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5篇
林业   48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53篇
  91篇
综合类   280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169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771.
称重式蒸渗仪系统改进及在农田蒸散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分是制约黄土丘陵区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关键因子。该区年平均降水量少且季节多变,研究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对该区旱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土壤蒸渗仪(Lysimeter)可测量总蒸散量、渗漏量等有关水量平衡的各个分量,具有其它装置和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为田间蒸散和降水入渗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较先进的量测方法和技术手段。它对推动我国实验水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较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实验环境。中国科学院安塞试验站对原建造的用于测定农田蒸腾蒸发转化的称重式蒸渗仪在2005年对称重感应系统、电源进行改造,主要对主机、采集软件进行了重新更新,使其可直接在Windows界面下工作,数据采集更加方便,将测量出来的模拟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经处理显示并记录在数据采集器内。改进后蒸渗仪主要有以下特点:(1)土柱重19~26t,蒸渗仪精度为152g(0.05nm),可测量蒸腾蒸发量和地下水对土壤水的补给量与入渗量;(2)蒸渗仪面积3m^2(1.5m×2m),深度3m,可充分允许农作物根系发育与吸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转化,地下水位变化等过程进行,蒸渗仪的供排水系统能够在蒸渗仪内模拟实际地下水位变化,可较好代表大田实际情形,并对作物生长过程中水分利用动态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72.
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引进的11个醇用甜高粱品种为研究对象,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甜高粱品种8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分布在7.54%~19.44%,株高、茎秆长、茎粗和穗长的变异系数较大;甜高粱产量与株高、茎秆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茎粗、穗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出汁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株高、茎秆长、茎粗、穗长、叶长对甜高粱产量的直接效应有正向作用,糖锤度、出汁率、叶宽为负向作用,对甜高粱产量作用最大的是株高,其次是茎秆长、茎粗、穗长。因此,在选育优良甜高粱品种时,要协调好各性状之间的关系,着重对株高、茎秆长、茎粗、穗长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773.
雨滴微物理特性及降雨动能是揭示降雨物理本质的重要特征量,亦是开展侵蚀定量分析与建立侵蚀量预报模型的基础。采用粒子成像瞬态测量可视化技术观测自然降雨雨滴,结合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解算雨滴微物理特性参数,同时采用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记录自然降雨降雨强度。研究表明:该次降雨雨滴以中等粒子为主,雨滴直径均值为1.52 mm,降落末速度均值为3.47 m/s,其中直径在1.00~3.00 mm范围内的雨滴占样本总数的87.21%。雨滴直径和降落末速度呈显著的对数关系。基于实测的雨滴微物理特性和降雨强度估算降雨动能,该结果与传统的经验模型估算结果相对误差均值为7.28%。该方法得到的降雨动能较以往的经验模型能更真实的反应雨滴降落过程中的做功大小,为准确计算降雨过程中雨滴所造成的溅蚀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74.
稀土离子与均苯三甲酸配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高锰酸钾氧化1,3,5-三甲苯制备了均苯三甲酸(苯-1,3,5-三甲酸),经纯化后,在(25±0.1)℃及离子强度I=0.1 mol·L-1KNO3条件下,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了均苯三甲酸的纯度及稀土离子与均苯三甲酸配位稳定常数,lgKML对稀土元素的原子序数显示了“双-双”效应,这对稀土离子的分离提纯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75.
基于DGPS定位的大豆变量施肥播种应用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黑龙江省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2号地进行大豆变量施肥播种作业,作业机械使用美国CASE公司生产的大型空气式变量施肥播种机,作业前根据土壤养分化验结果建立起来的DGPS变量施肥处方图及友谊农场实际生产经验,采用AFS软件进行变量施肥播种决策,并将决策结果数据用于变量施肥播种作业,在同等成本条件下,比对照增产7.5%.  相似文献   
776.
蔡祖聪  黄新琦  赵军 《土壤学报》2023,60(5):1213-1220
植物-土壤反馈效应及农田生产特点决定了农田土壤生产力的不可持续性,因而必须采用适当的措施方可保持地力常新。施用化肥解决了农田土壤的养分贫化问题,极大地提高了作物产量,但激发了土传病原生物的活性,作物土传病频发成为制约集约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地上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紧密联系,植物提供的有机物质是连接二者的物质基础。单一作物种植的集约化农业提供给土壤微生物可利用的有机物质来源单一,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削弱对土传病原生物致病性的抑制作用。本文提出,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添加土壤有益微生物偏好利用的有机物质,激活土壤有益微生物,可能是维持集约化农业土壤生物健康,抑制作物土传病的有效途径。为此,有必要开展各种土壤微生物偏好利用的有机物质以及作物生长过程中如何施用有机物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77.
小流域土壤侵蚀及径流过程自动测量系统的实验应用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流域内降雨-径流-土壤侵蚀过程中不同时空点处流量、流速、泥沙含量的获取是土壤侵蚀机理研究中的难点,其实时、准确测量为侵蚀模拟-预报模型的建立与检验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该文针对这一问题,将量水堰及水位传感器、薄层水流流速测量系统、γ射线泥沙含量测量仪有机组合,构成流域土壤侵蚀过程测量系统。将该系统测量仪器布设于室内小流域模型各沟道出口及沟道内典型点处,在降雨强度25 mm/h,降雨历时5 min条件下,系统测量的流域出口处流量及泥沙含量变化值与采用手工采样方法测量结果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38,0.749,流速误差为8.7%,比较结果显示该系统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在此测量精度范围内,同时测得各沟道口流量及泥沙含量动态变化过程及沟道中典型点处流速。流域内径流过程及径流含沙量的动态测量结果表明将该系统应用到土壤侵蚀动态过程的研究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78.
人工模拟降雨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先进的闭环自动控制理论和技术研制了一种人工模拟降雨自动控制设备,以降雨过程的最终实际降雨参数控制和驱动降雨过程的各个降雨部件,克服了从水池到喷头之间诸多环节对降雨的随机影响。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该设备的主要性能指标优于国内外其他人工模拟降雨系统,是进行土壤侵蚀科学研究的重要实验设备。  相似文献   
779.
基于离散元的双轴旋耕机功耗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双轴旋耕机结构参数复杂、功耗高,受耕作时节限制,难以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进行减阻降耗研究的问题。基于离散元法,构建双轴旋耕-秸秆-土壤耕作模型,研究了双轴配置参数对功耗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试验分析,建立了功耗的数学预测模型。模型优化的结果表明,当前后刀轴回转半径均为195mm,后轴相对于前轴垂直距离为99.8mm,前后轴回转圆水平距离为100.6mm,获得的功耗最小为9.018kW。为了验证功耗模型的准确性,在固定工作参数下,进行了原尺度整机仿真试验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真实原尺度旋耕机的田间试验功耗与整机仿真值误差均值为9.5%,范围为5.8%~13.4%,结合响应面分析说明功耗数学预测模型较为准确,表明旋耕机刀组在缩放过程中误差变化较小,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双轴配置参数对双轴旋耕机在稻茬田地作业功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0.
石羊河流域景观类型与影响因子的空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Landsat/TM为数据源,在ArcGIS支持下解译出研究区各景观类型,采用主成分变换法(PCA)和回归分析方法,结合景观类型图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参考相关地理基础图件,对石羊河流域海拔和植被覆盖进行分级分类。在此基础上运用叠置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植被覆盖下景观类型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了各景观类型与海拔和植被覆盖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利用向非均匀化方向发展,区域内各景观类型间的比例差异在进一步增加。研究区各景观类型大体依海拔呈垂直性分布,各自然要素组成垂直分异性特征亦较为明显。低海拔地区,景观类型分布较为单一,且与海拔和NDVI关系密切,相关性较高。高海拔地区各景观交错分布,界线不一,且分布呈现不均衡特征,且与海拔、NDVI的分布关系复杂,拟合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