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5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16篇
综合类   2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采用种子萌发法,研究了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固定-半固定-流动沙丘3种类型下黄河分洪区土壤种子库的4月份(春季)、7月份(夏季)和10月份(秋季)动态变化,同时分析水淹区段、未淹区段以及对照区段地表植被与土壤种子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淹区段土壤种子库密度随月份逐渐降低,即4月份(201粒/m2)7月份(176粒/m2)10月份(170粒/m2);未淹区段土壤种子库密度4月份(1 063粒/m2)10月份(1 036粒/m2)7月份(733粒/m2),其各月均大于对照区段且月份变化规律相同。不同沙丘类型的土壤种子库密度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且月份变化明显,即4月份(1 002粒/m2) 10月份(903粒/m2)7月份(609粒/m2)。黄河分洪区土壤种子库物种共有23种,隶属于8科23属,藜科和禾本科为主,共占65%。从生活型来看,各月份均以一年生草本为主;从物种组成上来看,7月份土壤种子库物种数显著小于4月份和10月份。未淹区段由于干湿交替形成微环境,更有利于外来物种进入,土壤种子库物种更加丰富。消落带内土壤种子库物种数多于地表植物的物种数,但对照区段相对减小。水淹区段、未淹区段和对照区段土壤种子库和地表植被间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357、0.333和0.289,整体相似系数偏低。  相似文献   
72.
磴口县土地景观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磴口县1990年和2003年2期秋季相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采用遥感影像解译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办法,对磴口县13 a沙荒土地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的土地景观变化状况进行了监测。根据磴口县的土地沙漠化和土地覆盖的特点,采用遥感影像监督分类方法获得监测区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图,通过野外考察和抽样调查,对分类结果进行了验证。监测结果显示,13 a中,由于开荒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磴口县的沙漠化仍在发展之中。结合同期的气象和统计资料,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3.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起沙风风况及输沙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输沙势(DP)是衡量区域风沙活动强度的重要指标,为探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风沙活动强度特征,评估区域风能状况,该论文基于"内蒙古磴口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3-2017年监测的风速、风向及输沙量数据,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的起沙风风况、输沙势及输沙率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年均起沙风风速为6.77 m/s,年均起沙风频率为19.74%,最大风速为20.76 m/s,三者均以春季最高,是主要的风沙活动期,秋季次之,夏季与秋季较为接近,冬季最小;2)研究区四季起沙风风向与全年起沙风风向一致,均以偏东风(NNE,NE,ENE,E)和偏西风(SW,WSW,W,WNW)为主;3)研究区年输沙势(DP)和年合成输沙势(RDP)分别为183.38和73.41 VU,属于低风能环境,年方向变率指数(RDP/DP)为0.40,属于中比率,年合成输沙势方向(RDD)111.15°,为ESE方向,表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沙物质主要朝东南偏东方向输移;年输沙势和年合成输沙势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月变化特征均为春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4)16方位实测输沙率为35.11 kg/m·d,WNW方向的输沙率最大,春季输沙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  相似文献   
74.
[目的]内蒙古西鄂尔多斯荒漠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变化较敏感,探究该地区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其水汽来源,对揭示我国西鄂尔多斯荒漠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减缓或防止土地沙漠化和制定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策略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本研究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西鄂尔多斯荒漠夏季大气降水的δD和δ18O组成、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同时,运用HYSPLIT气团轨迹模型判定了该地区夏季大气降水的水汽来源。[结果]西鄂尔多斯夏季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关系为δD=7.287δ18O+1.170;大气降水δD(δ18O)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温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大气降水过量氘(d-excess)均为正值且小于全球平均d值(10‰),表明该地区受到了海洋季风作用的影响;HYSPLIT气团轨迹模型得出西鄂尔多斯荒漠在6月和8月的水汽来源于大量局地蒸发和西北方向的水汽,特大暴雨(30 mm)是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而7月的水汽来源于东南和西南方向海洋性水汽团。[结论]西鄂尔多斯荒漠大气降水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蒸发作用;西鄂尔多斯夏季降水量效应显著,温度效应不显著;夏季降水受到西北方向、东南和西南方向季风以及局地蒸发水汽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75.
沙生饲用灌木树种的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对5个沙生灌木对种的引种、生物量、抗旱笥、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作了测试和分析,并与乌兰布和沙漠传统饲用灌木、牧草、农副产品饲料进行了比较。表明;花棒、梭梭和乔木状沙的另枣不同产地间在高生长,地径生长两个性状上差异显著;乔要森太沙拐枣和杨柴的地上生物量低于多枝柽柳10.69%和 18.87%,花棒梭梭、毛条分别于对照16.98%和27.04%和2.64%。  相似文献   
76.
干旱胁迫对欧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干旱胁迫对欧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以欧李为试验材料,通过干旱胁迫处理,测定了其初始荧光Fo、可变荧光Fv、最大PSⅡ量子产率Fv/Fm、稳态下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等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欧李叶绿素荧光特性受到显著影响。随着水分含量的降低,欧李叶片的初始荧光Fo呈逐渐增加趋势,T1处理受到的影响最小。FvFv/Fm、qP均随水分的减少而降低(α=0.05),qN随水分的减少而升高(α=0.05),但是T1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水分供应在60%以上时不影响欧李叶片PSⅡ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进而不影响叶片捕获的光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在此过程中反应中心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77.
绿洲春季不同来源灌溉水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摸清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不同来源灌溉水土壤盐离子分布特征。【方法】对乌兰布和沙漠绿洲进行实地取样分析,研究不同来源灌溉水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特征。【结果】不同来源灌溉水均是阳离子主要以K+、Na+、Ca2+为主,阴离子主要以HCO-3、SO2-4、Cl-为主。不同来源灌溉水土壤全盐量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均是表层含量最高,存在表聚现象。不同的灌溉水pH值变化趋势一致,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pH值均值都是在8. 5以上。不同来源灌溉水各盐分离子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表层含量最高,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Ca2+、Mg2+、K++Na+、CO2-3、Cl-、SO2-4、全盐量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 01); pH值与CO2-3、Cl-、SO2-4、全盐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 01),与Mg2+呈显著正相关(P﹤0. 05); HCO-3与其它各离子、全盐量及p H值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CO2-3呈极显著负相关(P﹤0. 01),与SO2-4、全盐量呈显著负相关(P﹤0. 05)。【结论】不同来源灌溉水土壤全盐量、pH值及各盐分离子变化趋势一致,土壤盐分运移表现为盐分表聚特性。  相似文献   
78.
农田防护林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当防护林生长到成熟阶段对农田胁地影响逐渐加重,而林权又为集体所有,农民看不到直观的木材经济效益和间接的生态效益,此时胁地负效益表现得尤为突出。若将林权下放农民,虽有胁地负效益,可木材经济效益会弥补损失,增加农民收入,保证了防护林的生态经济效益。但何时采伐,如何确定采伐量,又存在很大的随机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我国现有林权的现状和对试验地胁地情况的调查,文章提出了在采伐指标国家控制下的集体林权下放给农民的管理对策及其优缺点。如此集体林权改革体现出谁栽植谁受益的人性化管理思想,达到了以农养林、以农促林的目的,解决了防护林生态、经济效益与胁地负效益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林业发展。  相似文献   
79.
乌兰布和沙区人工绿洲小气候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个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88~1999年12年间荒漠区(即未开发区)与绿洲区(开发区)的气象要素变化。指出人工绿洲对灾害性天气具有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2年的林网建设与荒漠旷野相比,平均多年降水量增加28.9mm;年大风日数、年干热风发生日数分别减少65.6%、69.4%;年平均气温、年蒸发量、年最大风速分别降低0.4℃,28.3%、6.2m/s;防风效能达到47%。  相似文献   
80.
以2009年9月乌兰布和沙区植物群落样方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其农牧交错带内不同生境的植被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干旱气候的共同背景下,由于受人工绿洲灌溉水分水平运动影响的强度不同,导致该生态交错带内山前洪积扇、人工绿洲周边、绿洲外围植被的组成及其群落多样性差异显著,水平空间尺度上群落变异性大,构成群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