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调查问卷、实地调研和组织调研的方式,对甘肃省特色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农户信息需求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详细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甘肃省特色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2.
针对禾豆间作密植机理研究薄弱问题,以大麦间作豌豆为研究对象,设施氮[不施氮:0 mg(N)·kg?1(土);施氮:100 mg(N)·kg?1(土)]、隔根(不隔根、隔根)和密度[低密度:15株(大麦)·盆?1;高密度:25株(大麦)·盆?1]3个参试因子,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施氮和根系分隔对密植间作群体氮素竞争互补关系和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禾豆间作密植和氮素高效利用提供调控依据。结果表明:1)施氮、根间互作和增加大麦密度均可提高大麦||豌豆间作群体的吸氮量,其中施氮较不施氮处理提高33.8%,不隔根处理较隔根处理提高81.1%,高密度较低密度处理提高4.2%;根间互作在低氮条件下对间作吸氮量的贡献相对较高,不施氮和施氮条件下,根间互作提高间作吸氮量的比例分别为92.4%和11.0%;根间互作条件下增大大麦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间作群体吸氮量。2)大麦为氮素竞争优势种,密植使大麦氮素竞争比率显著提高,施氮能弱化大麦氮素竞争比率,抽穗期大麦相对于豌豆的氮素竞争优势达到最大值。3)根间互作使大麦、豌豆籽粒氮含量在施氮条件下分别提高126.7%、26.9%,不施氮时分别提高188.5%、46.5%,且施氮水平和根间作用方式对间作籽粒氮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4)高密度大麦和根间互作可显著提高间作群体的氮肥利用率,根间互作条件下增加大麦密度使间作群体氮肥利用率提高59.8%;大麦相对于豌豆的氮素竞争比率与间作群体氮肥利用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施氮、根间作用与大麦密度对大麦||豌豆间作氮素利用呈显著的交互作用,适宜的施氮量和充分的根间作用是支撑间作密植、优化种间对氮素的竞争关系,最终提高群体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3.
本文对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合本次研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建议看法,希望对农业科技信息共享中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54.
2020年和2021年,江苏省河蟹养殖出现一种情况,即同一池塘、同批苗种,250克/只以上雄蟹、200克/只以上雌蟹在9月和10月发病、死亡较严重,而小规格河蟹发病死亡个体很少.90%发病河蟹鳃部出现病变,呈烂鳃、黑鳃症状,发病河蟹中20%个体存在肝胰腺病变.由于"黑鳃"是此病的重大特征,故本团队简称此病为河蟹"黑鳃病...  相似文献   
55.
为确定越冬期内江苏多地异育银鲫 (Carassiusauratus gibelio)暴发性死亡的原因,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比较了健康样品和患病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的差异,分析了异育银鲫病害暴发过程中的细菌类型及特性。结果表明:在属水平上,患病样品中黄杆菌属丰度最高。在种水平上,患病样品中嗜冷黄杆菌 (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的丰度显著增加,分别达到63.01%和61.31%,显著高于健康组的1.55%(P < 0.05)。根据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结果,从患病样品体表的病灶处分离出优势病原菌NJ01,通过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16S rDNA 序列比对确定 NJ01 菌株为嗜冷黄杆菌。人工感染NJ01菌株14d后,1.7×106~1.7×107 CFU/mL两组的死亡率达到100%,感染症状和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病鱼的肌细胞坏死,间质中充满了淋巴细胞;肝脏中细胞溶解坏死,细胞核消融;在脾脏中发现脾细胞散在坏死,伴随着充血的症状;肾小管上皮脱落,肾间质存在大量淋巴细胞。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表明,NJ01菌株对头孢西叮、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和克拉霉素等敏感。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嗜冷黄杆菌在异育银鲫中的致病性,这将为大宗淡水鱼“越冬综合征”的药物防治及其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6.
2015年7月江苏省兴化及周边盐城地区河蟹养殖大范围爆发河蟹肝胰腺坏死病,经调查研究确认为微孢子虫感染。采用PCR的方法对江苏省河蟹主要养殖区养殖塘口进行抽样调查,对所采集的河蟹标本进行微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抽样的八个河蟹主要养殖区,均有微孢子虫感染情况,其中以兴化和盐城的河蟹微孢子虫感染情况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57.
为了探明中国大鲵出血症发病原因,本试验采集发病中国大鲵样本,运用16S rDNA序列分析结合细菌生化鉴定,对致病菌进行初步鉴定,利用Illumia测序方法,对致病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基因功能进行注释和预测。结果显示:该病发病原因为细菌感染,致病菌为摩氏摩根菌,对卡那霉素最敏感;该病原菌的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其基因组长度为3.82 Mb,平均G+C含量为51.05%,含有3 732个基因,平均基因长度为895 kb;含有82个tRNA,总长度为6 439 bp,占基因总长度的0.16%,含有22个rRNA,总长度为31 986 bp,占基因总长度的0.83%;共计3 664个蛋白基因获得NR功能注释,并且注释得到1 780条GO功能条目和2 328条KEGG通路条目。本试验结果为中国大鲵出血症的防控和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8.
为了探究噻虫嗪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影响,开展噻虫嗪对克氏原螯虾的急性毒性试验和14 d的慢性暴露试验,对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进行病理损伤和生化酶活分析。结果显示,噻虫嗪对克氏原螯虾的24、48、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611,3.014和2.100 mg/L;噻虫嗪对克氏原螯虾的安全浓度(SC)为0.21 mg/L;通过14 d的噻虫嗪暴露试验,当暴露在52.5μg/L(1/4 LC50)和105.0μg/L(1/2 LC50)时,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都发生管腔扩大、上皮空泡化的损伤,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和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浓度显著上升,表明肝脏中有大量活性氧(ROS),肝胰腺发生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