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8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水产渔业   45篇
畜牧兽医   5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51.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鱼油,配成5种不同脂肪水平(7.07%、9.92%、12.92%、15.95%和19.04%)的等氮饲料,投喂体重278.5 g的石斑鱼10周。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石斑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呈逐渐上升后显著下降趋势(P0.05),饲料效率变化趋势同增重率相反;各处理组成活率不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上升后稳定,全鱼灰分含量逐渐下降;全鱼水分、粗蛋白和肌肉水分、粗蛋白、灰分含量不受饲料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肥满度和脏体比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逐渐上升后稳定;肝体比逐渐上升。血浆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总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下降(P0.05)。肝脏肝酯酶、脂蛋白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活力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逐渐下降,乳酸脱氢酶活力逐渐上升。肝脏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活力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逐渐上升后稳定;酸性磷酸酶活力显著下降(P0.05)。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据,二次曲线模型拟合得出,养成期斜带石斑鱼对饲料脂肪的需要量为14.44%。  相似文献   
52.
斜带石斑鱼幼鱼的饲料精氨酸需求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配制7种含不同水平精氨酸(2.13%、2.42%、2.71%、2.95%、3.20%、3.48%、3.74%干物质)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研究精氨酸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血清一氧化氮合酶等的影响。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7.52±0.02g),饲喂8周。结果显示,饲料精氨酸水平对各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精氨酸水平为2.95%的斜带石斑鱼获得最大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95%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2.13%、2.42%和2.71%组(P0.05);3.20%组体蛋白达到最大,显著高于2.13%组(P0.05)。随着饲料中精氨酸水平的增加,斜带石斑鱼幼鱼血糖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13%与2.42%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95%组血清总蛋白和血清总一氧化氮合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研究表明,日粮中适宜的精氨酸水平不仅能促进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和体蛋白的合成,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据,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表明,斜带石斑鱼幼鱼精氨酸的最适需要量是饲料干重的3.06%(饲料蛋白含量的6.07%)。  相似文献   
53.
试验设计了蛋白含量为25.76%、32.21%、35.36%、42.34%、46.12%(CP25、CP30、CP35、CP40、CP45)的五种饲料,研究了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饲料在低盐度(盐度为10)条件下对凡纳滨对虾(0.26g)的生长、存活、体成分、渗透压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含量对凡纳滨对虾各试验组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其它各项生长指标影响显著(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凡纳滨对虾的体蛋白含量随饲料蛋白含量的升高而升高。体脂肪含量则随饲料蛋白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对虾体灰分和水分无显著性影响。血蓝蛋白、鳃丝Na+-K+-ATPase酶活性随饲料蛋白含量的增加而上升。渗透压则随饲料蛋白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54.
设置持续投喂组(C,持续投喂8周)、饥饿再投喂组(R,饥饿4周+再投喂4周)和持续饥饿组(S,饥饿8周)3个处理组,研究3种不同饥饿处理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血清生化指标、糖原和糖代谢相关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影响,同时在此实验基础上研究草鱼在急性高糖负荷胁迫下的糖耐受能力、糖代谢相关酶和GLUT1的变化规律,旨在阐明草鱼在饥饿及再投喂处理条件下的糖代谢特征。选取初重为(125.35±0.54)g的草鱼,饲养8周后以30 mg/100 g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葡萄糖研究其糖耐受能力。结果显示,S组肝糖原和血清的血糖、甘油三酯含量均最低。饥饿处理对草鱼糖耐受能力影响显著,S组血糖含量在各时间点上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肝糖原在6 h达到峰值;饥饿处理对草鱼肝脏糖代谢关键酶影响显著,饥饿处理(S组)诱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PEPCK)活性上升但抑制丙酮酸激酶(PK)和果糖-6-磷酸激酶(PFK)的活性(P0.05),而饥饿再投喂(R组)后PEPCK、PK和PFK酶活性恢复到持续投喂(C组)处理水平。注射葡萄糖后S组肝脏GK酶活性增幅最大,PK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而R组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饥饿处理对草鱼肝脏和肌肉GLUT1表达影响显著,注射葡萄糖后,除R组肝脏组织外,其余各组草鱼肝脏和肌肉组织GLUT1表达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S组肌肉GLUT1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上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饥饿处理下,草鱼可通过消耗肝糖原和甘油三酯及降低肝脏糖酵解相关酶(PK和PFK)活性和促进糖异生PEPCK酶活性来应对饥饿胁迫,而饥饿处理可诱使GK和PK酶活性上升、促进糖原合成和激活GLUT1基因的表达和转运来缓解草鱼急性高糖负荷,从而提高其糖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55.
试验在池塘小网箱养殖系统中研究了(ICP23%)、II(CP25%)、II(ICP25%)、IV(CP30%)4种商品配合饲料对草鱼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在4个试验组中,以II、III、IV组的生长效果最佳,其瞬间生长率达到1.88% ̄1.96%,与试验I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试验I组草鱼的内脏比最小(P<0.05)。②从饲料系数来看,也是以IV组最小,达到1.32,与其它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表明饲料的利用效率最高。其次为III组,然后是II组;以I组最差,饲料系数达到3.11。③从养殖效益来看,每千克鱼的饲料成本,低档料高于高档料;硬颗粒饲料高于膨化饲料。  相似文献   
5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胆固醇含量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组织生化指标和肝脏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在以酪蛋白为主要蛋白质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10、15、20和25 g/kg的胆固醇,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并分别命名为C0、C0.5、C1、C1.5、C2和C2.5,饲料中胆固醇实测含量分别为2.6、7.5、12.7、17.2、22.2和27.2 g/kg,投喂360尾平均初重为(84.30±0.25)g的斜带石斑鱼10周。每种试验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喂20尾鱼。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升高,增重率(W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效率(FE)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0.5组WGR、PER和FE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随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升高而上升,肌肉TC和TG含量不受饲料胆固醇含量的显著影响(P0.05)。随饲料胆固醇含量的上升,血清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先上升后趋于平稳,血清HDL-C/LDL-C呈下降趋势。C2.0组血清T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2.5组血清HDL-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C0.5、C1.5组(P0.05),C2.5组血清LDL-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血清HDL-C/LDL-C显著高于各添加组(P0.05)。随着饲料胆固醇含量的升高,斜带石斑鱼肝脏苹果酸酶(ME)活性呈升高趋势,C1.5、C2.0和C2.5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脏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Ⅰ(CPTⅠ)活性先下降后趋于平稳,对照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脏CYP7A1活性则先上升后趋于平稳,以C2.5组活性最高,较对照组升幅达35.48%(P0.05)。本试验中,以W GR和肝脏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活性为评价指标进行折线模型分析得出,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胆固醇的需要量分别为7.43和8.70 g/kg。  相似文献   
57.
以磷酸二氢钙为磷源,配制6组不同磷水平(0.61%,0.76%,0.91%,1.11%,1.31%和1.51%)的实验饲料,投喂军曹鱼幼鱼8周,评价饲料磷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磷水平的升高,增重率不断增加,在饲料总磷含量为0.91%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逐渐降低(P0.05);特定生长率变化趋势与增重率相同,各处理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鱼体水分、蛋白和脂肪无显著差异(P0.05)。随饲料磷的增加,鱼体和脊椎骨的钙、磷含量升高后稳定。血浆钙、磷含量在0.91%组最高;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随着饲料磷水平升高呈下降趋势;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0.91%组达到最高。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得到军曹鱼饲料中最适磷水平为0.93%;以脊椎骨磷含量为评价指标,军曹鱼饲料中最适磷水平为0.95%。  相似文献   
5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不同钙、磷添加水平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的生长性能、体成分、组织钙和磷水平和血清指标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在钙添加水平为0、0.50%、1.00%的条件下,分别添加0、0.40%、0.80%、1.20%、1.60%的磷,配制15种不同钙和磷水平的试验饲料。将1 800尾初始重为(0.38±0.01)g的对虾随机分为15组,每组投喂1种试验饲料,每组3重复,每重复40尾虾。养殖8周。结果表明:1)饲料钙添加水平及钙添加水平与磷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P0.01);饲料磷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WGR、SGR、PER、FCR和存活率(SR)(P0.01)。2)饲料钙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肌肉粗蛋白质(CP)、粗脂肪(CL)、粗灰分(Ash)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的全虾CL、Ash的含量(P0.05);饲料磷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全虾CP、CL含量,肌肉CP、CL、Ash含量(P0.01);饲料钙添加水平与磷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全虾CL含量,肌肉CP、CL、Ash含量(P0.01)。3)饲料钙添加水平和磷添加水平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全虾、肌肉、虾壳的钙和磷水平(P0.01)。4)饲料钙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酚氧化酶(PO)活性,钙离子(Ca2+)含量(P0.01);饲料磷添加水平极显著的影响对虾血清ALP、PO的活性,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无机磷(IP)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血清Ca2+的含量(P0.05);饲料钙添加水平与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的血清ALP活性,Ca2+、IP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血清TG含量(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以SGR为判断依据,通过二次回归曲线模型分析得出凡纳滨对虾幼虾饲料中钙和磷的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1.00%和1.26%。  相似文献   
5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不同钙、磷添加水平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的生长性能、体成分、组织钙和磷水平和血清指标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在钙添加水平为0、0.50%、1.00%的条件下,分别添加0、0.40%、0.80%、1.20%、1.60%的磷,配制15种不同钙和磷水平的试验饲料。将1 800尾初始重为(0.38±0.01)g的对虾随机分为15组,每组投喂1种试验饲料,每组3重复,每重复40尾虾。养殖8周。结果表明:1)饲料钙添加水平及钙添加水平与磷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P<0.01);饲料磷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WGR、SGR、PER、FCR和存活率(SR)(P<0.01)。2)饲料钙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肌肉粗蛋白质(CP)、粗脂肪(CL)、粗灰分(Ash)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的全虾CL、Ash的含量(P<0.05);饲料磷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全虾CP、CL含量,肌肉CP、CL、Ash含量(P<0.01);饲料钙添加水平与磷添加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全虾CL含量,肌肉CP、CL、Ash含量(P<0.01)。3)饲料钙添加水平和磷添加水平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的全虾、肌肉、虾壳的钙和磷水平(P<0.01)。4)饲料钙添加水平极显著影响对虾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酚氧化酶(PO)活性,钙离子(Ca2+)含量(P<0.01);饲料磷添加水平极显著的影响对虾血清ALP、PO的活性,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无机磷(IP)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血清Ca2+的含量(P<0.05);饲料钙添加水平与磷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对虾的血清ALP活性,Ca2+、IP的含量(P<0.01),显著影响对虾血清TG含量(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以SGR为判断依据,通过二次回归曲线模型分析得出凡纳滨对虾幼虾饲料中钙和磷的适宜添加水平分别为1.00%和1.26%。  相似文献   
60.
对虾和贝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谭北平 《饲料工业》2005,26(10):1-6
我国饲料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至2004年.我国饲料年产量已超过8500万吨。但随着我国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饲料工业的发展.抗生素、化学合成药和类固醇激素,如促长素、驱虫剂、激素、调味剂、改良剂、色素剂、防腐剂等饲料添加剂也随之普遍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