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53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11.
冰糖橙优良芽变的A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AFLP技术,筛选了40对引物,其中EcoR I AGC M seI CGA,EcoR I AGC M seI CAC,EcoR I AGG M seI CAC,EcoR I AGG M seI CCA,EcoR I ACG M seI CAC,EcoR I ACG M seI CCA等共12对引物经PCR扩增,效果理想,共扩增出4 227条带,带型清晰、丰富、可靠性强。在EcoR1-ACG M seI-CAC这对引物下,果实性状优良的单株变异与普通对照(即普通冰糖橙)有明显的带型差异,多态性比例达10.2%。应用AFLP技术进行柑橘芽变的分析和鉴定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2.
邓秀新 《园艺学报》2022,(10):2063-2074
过去的60年,中国柑橘遗传改良与品种选育研究取得长足进展。据统计,在中国重庆、武汉等地建立的柑橘种质资源迁地保存圃、愈伤组织库分别保存了1 700多份芸香科材料和100多个柑橘品种的胚性愈伤组织。经调查,发掘到道县野橘、莽山野柑、红河大翼橙等多个野生种及迷你野生柑橘——单胚山金柑;发掘的‘资阳香橙’已作为砧木应用于产业。累计选育柑橘新品种122个,包含121个接穗品种和1个砧木品种,涉及宽皮橘、橙、柚等主要柑橘类型。上述接穗品种88.5%来自芽变和实生选种,余下的11.5%来自人工创制的变异,包括杂交、诱变和细胞融合等途径产生的变异;改良的性状主要是无籽、熟期和色泽等。在育种技术方面,组学技术全面应用于柑橘遗传改良,完成了甜橙等柑橘主要类型的基因组测序,发掘到柑橘重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基因,如控制多胚的基因CitRWP等;建立起柑橘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技术体系,为柑橘基因组设计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3.
‘桂金柑2号’是由‘阳朔金柑’实生系选育出的晚熟金柑新品种。果实椭圆形,橙红色,光滑,油胞平生,果顶圆钝;单果质量24.31~34.05 g,果实横径33.80~37.11 mm,果实纵径39.30~43.58 mm,果形指数1.11~1.20,可食率97.81%~99.04%,每100 m L果汁中含:维生素C 31.97~54.39 mg,枸橼酸0.23~0.49 g,全糖12.77~15.19 g,可溶性固形物15.2%~19.9%。种子数2.1~5.5粒,多胚,子叶淡绿色;风味浓郁,有微淡刺鼻味,果实汁多、较化渣,品质优。果实生育期180~195 d,在桂林阳朔12月中下旬至翌年1月中旬成熟。适合广西省桂林、柳州等地以及生态条件相似地区栽培,定植后第3年开花结果,丰产性好。  相似文献   
114.
苹果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潘增光  邓秀新 《园艺学报》2000,27(2):95-101
以悬浮培养细胞及叶片作为分离原生质体的起始材料 ,对影响苹果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优化的原生质体培养基为 :改良MT 维生素C 5mg/L BA0 .5~ 1mg/L 2 ,4 D 0 .2mg/L 蔗糖 0 .6 5mol/L 谷氨酰胺 50 0mg/L CH 10 0mg/L ME50 0mg/L ;以葡萄糖代替蔗糖作渗透压调节物质效果好 ,且在培养过程中不需降压 ;适宜的低密度培养 (0 .5× 10 5/mL)可减少褐变。悬浮系原生质体培养 5~ 6d出现第 1次细胞分裂 ,15~ 2 0d形成多细胞团 ,4 0~ 50d形成肉眼可见的小愈伤组织。经培养诱导出不定芽 ,并进一步诱导生根长成完整植株。获得了平邑甜茶、M2 6 、嘎啦 3种基因型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15.
柑桔胞质杂种及其胞质遗传重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文武  邓秀新 《园艺学报》2000,27(Z1):487-491
综述并讨论了柑桔等植物胞质杂种产生的方式、对称融合产生胞质杂种的普遍性和可能机理,以及柑桔细胞对称融合产生二倍体叶肉亲本型胞质杂种的影响因子、柑桔胞质杂种胞质基因组的遗传重组,提出了柑桔胞质杂种的意义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6.
通过PEG(聚乙二醇)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进行了伏令夏橙(CitrussinensisOsb.cv.‘valencia’)+枳橙(PoncirustrifoliataRaf.×C.sinensisOsb.)的体细胞杂交,培养获得了50株再生植株.经细胞学检查和同工酶分析鉴定,确认有6株为伏令夏橙和枳橙的体细胞杂种,它们均为四倍体(2n=4x=36),具有双亲综合的GOT和SKDH同工酶带型.融合后原生质体经3种培养方式比较结果表明,以LMT(低熔点琼脂糖)软包埋培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7.
张印  万勇  张婷  叶俊丽  邓秀新 《园艺学报》2020,47(10):1982-1990
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CD)可催化类胡萝卜素在特定位点氧化裂解生成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其活性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物体内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组成变化。为了探讨柑橘中CCD1蛋白对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从红肉脐橙(Citrus sinensis L. Osbeck)果实中克隆了CCD1 基因,将其特异片段通过重组反应连接到pHGRV 载体中,构建CCD1 的RNA 干扰载体pHGRV-CCD1。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其转入‘国庆1 号’蜜柑、‘伏令夏橙’和‘马叙’葡萄柚愈伤组织中,经PCR 鉴定分别获得6、4、4 个转基因干扰系。3 种柑橘材料转基因干扰系中CCD1 基因的表达水平均较野生型显著下调,其中‘马叙’葡萄柚转基因干扰系Rm2 的表达水平仅为野生型的8.4%,干扰效果最佳。CCD1 转基因干扰系愈伤组织外观多数呈现与野生型对照相近的色泽,仅Rm2 系可见较为明显的颜色变化;综合分析3种柑橘材料转基因前后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发现CCD1 基因抑制表达后,紫黄质、9–顺式–紫黄质的含量均较野生型显著增加,表明其可能是CCD1 在柑橘愈伤组织体内优先选择的裂解底物。  相似文献   
118.
以福建无核酸橙资源‘抛橘’为研究对象,运用 cpSSR(叶绿体 SSR)标记鉴定其母系亲本,nSSR(核 SSR)标记鉴定其父系亲本,并构建 UPGMA 聚类树。7 对 cpSSR 引物扩增出 22 个条带,平均每个位点 3.14 个条带,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 Shannon 信息指数(I)分别为 0.47 和 0.81。13 对nSSR 引物扩增出 65 个条带,平均每个位点 5 个条带,He 和 I 分别为 0.66 和 1.27。根据 UPGMA 聚类分析结果推测‘抛橘’是以柚类(Citrus maxima)× 酸橙类(Citrus aurantium)杂交而来,并与代代酸橙有密切联系。以甜橙为参考基因组对‘抛橘’进行基因组重测序的分析结果显示:‘抛橘’与酸橙的基因组序列相似度在 85%以上,进一步证明‘抛橘’可能是酸橙的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9.
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柑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柑橘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硬件平台、全产业链基础理论创新与技术研发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有力支撑了我国柑橘产业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笔者全面梳理了我国柑橘科学研究发展历程及取得的主要成绩,总结了近10年我国柑橘在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栽培模式创新与品质提升、病虫害防控、采后技术与加工、省力化机械研发与应用、产业经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0.
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柑桔茎尖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60,自引:7,他引:60  
王子成  邓秀新 《园艺学报》2001,28(4):301-306
 采用玻璃化法对柑桔茎尖的离体超低温保存进行了研究。约10 mm 长的柑桔茎尖于含5 %二甲基亚砜(DMSO) 的培养基上预培养3 d , 切取2~2. 5 mm 长的茎尖, 室温下60 %玻璃化溶液2 (PVS2) 装载20~30 min , 然后用PVS2 于0 ℃处理50~60 min , 换入新鲜的PVS2 , 迅速投入液氮中, 24 h 后在40 ℃水浴中迅速化冻, 再用1. 2 mol/L 蔗糖培养基洗涤2次, 接种于含BA 1. 0 mg/L 的MT培养基上, 26 ℃暗培养1 周后转于正常光下培养。枳壳茎尖超低温保存后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 法检测, 成活率为100 % , 培养再生率达到90 % ,再生后的苗能正常生根, 与对照没有形态上的变异, 移栽可成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