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5篇
  2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49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51.
大豆新品种吉育96号,2007~2008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产量为3187.2 kg/hm2,比对照品种吉林30增产5.2%,2008年生产试验结果:平均产量为3054.6 kg/hm2,比对照吉林30增产4.2%。该品种2009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主要特点是多分枝,单产水平高,稳产性好,抗病性强。  相似文献   
52.
大豆昆虫传粉研究初探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赵丽梅  孙寰 《大豆科学》1999,18(1):73-76
随着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大豆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极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蜜蜂和苜蓿切叶蜂做为传粉昆虫,在网室内为大豆豆传粉。结果表明,不论是蜜蜂还是苜蓿切叶蜂,都是大豆传粉有效昆虫,利用它们传粉,都可使不育株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得到显著提高,在网室内,苜蓿切叶蜂的传粉效果要好于蜜蜂。  相似文献   
53.
大豆花粉育性分类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完全不育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完全可育的保持系、恢复系为对照,以5个分离群体为主要试材,将花粉败育率分为11个等级,观察、分析了花粉败育率的分布情况.不育对照花粉败育率均在95.1%以上,实际观察值为99%以上.可育对照败育率均在10%以内,实际观察值在5%以内.分离群体花粉败育率有三个高峰,第一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0~10%,植株高度可育,其中95%植株集中在0~5%之间.第二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为95.1%~100%,实际观察值均高于98%,植株高度不育.另一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40.1%~60%之间,是典型的半不育.以此为中心向可育和不育两个方向递减.花粉败育率10%和95%是两个明显的分界点.依据分离群体和对照的花粉败育率的分布情况,将大豆花粉育性分为4类.1、可育:花粉败育率0~5%.2、不育:花粉败育率95.1%~100%.3、半不育:花粉败育率10.1%~95%.4、典型半不育:花粉败育率40.1%~60%.  相似文献   
54.
杂交大豆吉育610选育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育610是是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不育系为JLCMS128A,,恢复系为JLR98。吉育610的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适应性广。预备试验平均产量2 831.6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14.5%;两年区试平均产量2 596.6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18.7%。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38.4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9.7%。通过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豆花叶病毒1号株系、3号株系和混合株系;高抗大豆灰斑病。吉育610籽粒脂肪含量21.15%,,蛋白质含量37.32%,,蛋脂合计58.47%。该品种适于吉林省早熟区种植。  相似文献   
55.
蕨菜为风尾蕨科蕨属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抗逆性,适应性都很强。多生于山坡荒地,喜光,喜湿润,凉爽的气候条件,要求土壤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植被覆盖率高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以幼嫩的叶芽供食用,具有抗癌保健的作用。目前随着国内国际需要量的  相似文献   
56.
为分离出可用于水产养殖用的乳酸菌,本实验采集恒兴集团徐闻养殖基地3个月大的金鲳鱼12条,将其肠道及其粪便分离、捣碎,利用MRS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初筛目标分离菌株的形态和培养特性,再通过生理生化鉴定法和16srDNA基因系列分析,最终确定一株分离菌株为屎肠球菌,为后续水产养殖上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7.
杂交大豆制种技术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杂交大豆制种技术体系建立的依据,介绍了该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技术及环境、昆虫、作物3个因素在杂交大豆制种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介绍了吉林省农科院在杂交大豆制种技术研究上的最新进展.实践表明:通过综合调控这3个因素,在开放大田不进行人工放蜂的情况下,仅利用天然传粉昆虫,不育系的结荚率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58.
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和技术开发的研究结果。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的育成及审定为杂交大豆产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制种技术的突破使制种产量达到了1000kg/hm^2,是杂交大豆产业化的必要前提,杂交大豆生产和栽培技术要点的确定为杂交大豆产业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59.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大豆杂种优势的大小,探讨大豆杂种优势的遗传规律,筛选出一批高优势组合.试验共选用国内与国外引入的优良大豆品种(品系)715份做亲本,其中国内品种(品系)624个,国外引入品种(品系)91个,从1996至2000年分别在七个地点配制杂交组合1326个,并进行F1代子粒产量测定.试验采用间比法按熟期组及组合顺序排列,二次重复,以当地相近熟期组的主推品种为对照品种.从中筛选出176个优势较高的组合,进行第二次产量测定,方法与第一次测产相同,试验在二个地点同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亲优势率平均为6.8%,对照优势率平均为11.9%,高亲优势率超过30%以上的组合占19.8%,对照优势率超过30%以上的组合占25.3%,高亲与对照优势率同时超过20%以上的组合占18.3%.对不同类型组合杂种优势的分析显示,"本地品种×本地品种"组合的杂种优势低于"本地(引入)品种×引入品种"的组合,而"本地(引入)品种×引入品种"组合的杂种优势又低于"中国品种×国外品种"的组合,这种趋势是较为明显的.二次测产组合结果显示,高亲优势率平均为22.5%,对照优势率平均为21.1%,高亲与对照优势率同时超过20%以上的组合占22.1%.这说明从一次测产组合中筛选出的高优势组合有大部分会被淘汰掉,而通过二次测产所筛选出的高优势组合应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通过二次测产,最终筛选出39个高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60.
当前,农业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展药菜间作套种、采用园田地问作平贝母生产,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园田地间作平贝母,鲜贝母每亩可产900kg左右,现每千克3.25元,亩产值可达到11700元,与辣椒、豆角等蔬菜间作,辣椒产量可达到2000kg,亩产值可达到4000元,两项共计15700元,经济效益显著.园田地间作平贝母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