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9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5篇
  7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通过对黄骅市栅格影像的景观指数计算,获得10个斑块类型的景观指数和9个景观水平的指数。对黄骅市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重分类,通过对景观指数的分析,得出黄骅市农业景观、荒漠景观等景观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黄骅市景观整体聚集程度较高、多样性显著、均匀度较高、破碎化程度较高,形成以农业景观为景观基质,荒漠、陆地景观散碎分布,工业、水域景观团块式分布,居住、交通运输景观规律分布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2.
基于Otsu法对冠层图像临界处分割不准确的缺点,结合类间方差以及类内聚度对阈值选取及图像分割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改进阈值选取算法。利用银杏冠层图像分割实例进行比较,同时进一步拟合了图像信息与叶面积指数间模型,结果表明:(1)该改进法较传统Otsu法可得到更好的分割效果;(2)以分割得到的前景像素比值作为自变量,叶面积指数为因变量,拟合得到的模型能较好的描述冠层图像信息与叶面积指数间的关系;(3)提出了一种即时无损并快速可靠的叶面积指数估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概率神经网络和分形的植物叶片机器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出一种将植物叶片的形状特征与其纹理特征相结合的综合特征识别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的植物机器识别分类特征单一且识别率较低的问题,为植物的快速机器识别提供技术参考。【方法】提取植物叶片样本的综合特征信息,以概率神经网络(PNN)为分类器对所得的特征信息进行训练,训练好的网络用来识别植物叶片的类别,从而确定相应植物的种类。【结果】有效提取了含有8个分量的植物叶片综合特征向量,通过对PNN分类器的训练,实现了30种植物叶片的快速机器识别,平均识别率达98.3%。比较测试表明,若去掉叶片纹理特征,单以其形状特征作为识别依据,平均识别率仅为93.7%。【结论】植物叶片综合特征识别方法有效弥补了传统单特征识别方法的不足,使识别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对湘烟1号航天诱变材料大田期的变异株进行了SOD活性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大田期的30、45、60、75d,三个变异株的SOD活性均比对照高;变异株大田期的SOD活性变化呈现出由低到高,在60d达顶峰,然后逐渐回落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从环境岩土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人类在城市岩土工程活动中对地下水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文章概述了地面沉降、地下水过量开采及水质污染的现状,并简要的解释了地面沉降的机理以及地下水灾害问题引起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了一些预防与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初步探讨了油梨嫁接苗的分级标准。分析得出以苗高和茎粗为油梨嫁接苗的分级质量指标,将油梨嫁接苗分为三级,即Ⅰ级苗:苗高≥74cm,茎粗≥1.13cm;Ⅱ级苗:74cm>苗高≥66 cm,1.13cm>茎粗≥0.93cm;Ⅲ级苗:苗高<66cm,茎粗<0.93cm。  相似文献   
17.
<正>长久以来,人们对独居在亚洲中部山区的雪豹知之甚少。它和其他4种猫科动物——猞猁、云豹、豹和虎——十分相似,但一直被动物学家归在与它们不同的属中。近年来的基因研究发现,雪豹与狮的亲缘关系反而更近。  相似文献   
18.
奶牛(Bos taurus)的繁殖性能与机体能量代谢密切相关,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是由PPARG基因编码的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在调控动物能量稳态、繁殖生理和免疫应答等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PPARG是奶牛繁殖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本实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ducts-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技术并结合测序,检测中国荷斯坦牛PPARG基因exon7区Q448H错义突变,并分析其对中国荷斯坦牛繁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PPARG基因exon7共存在2个等位基因3种基因型,等位基因G/T在低代杂种、高代杂种和纯种荷斯坦牛群体中的频率分别为0.65/0.35、0.75/0.25和0.69/0.31,优势基因型为GG型;3个实验群体在该位点均处于中度多态。测序结果显示,与普通牛PPARG基因序列(NC_007320.6)相比,T等位基因在64 947位核苷酸处发生了G→T的碱基突变,导致第448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为组氨酸,而G等位基因与NC_007320.6序列相同。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GG型产后第一次配种天数(days to first breeding,DFB)显著低于GT型(P0.05)和TT型(P0.01),标记对产后第一次配种天数的表型贡献率为3.82%;GG型空怀天数(days open,DO)显著低于GT型(P0.05),标记对空怀天数的表型贡献率为2.55%;GG型第1胎次配妊次数(number of services per conception,NSC)显著低于GT型(P0.01),标记对第1胎次配妊次数的表型贡献率为2.24%;第2胎次NSC显著低于GT型和TT型(P0.05),标记对第2胎次配妊次数的表型贡献率为3.46%;各基因型之间初产月龄(age at first calving,AFC)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G等位基因,DFB、DO和NSC(第2胎次)的加性效应分别为-6.97 d、-11.2 d和-0.215次。基因替代效应分别为-8.83 d、-15.70 d和-0.25次,即每个G等位基因替代T等位基因会导致产后第一次配种天数提前8.83 d,空怀天数缩短15.7 d,配妊次数降低0.25次,等位基因G为高繁殖性能优势基因。PPARG基因Q448H突变位点可作为中国荷斯坦牛繁殖性状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为中国荷斯坦牛繁殖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海南省加勒比松为研究对象,以山本材积式为模型基础,分别采用常规建模方法 (直接建立一元材积模型)和分段建模方法建立加勒比松一元立木材积模型,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建立的一元材积模型精度较高,均到达95%以上,且整体上差异不大;相对于常规方法,利用分段建模方法建立的一元材积模型在各个径阶上均能保证总相对误差和平均系统误差)在±5%以内,因此型的全面切合性能更好,是生产上的首选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估验证荷斯坦种公牛对荷斯坦杂种牛生长性能的遗传改良效果,以荷黄低代杂种、荷黄高代杂种和纯种荷斯坦牛3种群体共计293头奶牛为研究材料,利用北美荷斯坦种公牛对不同奶牛群体进行杂交改良,根据系谱信息追踪各群体的后裔,测定个体初生、2月龄、6月龄、12月龄、14月龄和成年体重,以纯种荷斯坦牛为对照组,用最小二乘法分析群体、世代和母本与生长性能的相关性,评估杂种奶牛生长性能的遗传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高代杂种和低代杂种的初生重显著低于纯种(P0.05);高代杂种和纯种12月龄重、14月龄重、成年体重显著高于低代杂种(P0.05),高代杂种与纯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二世代生长性能显著高于一世代和零世代(P0.05),一世代显著高于零世代(P0.05)。群体和世代间互作效应仅对2月龄重有显著影响(P0.05)。母本效应对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本研究提示:高代杂种初生重低、育成期生长发育快,而成年体重与纯种荷斯坦牛无显著差异,在现有生产体系下实现最佳的遗传环境匹配,适宜在北方农区生产体系中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