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24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63篇
  25篇
综合类   255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108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81.
探讨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对肥胖小鼠脂肪沉积的影响.用高脂日粮饲喂小鼠建立肥胖模型,然后分别用低剂量[50 mg/(kg·d)]、中剂量[100 mg/(kg·d)]和高剂量[200mg/(kg·d)]的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灌胃处理15 d,记录体质量变化,检测血清中TG、T-CHO、LDL-C和HDL-C浓度,检测葡萄糖耐受性和胰岛素耐受性,同时利用Real-ime PCR分析PPARy、C/EBPα、HSL和FAS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可降低肥胖小鼠体质量,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各处理组血清中总T-CHO、TG和LDL-C浓度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降低,而HDL-C浓度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升高.同时,各处理组注射葡萄糖有改善肥胖小鼠高血糖的趋势.注射胰岛素后,原花青素可改善肥胖小鼠对胰岛素的抵抗状况.各处理组附睾脂肪组织中C/EBPa、FAS和PPARyγ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对照组,而HSL mRNA表达水平则呈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升高.由此可知,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可抑制肥胖小鼠脂肪沉积,降低血脂,同时通过影响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葡萄糖、胰岛素耐受性共同调节小鼠脂肪代谢.  相似文献   
82.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条件下日粮中添加酶解青蒿(EA)对肉鸡主要消化器官质量、养分表观利用率及小肠黏膜中二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21日龄健康雄性爱拔益加肉鸡144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对照组(CON组),热应激组(HS组)饲喂基础日粮;酶解青蒿组(HS-EA组)饲喂添加1 000 mg·kg~(-1)EA的基础日粮。CON组肉鸡饲养于22℃环境中,HS和HS-EA组肉鸡饲养在34℃环境中8 h(09:00—17:00),22℃环境中16 h(17:00—09:00)。试验期21 d。[结果]与CON组相比,热应激导致肉鸡饲料中粗脂肪(EE)、粗蛋白(CP)和有机物(OM)的养分表观利用率显著降低(P0.05),空肠和回肠中麦芽糖酶、蔗糖酶及回肠中乳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HS组相比,日粮中添加1 000 mg·kg~(-1)EA显著提高了肉鸡对饲料中EE、CP和OM的表观利用率(P0.05),提高了空肠、回肠中麦芽糖酶和蔗糖酶及回肠中乳糖酶活性(P0.05)。[结论]日粮中添加1 000 mg·kg~(-1)EA可缓解热应激对肉鸡饲料养分表观利用率和肠黏膜中二糖酶活性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3.
【目的】评价蔬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明确药剂对不同发育阶段菌核病菌的毒力效应以及氟吡菌酰胺防治蔬菜菌核病的作用方式和田间应用效果,以指导氟吡菌酰胺的科学使用。【方法】从山东省昌乐、寿光、青州、临朐和泰安等地的蔬菜产区采集173株来自黄瓜、番茄、茄子、西葫芦、芸豆、辣椒等6种作物上的田间菌核病发病组织,室内分离纯化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测定氟吡菌酰胺对病菌菌核产量、菌核形态和菌核菌丝型萌发的影响;采用离体茄子叶片接种试验确定氟吡菌酰胺防治菌核病的作用方式;最后通过两年田间药效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实际应用效果。【结果】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且对来自不同作物的173株菌核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差异不大,分布在0.02-0.30 μg·mL-1,表明这些菌株可被用来分析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水平。EC50频率分布图呈单峰偏正态曲线分布,变异系数较小,表明该地区的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均表现敏感。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核产量、菌核形态以及菌核菌丝型萌发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在氟吡菌酰胺1.6 μg·mL-1处理浓度下,该药剂对3株来自不同作物的菌核病菌表现出相同的抑制趋势,其菌核的数量和干重均明显降低,形态明显变小,表明该药剂能够有效地减少菌核病菌的初侵染源数量,并降低其侵染活性;而经过连续3 d的观察,5 μg·mL-1氟吡菌酰胺对3株病菌的菌核菌丝型萌发的抑制率均在95%以上,表明该药剂有能力抑制菌核病菌的这一侵染方式,从而保护作物茎基部免受菌丝侵染。离体叶片接种防治试验表明,氟吡菌酰胺具有保护作用与治疗作用,40 μg·mL-1的保护效果为100.00%,治疗效果为88.81%,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和菌核净的防治效果,但该药剂对菌核病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治疗作用,表明该药剂在田间使用时应在病害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从而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2016和2017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中,氟吡菌酰胺200 g a.i./hm2处理对茄子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30%和87.60%,显著高于氟吡菌酰胺其他施用剂量以及对照药剂菌核净600 g a.i./hm2、多菌灵1 150 g a.i./hm2的防治效果。【结论】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及萌发均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且在田间能够有效地控制菌核病发生,因此该药剂是防治菌核病的高效药剂,可作为现有防治药剂的补充。  相似文献   
84.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单纯施用氮磷肥和施用石膏为对照,施入不同数量的硫磺,通过对土壤pH和有效性微量元素的影响评价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用2 000 kg/hm2石膏和S1(施硫1 000 g/hm2)、S2(施硫2 000 kg/hm2)、S3(施硫3 000 kg/hm2)3个水平硫磺处理,都有降低pH值的作用;其中,施硫1 000 kg/hm2(S1)处理效果最好。氮磷肥配合施用硫磺和石膏,对4种微量元素铜、锌、铁、锰有效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除个别处理对有效铁和有效锌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外,其它处理的影响都不是太明显。因此,单纯施用化肥、化肥配合硫磺施用以及化肥配合石膏施用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起到改良碱土、降低土壤pH的作用。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秦川牛生长激素基因第2外显子的多态性,及其与部分体尺性状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502头2周岁左右秦川牛为研究对象,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生长激素基因上存在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分析其与秦川牛体尺性状的关联性。【结果】在GH基因第5外显子中发现了2处SNPs,分别为错义突变和同义突变。位点1经AluⅠ酶切后产生AA、AB和BB 3种基因型,A、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25 7和0.174 3;卡方检测显示,该位点在所检测秦川牛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y不平衡状态;关联分析表明,该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在体高、胸围、体斜长和尻长上差异显著。位点2经AflⅡ酶切后产生CC和CD 2种基因型,C和D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902 4和0.097 6;卡方检测显示,该位点在所检测秦川牛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y不平衡状态;关联分析表明,该位点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在腰角宽、坐骨端宽和尻长上差异显著。第5外显子2个位点合并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双杂合基因型个体各体尺性状均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并且多标记位点的组合效应高于单标记位点。【结论】组合ABCD各体尺性状数值均高于AB和CD基因型,组合ABCD可能是影响牛体尺性状的最佳基因型组合。  相似文献   
86.
盐度渐变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度是影响贝类生长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将虾夷扇贝在盐度40,35和30的条件下培养7 d后,进行盐度渐变处理,分别由40降至35、35降至30、30降至25、30升至35,检测虾夷扇贝在不同处理时间的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 谷胱甘肽(GSH)活力。结果显示各处理组中4项免疫酶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盐度渐变后LZM活力相对对照组(0 h)呈现显著下降后逐渐上升最终趋于平缓且高于对照;SOD活力短期内下降显著,而后逐渐趋于对照水平;CAT活力先下降后恢复再下降,最终趋于对照水平;GSH活力短期内稳定后逐渐升高后恢复至对照水平。上述结果表明,盐度渐变对虾夷扇贝LZM、SOD、CAT及GSH等四项免疫指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7.
猪IGF2 Intron3 G3072A突变及其在背最长肌中差异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错配PCR-RFLP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基因(IGF2)内含子3的G3072A位点变异对长×大杂交猪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的影响,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该变异对出生后的长×大杂交后代猪背最长肌中IGF2mRNA表达发育性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IGF2内含子3的G3072A位点变异(G→A)对猪背膘厚和活体瘦肉率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表现为遗传父本A等位基因的个体能够增加活体瘦肉率和减少背膘厚;在长×大杂交后代的背最长肌中,IGF2mRNA的表达量在遗传父本A等位基因的个体中显著高于遗传父本G等位基因的个体,在42和180日龄时达显著水平(P<0.05),而在70、90和120日龄时达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88.
诱导源及其诱导剂量对黄粉虫幼虫血淋巴抗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紫外线、超声波、菌液饲喂、菌液注射等方法对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进行抗菌肽的诱导,每种诱导方法分别采用不同诱导剂量,以确定最佳的诱导方法和最适的诱导剂量。结果表明:不同诱导方法的黄粉虫幼虫血淋巴抑菌活性大小为菌液注射紫外线菌液饲喂超声波。菌液注射法适宜的注射剂量为104cfu/头,诱导后培养48 h抑菌效果最好。采用琼脂糖孔穴扩散法进行测定,其对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等6种动物病原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猪致病性大肠杆菌和猪链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89.
高温胁迫对岷江百合幼苗耐热指数和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岷江百合幼苗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反应,以离体扩繁的岷江百合幼苗为研究材料,对其进行了不同高温(37℃/30℃、42℃/37℃)和不同时间(0、4、8、16、32、48 h)处理,研究了高温胁迫对其耐热指数和有关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植株的耐热指数不断下降,叶绿素含量减少,丙二醛(MDA)含量增加;42℃胁迫32 h后,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均达到最大值,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66倍、1.77倍和9.78倍.但胁迫48 h后,指标显著下降,这说明,42℃间断胁迫48 h对植株产生了不可逆的的热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90.
为了明确性腺性状和分子标记之间的关系,在海胆选育工作中提高性腺性状,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海胆各生长性状及性腺颜色进行相关分析。选用28个虾夷马粪海胆多态性微卫星分子标记对虾夷马粪海胆自交F1代家系群体的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80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857 1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0.827 0个; 观测杂合度平均值0.515 0,期望杂合度平均值为0.530 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02 6,卡方检验显示其中有9个位点发生了偏离(P<0.01)。采用一般线性模型(GLM)进行连锁显著性检验,发现与壳高、体重和体积显著相关(P<0.05)的微卫星标记各1个,分别为TS131、TS38和TS105;与海胆颜色L*值(暗-亮)显著和极显著相关的微卫星标记分别为4个 (TS38、TS85、TS105、TS108)和1个(TS41);与海胆颜色a*值(绿-红)显著和极显著相关的微卫星标记各1个(TS101 TS41);与海胆颜色b*值(蓝-黄)显著相关的微卫星标记3个(TS41、TS114和TS128);与海胆口器重显著和极显著相关的微卫星标记各1个(TS114和TS46)。该研究结果可以为虾夷马粪海胆的相关性状进一步QTL定位提供参考数据,并为虾夷马粪海胆的养殖和选育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