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66篇
植物保护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苎麻疫霉生长速率菌落形态同宗配合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测定了引起中国棉花疫病病菌──苎麻疫霉(同宗配合种)菌株ECSZI-8的生长速率、菌落形态、同宗配合等生物学性状在游动孢子和卵孢子后代的遗传。结果表明上述性状在无性和有性后代均可稳定地遗传,认为苎麻疫霉ECSZI-8菌株控制上述生物学性状的遗传因子是纯合的。  相似文献   
212.
本文报道了对江苏、江西苎麻疫病菌的鉴定结果及苎麻疫病的简便诊断方法。上述地区苎麻上分离的37个疫霉菌株被鉴定为3个种: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恶疫霉(P.cactorum)和Phytophora SP.(种名待定)。苎麻疫霉是江苏苎麻疫病的主要病原菌,恶疫霉是江西宜春地区苎麻疫霉的主要病原菌,Phytophthora SP.是首次在南京苎麻上分离的异宗配合疫霉种。通过保湿和组织透明镜检病组织表面及内部的孢子囊和卵孢子可以快速确诊苎麻疫病。  相似文献   
213.
 由Phomopsis longicolla(或Diaporthe longicolla)等拟茎点霉(间座壳)属真菌引起的拟茎点茎枯病是我国黄淮海等地大豆生产中的一种重要茎部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为构建一种大豆对拟茎点茎枯病的室内抗性鉴定技术体系,用于抗病资源的快速筛选,本研究比较了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切茎接种法、黄化苗接种法、种子接种法和菌丝块贴茎法等5种接种方法,发现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具有操作简单、试验周期短、易于判定结果、结果稳定性好的优点。选取5个具有毒力强弱和地域代表性的P. longicolla菌株为鉴别菌株系,建立了抗性结果评价标准,形成了抗性鉴定技术体系。对2020年从黄淮海等地收集的62份大豆主栽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发现对强毒力菌株DT3-3-1和弱毒力菌株ZZ1-1高抗的品种分别占31%和68%,有13个品种同时高抗5个菌株(占21%),表明我国大豆主栽品种中存在对拟茎点茎枯病的抗性种质资源。本研究为挖掘大豆对拟茎点茎枯病的抗性资源提供了新的候选方法。  相似文献   
214.
稻瘟病菌营养体亲和配对筛选及其亲和能力遗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白米玫瑰红培养基上对江苏省的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Hebert) Barr.不同小种间营养体亲和菌株配对组合进行了筛选。当不同小种的菌株对峙接种,在21±1℃、黑暗中培养18 d后,部分配对组合的菌落交界处出现一条肉眼明显可见的菌丝融合带,且具有稳定的重复性。出现菌丝融合带的配对菌株在玻璃纸上对峙微培养2~3 d后,镜检观察到菌丝融合现象普遍存在;未出现明显菌丝融合带的菌株组合经对峙微培养,菌丝融合现象未见或较少。从ZA49、ZG1、ZF1和ZD1 4个小种的12个菌株中筛选出3对营养体亲和性强的小种间菌株配对组合。以所选菌株为亲本建立单分生孢子无性系,测定营养体亲和能力在单孢后代的遗传。结果是,营养体亲和能力在单孢后代遗传不稳定,与另一亲本的单孢株配对产生融合带的百分率为53%~74%之间。进一步研究发现,来自同一个分生孢子不同细胞的单芽管株与配对菌株的营养体亲和能力相同;亲和能力在单芽管株的单孢株后代继续发生分离。  相似文献   
215.
摘 要:相较于中东地区,贵阳市大气环境较为清洁,且O3的变化有待开展深入研究。笔者通过对贵阳市环境保护局设置在市内和郊区的10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国控点近5年(2013年1月—2017年12月)的O3逐小时浓度资料及气象、地理资料分析了贵阳市O3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典型气象因素对O3浓度变化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贵阳市大气污染物O3相对于其他污染物偏高,以及郊区比市区夜间的O3浓度明显偏高现象,主要从盆地特殊地形及风的作用对O3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贵阳市年平均O3浓度变化为逐年增加趋势,与排放源增加有关。O3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天气气候条件影响,O3日变化与太阳辐射、气温等气象因子显著相关。(2)郊区O3浓度明显高于城区,且出现的时段多在夜间。这一现象与城区与郊区的排放源差异、下垫面性质和地形小气候特征有关。(3)在排放源一定的条件下,影响贵阳市城区和郊区O3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特殊的盆地地形构造和风速风向。冬半年和夏半年城区的O3小时浓度变化与风速显著正相关。冬半年郊区O3小时浓度变化与风速也呈正相关,但是在夏半年,郊区的O3小时浓度与风速呈显著性正相关,这是由郊区的谷地地形构造和风向造成。  相似文献   
216.
基于GIS在贵州果树气候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果树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归纳总结出贵州果树种植的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利用贵州83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气候资料,建立气候因子与地理因子的关系模型,用GIS软件进行区划因子的地理小网格点推算,对贵州果树进行种植气候适宜区的划分。  相似文献   
217.
GIS技术在划分巴西陆稻"IAPAR9"适宜种植区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用贵州多年引种巴西陆稻 (IAPAR9)的试验资料与当地的气候资源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影响生育的关键气象因子和指标 ,并采用GIS技术推算出贵州不同地理背景下 1km× 1km网格点上的有关气候要素值 ,对巴西陆稻的适宜种植区域进行划分  相似文献   
218.
大豆疫霉在江苏省适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苗期大豆下胚轴创伤接种,测定了大豆疫霉菌株S317(分离自中国东北)和Pmg-1,Pmg-2,Pmg-3(分离自进口美国2号大豆携带的土壤)对江苏省30个大豆品种的致病性。结果显示:30个大豆品种对菌株S317高度感病;27个大豆品种对菌株Pmg-1,Pmg-2,Pmg-3高度感病,另有3个品种表现为抗病。同时,测定了供试菌株的卵孢子在南京土壤中的存活能力。结果供试菌株的卵孢子在土壤中埋存9个月,仍有6.6%-13.3%具有萌发能力。上述结果表明,大豆疫霉在江苏省具有较强的适生性,一旦传入可能对江苏大豆生产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219.
苎麻疫霉对甲霜灵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苎麻疫霉对甲为抗性的特点和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苎麻疫霉易对甲霜灵产生抗性,抗性水平可达野生型亲本的1800倍以上,但抗性遗传不稳定;抗甲霜灵突变株EC-3-1的M性状在游动孢子后供中发生连续分离,其余突变株的M性状经一代单游动孢子分离后完全丧失;M单游动孢子株在不含甲霜灵的利马豆培养基平板上培养10-14d后对甲霜灵的抗性下降或丧失,其游动孢子后代中M个体比例相应关少;而在含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