王锡坤首次报道在我国发现的禽病毒性关节炎(AVA),此病特别对一些商品系肉用鸡危害尤为严重。之后,耿培梁等报道了蛋用雏鸡发生病毒性关节炎。1990年肖成蕊等从患鸡关节内分离得病原并鉴定为呼肠孤病毒J-1毒株。在国外,1954年Fahey和Crawley首次从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鸡呼吸道内分离到禽呼肠孤病毒,1957年01son等从患有滑膜炎的病鸡中分离到“病毒性关节炎病毒”,1972年Walker确定为呼肠孤病毒。目前,呼肠孤病毒感染已在各国流行。呼肠孤病毒引起的关节炎主要发生于肉鸡,也发生于蛋鸡,火鸡,并与另外一些疾病,如腓肠肌腱破裂、心包炎、心肌炎、心包积液、泄殖腔粘糊、雏鸡早期死亡、吸收不良综合征(或称矮小综合征)等,有密切的关系。一、鸡病毒性关节炎的流行鸡与火鸡是唯一的天然宿主。其他禽类和鸟类体内虽可发现呼肠孤病毒,但不发病。各种类型的鸡都能感染,但重型鸡更易发生,尤以5~7周龄的肉用仔鸡发病最多,发病率可高达100%,而死亡率低于6%。1日  相似文献   
83.
鸡法氏囊病(IBD)血清琼扩抗体阴性的5月龄非免母鸡,接种抗原量1.667×107.6TCID50的地方IBD细胞毒油乳剂灭活苗后4个月,鸡血清IBD琼扩抗体检查100%阳性,血清平均抗体水平大于1:7.8;鸡群所产的蛋中,至少有91.3%的鸡蛋卵黄IBD琼扩抗体检查为阳性,65.2%以上的鸡蛋卵黄抗体效价达1:4,平均卵黄抗体水平大于1:5.2,可抵御一般强毒的侵袭。母鸡免后6个月时,只有57.6%的鸡蛋卵黄IBD琼扩抗体检查为阳性,鸡蛋的平均卵黄抗体水平降到1:4以下。  相似文献   
84.
小菜蛾在我国南方发生重,防治难度大。使用性引诱剂防治能达到简单、安全、高效的目的。近年来已在东莞菜区取得成功,累计推广面积达667hm2。与常规药剂防治的菜田比较,每季可少用药4~5次,显著降低防治费用,增加一级菜比率。  相似文献   
85.
在同一宿主细胞—鸡全胚细胞(CE)上同步增殖培育了鸡新城疫支气管炎、法氏囊病三株细胞弱毒,并研制成三联细胞弱毒疫苗。通过连续12批计200万羽份室内外各项性能指标测试,表明该三联苗安全性能可靠,免疫效果确实,使用方法简便。用20倍超大剂量接种5~15日龄雏鸡无任何不良反应;以常规量滴鼻,点眼或饮水免疫后7~10天产生免疫力;免疫后15天抗新城疫、支气管炎、法民囊病三株强毒攻击的保护率分别为 96.96%、86.25%、及84.06%;对15日龄雏首免,其免疫期至少为30天,35~40日龄时再作二免可维持至65日龄以上;该苗(暂为湿苗)-15℃保存期达半年以上,4℃为1个月。  相似文献   
86.
食用菌菌糠再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菌糠再利用技术问题,对菌糠替代棉籽壳栽培食用菌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菌糠可替代部分棉籽壳原料栽培杏鲍菇使用,生物学效率可达38.28%,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食用菌菌糠的再利用技术对提高农业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7.
农田氮磷排放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其排放潜力可能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了解农田氮磷排放潜力的影响因素,选点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西黄村,利用箱线图和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点土壤氮含量的平均水平为0.974~1.297 g/kg,其中秋季水田含量相对较高,而夏季旱地含量相对较低。土壤磷含量平均水平为0.491~0.676 g/kg,其中夏季旱地近居民区含量相对较高,而秋季水田远居民区含量相对较低。氮含量在季节、水旱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居民区远近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磷含量在季节、水旱作和居民区远近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8.
农田信息采集系统中传感器网络簇内广播认证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感器网络在农业生产信息采集领域具有一定应用前景,有限的节点资源限制了传感器网络的实际应用。借鉴分簇传感器网络在提升系统吞吐量、降低系统延迟以及节省能量方面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优势,在农业环境监测传感器网络中引入分簇思想。已有的动态簇形成方案的典型代表是LEACH,该方案存在安全威胁,而且协议没有提供广播认证功能。由于簇首选择及簇形成的动态性使得大多数已有安全方案不适用于分簇传感器网络。该研究在基于分簇的传感器网络协议中加强安全性考虑,引入簇内广播认证机制,提出针对LEACH的安全解决方案,基于该方案的农田信息采集系统传感器网络性能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89.
晚粳稻“武育粳20号”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育粳20号"原名"武2401",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稻麦育种场选育的中熟晚粳稻新品种,2008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表现出高产、优质、熟期适宜、穗粒结构合理、分蘖力较强等特点,适宜在江苏苏南稻区及上海、安徽等相应稻区种植。栽培要点为适时稀播,培育壮秧,适当密植,主攻大穗,加强肥水管理,注意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90.
以应用型现代种业人才培养为导向,对《种子经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改革探索。通过改革,使教学相长,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