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9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39篇
畜牧兽医   15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正一、口蹄疫(FMD)的特点第一,FMD的易感动物种类繁多。重要家畜如猪、牛、羊等都易感,其他如骆驼、鹿和野生动物(野猪、黄羊等)也可感染。近年来,常见由野生动物移动等因素造成的口蹄疫疫情,如欧洲国家保加利亚2010~2011年口蹄疫疫情,蒙古口蹄疫疫情等均与野生动物有关。第二,FMD病原变异性极强。FMDV有7个血清型,型间不能产生交叉免疫,等于面对7种不同的传染病。同型内不同病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抗原性也有不同,而新毒株又不断出现。每出现一个新毒株,疫情就出现一次新高潮。第三,FMD病毒的感染性和致病力特别强。例如,  相似文献   
102.
以原核表达的GST-BoPrP(23~242)融合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牦牛朊蛋白的特异性抗血清。经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ELISA鉴定,该抗血清可与牦牛重组成熟PrP(23~242)和牛脑组织提取物发生反应,蛋白酶K消化各抗原可消除免疫反应,但不与GST蛋白和E.coli BL21(DE3)的菌体蛋白发生反应,表明该抗血清为抗牦牛重组成熟PrP(23~242)的抗血清,其效价高达1∶12800,并能识别黄牛脑组织中的天然朊蛋白。原核表达的GST-BoPrP(23~242)融合蛋白能有效地刺激免疫动物产生PrP特异性抗体,所制备的抗血清可适用于天然朊蛋白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3.
2011年11月在德国西部城镇施马伦贝格检测出一种新型病毒,以其首次阳性病毒标本检出的地名命名为“施马伦贝格病毒”。该病毒能够感染牛、山羊、绵羊等家畜并引起发热、腹泻、乏力等症状,导致动物早产或难产。继德国之后,荷兰、比利时、法国、卢森堡、意大利、西班牙等欧盟8个国家的牛羊等家畜中证实出现疫情。由于现阶段缺乏有效疫苗,被感染牛、羊数量仍在继续上升,引起世界范围内对此病毒的关注,本文就施马伦贝格病毒的危害及在欧洲的传播情况作如下简述,以期为进出口检疫部门和动物引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 coronavirus, SADS-CoV)目前尚未有商品化诊断试剂盒,为填补行业空白,本研究制备了抗SADS-CoV核衣壳(N)蛋白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SADS-CoV N蛋白并进行纯化,纯化的N蛋白作为免疫源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筛选及亚克隆,获得5株能够稳定分泌抗SADS-CoV N蛋白的杂交瘤细胞株,将其命名为1C10、4B10、6G1、6F3和6E8;此外,利用套式PCR扩增技术获得了抗体可变区基因序列。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结果表明,5株单抗特异性识别Huh7细胞感染的SADS-CoV。ELISA结果表明,5株单抗与纯化的SADS-CoV N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性,但是,与SADS-CoV反应性分析发现,只有6E8的反应性较好,其余四株均不反应。Western blot结果表明,5株单抗均能特异性识别纯化的以及SADS-CoV感染表达的N蛋白。亚类分型鉴定结果表明,1C10、4B10、6G1和6F3重链为IgG1型,6E8为IgG2a型,它们...  相似文献   
105.
羊传染性脓疱(orf)是由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 virus,ORFV)感染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接触性人兽共患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IL-2)抑制因子(GIF)基因为ORFV编码中晚期病毒基因,它能够与GM-CSF、IL-2结合并且抑制二者的活性,从而抑制宿主抗病毒作用。为了比较疫苗毒株和流行毒株间GIF的差异,本试验扩增并测定了ORFV疫苗株和野毒株的GIF基因序列,比较分析了ORFV疫苗弱毒株和野毒株GIF基因的核酸水平和氨基酸水平的差异情况,以及二、三级蛋白结构。结果表明:本次测定的ORFV疫苗株与野毒GIF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4.3%,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2.5%,两者的蛋白三级结构预测上也有差异。本研究结果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前期研究结果表明,非洲猪瘟病毒(ASFV) MGF 360-9L能显著抑制宿主天然免疫应答,故通过比较、分析ASFV中MGF 360基因序列,进一步研究MGF 360-9L基因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该基因的一级结构并预测该基因的表达蛋白二、三级结构;根据GenBank公布的Georgia 2007/1(FR682468.1)序列,合成MGF 360-9L基因并构建其重组真核表达质粒,Western blot验证该基因表达后,将重组质粒转染至PK-15细胞,经染色后观察其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以Ⅱ型Georgia 2007/1基因组中MGF 360-9L基因为参照,其在Ⅱ型ASFV毒株中高度保守,在54株不同基因型毒株间的相似性与ASFV系统进化关系一致,保守序列为3'末端378 bp片段,高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核定位序列预测其定位于细胞核内;构建真核表达质粒,成功表达目的蛋白且定位于细胞核内。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MGF 360-9L基因抑制免疫应答和明确MGF 360基因家族在ASFV的致病机制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107.
前期研究数据表明组织蛋白酶S(cathepsin S,CTSS)在猪初乳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常乳,且CTSS有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猪源CTSS对O型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serotype O,FMDV-O)复制及对FMDV诱导的抗病毒细胞因子的影响。FMDV-O感染PK-15细胞,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探究FMDV-O感染对内源性CTSS表达的影响;使用CTSS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FMDV-O感染对CTSS酶活性的影响;根据GenBank公布的CTSS基因序列(XM_021089893.1)构建CTSS真核表达质粒,利用脂质体方法转染PK-15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TSS表达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过表达CTSS对FMDV-O复制及FMDV-O诱导的抗病毒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进一步针对CTSS设计合成3对特异性siRNA,利用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CTSS和FMDV-O的变化。结果表明,FMDV-O感染PK-15细胞能显著上调猪源CTSS表达并增强CTSS酶活性;过表达CTSS能抑制FMDV-O在PK-15细胞中复制,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FMDV-O诱导的抗病毒细胞因子产生而发挥功能的;干扰序列siRNA-2947下调内源性CTSS表达进而促进FMDV-O的复制。猪源CTSS促进宿主抗病毒细胞因子产生可能是抑制FMDV-O复制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为深入探究宿主CTSS在抗FMDV天然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8.
[目的]鉴定由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引发的猪疫病并进行病原特性分析。[方法]采集湖南湘潭(编号为HN/XT)发病猪的组织和脏器,进行DNA、RNA提取,然后进行PCR扩增、测序;同时采用细胞分离技术进行毒株的分离、鉴定。CSFV和PCV2的鉴定:间接免疫荧光法操作。PRRSV的鉴定:由于PRRSV可致Marc-145细胞发生病变,故可由细胞病变与否作出初步鉴定。[结果]测序分析结果表明,CSFV、PRRSV和PCV2与目前流行毒序列及GenBank下载序列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94%和96%左右,可见该次猪病疫情至少是由CSFV、PRRSV和PCV23种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结论]该研究可对当前危害养猪业混合感染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净化控制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109.
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宿主必须突破天然免疫应答,细胞天然免疫应答是宿主天然免疫应答最关键的组成部分。FMDV只有突破宿主细胞天然免疫才能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和传播,为达到这一目的要利用多种途径来抗衡甚至破坏宿主细胞天然免疫应答。然而FMDV突破宿主细胞天然免疫应答的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深入了解FMDV突破宿主细胞天然免疫应答机制,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知FMDV致病机理,开发新型疫苗和生物治疗药物以应对口蹄疫的暴发和流行。本文从FMDV感染后宿主细胞的转录和翻译系统,病毒抗原性多肽的递呈、天然免疫细胞功能损伤和免疫病理作用四个方面对FMDV突破宿主细胞天然免疫的机制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0.
利用原核表达的布鲁氏菌BP26蛋白作为标准抗原蛋白,建立布鲁氏菌病抗体检测方法。本试验从布鲁氏菌S2疫苗株通过PCR扩增获得BP26基因,构建融合表达质粒pET-28a-BP26后并转化BL21宿主菌,IPTG诱导表达,应用Western blot鉴定表达产物,并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布鲁氏菌病抗体ELISA检测方法。结果表明,通过反应条件优化确定抗原的适宜包被浓度为5μg/mL,血清适宜稀释度为1∶20,二抗的适宜工作浓度为1∶20 000;通过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当血清稀释至1∶1 280时,仍检测为阳性;通过批间、批内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10%,表明本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重复性。用该方法对100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并与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相符性验证,符合率为94%,为布鲁氏菌病临床血清抗体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