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人工感染鸭病毒性肠炎急性病例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CH强毒株感染成年鸭复制鸭病毒性肠炎急性病例,分别于接种后不同时间,取心、肝、肾、脾、胸腺、十二指肠、法氏囊、脑和胰组织,制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病变最早发生于肝和肾,而鸭死亡后以免疫器官和消化器官损伤最严重;各种细胞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肿胀,染色质或浓缩、碎裂或溶解,线粒体溶解成空泡样结构,其他细胞器破坏;脾、胸腺、法氏囊以及小肠固有层中的淋巴细胞在感染24h后,在出现细胞坏死的同时还出现较为明显的细胞凋亡变化;而鸭死亡后淋巴细胞主要表现为黑洞核样变化,整个细胞凝聚深染,染色质固缩,细胞浆均质深染,细胞膜模糊或不完整。  相似文献   
42.
本研究以鸭瘟病毒感染鸭胚成纤维细胞为材料,围绕影响二维电泳因素进行全面探讨,以建立和优化鸭瘟病毒感染细胞蛋白质组二维电泳模型.结果表明,样品经过冷丙酮处理,水化液DTT浓度为30 mmol/L都有利于等电聚焦;采用PH5~8 IPG窄胶条和混合两性裁体电解质pH3~10/pH5~8为2/1比pH3~10 IPG宽胶条和单一两性载体电解质PH3~10分离蛋白时,各蛋白点间距较大,分辨率高,更有利于显示低丰度蛋白点;1.5 mg的蛋白上样量偏大,2~DE图像出现拖尾和水平条纹,部分相邻高丰度的蛋白重叠,且还掩盖了低丰度蛋白点.PDQuest7.40软件分析显示:17 cm PH5~8 IPG胶条电泳鸭瘟病毒感染细胞蛋白质组,银染可获得1 253个蛋白点,而考染却检测到388个蛋白点;重复试验仍获得清晰、稳定的2-DE图像,同一样本不同时期,考染可获得约348、331个蛋白点,蛋白点匹配率达88%,表明了鸭瘟病毒感染细胞蛋白质组二维电泳模型稳定、分辨率高、重复性好,为鸭瘟病毒蛋白组的进一步研究和新蛋白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3.
鸭疫里墨氏杆菌病及其在我国的流行动态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疾病简史和分布鸭疫里墨氏杆菌病(RiemerellaAnatipestifer,RA)最早由Riemer于1904年报道鹅群中发生此病。1932年,Hendrickson报道美国纽约长岛三个鸭场的北京鸭发生此病,当时在该地区称之为“新鸭病”。该病开始发生于7~10周龄鸭,后来逐渐演变为侵害2~7周龄幼鸭。1938年Gra  相似文献   
44.
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不同代次(原种、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的5~90日龄患有典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死鸭分离到l842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分布为l(638株)、2(367株)、3(102株)、4(146株)、5(89株)、6(49株)、7(87株)、8(68株)、10(43株)、ll(35株)、13(56株)、14(61株),另有101株不属于1~2l血清型,而分属于4个相同的抗原型,被命名为22(2l株)、23(18株)、24(34株)和25(28株)血清型。各血清型对雏鸭均具有较强致病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45.
为研究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EV)CH强毒株在感染鸭体内的分布和形态学发生规律,应用透射电镜和超薄切片技术对人工感染DEV的成年鸭各组织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感染后12h在脾脏和法氏囊首先观察到少量的DEV出现,24h后在脾、胸腺和法氏囊以及死亡鸭的肝、肠和胰中均观察到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粒子及其核衣壳形态的DEV。DEV病毒核衣壳有空心型、致密核心型、双环型和内壁附有颗粒型4种形态,存在胞核和胞浆两种装配方式。病毒成熟有两种方式:一为细胞核内核衣壳在核内获得皮层,通过核内膜获得囊膜成为成熟病毒;二为核内核衣壳通过内外核膜进入胞浆,核内和胞浆内的核衣壳在细胞浆中获得皮层,然后在各种质膜上获得囊膜,最后成熟病毒通过细胞破裂或其他方式释放到细胞外。伴随着病毒的复制、装配和成熟,细胞中出现多种核内和胞浆包涵体、核内致密颗粒、核内微管和中空短管、胞浆电子致密小体等结构。  相似文献   
46.
以血清 1、2、4、5型鸭疫里默氏菌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制备 4价铝胶佐剂和铝胶复合佐剂 2种灭活苗 ,经过无菌及安全检查合格后 ,对 3日龄樱桃谷鸭颈背部皮下注射 0 .5 m L/只。(1 )免疫后 1 0、1 3、1 6 d对同源 RA的攻击 ,铝胶佐剂苗表现出 5 %~ 2 0 %、75 %~ 90 %、1 0 0 %免疫保护 ,2 3~ 30 d免疫保护力开始下降 ;铝胶复合佐剂苗表现出1 0 %~ 35 %、80 %~ 1 0 0 %、1 0 0 %免疫保护 ,5 1~ 6 5 d免疫保护力开始下降。(2 ) 2种疫苗 1次免疫后 2 3d抗体水平均达高峰 ,至 93日龄时仍能检出抗体的存在 ,1 0日龄进行第 2次免疫后可产生更高的抗体水平 ,到 6 5 d时仍能保持较高抗体水平 ;其中 1 6~ 6 5 d进行 2次免疫的铝胶复合佐剂苗产生的抗体水平显著 (P<0 .0 5 )或极显著 (P<0 .0 1 )地高于铝胶佐剂苗。 (3) 2种疫苗免疫雏鸭后能够显著 (P<0 .0 5 )或极显著 (P<0 .0 1 )地增强 T细胞的免疫力 ,时间达 2周。对攻毒保护试验、抗体消长规律和细胞免疫测定结果综合分析表明 ,RA4价铝胶佐剂和铝胶复合佐剂 2种灭活苗免疫雏鸭后 ,免疫保护的形成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协同作用的结果。经实验室攻毒保护试验、EL ISA抗体消长规律测定、T细胞免疫水平测定和田间试验表明 ,研制的 2种疫苗均具有  相似文献   
47.
鸭病毒性肠炎病毒的提纯及其结构蛋白SDS-PAGE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EV)分离株SC-1经鸭胚成纤维细胞培养增殖后,采用差速离心结合蔗糖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提纯,获得多量、纯净的完整病毒粒子。病毒粒子主要位于40%~50%蔗糖层交界处,电镜下可观察到DEV具有典型的疱疹病毒特征,完整病毒粒子由囊膜、衣壳和核芯3个部分组成,直径为170~190nm。将纯化的DEV粒子经SDS—PAGE分析,发现其结构蛋白由11种多肽组成,即VP1(190000)、VP2(136000)、VP3(106000)、VP4(88000)、VP5(75000)、VP6(68000)、VP7(56000)、VP8(48000)、VP9(42000)、VP10(38000)和VP11(32000).其中VP1、VP2、VP3、VP6、VP8和VP9等6条蛋白区带的相对百分含量较高,约占病毒结构蛋白总量的89.04%,为DEV的主要结构多肽。  相似文献   
48.
鸭传染性浆膜炎油佐剂灭活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血清Ⅰ型鸭疫里默氏菌(RA)分离株为菌种研制RA油佐剂灭活疫苗,对3日龄樱桃谷鸭颈背皮下注射0.25mL/只即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免疫后10、13和16天对同源RA的攻击表现出35%、85%和100%免疫保护。疫苗一次免疫后30天ELISA抗体滴度达到高峰,至93日龄时仍能检出抗体。10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可产生更高的抗体滴度,到65天时仍能保持较高抗体水平。ELISA抗体滴度≥500时雏鸭即获得免疫保护。疫苗免疫雏鸭后能够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地增强T细胞的免疫力,时间持续两周。RA油佐剂灭活疫苗免疫雏鸭后免疫保护的形成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体液免疫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9.
生物素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检测石蜡切片鸭瘟病毒核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GenBank中有关鸭瘟病毒(DPV)的1个765 bp的EcoRⅠ片段序列,用Oligo软件设计长度为37 bp的寡核苷酸并用生物素标记制备探针,经blast分析和斑点杂交检测探针的特异性后,建立从石蜡切片中检测出DPV核酸的原位杂交方法并对人工感染死亡鸭的各组织器官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寡核苷酸探针能特异性检测到DPV强毒CHv株DNA,对鸭病毒性肝炎病毒QL79株RNA、血清1型鸭疲里默氏杆菌DNA、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DNA、鸭沙门菌DNA和大肠杆菌DNA的检测结果为阴性.(2)以寡核苷酸探针建立的从石蜡切片中检测出DPV核酸的原位杂交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组织切片先用0.2 mol/L HCl 37℃处理20 min,然后用100 mg/L的蛋白酶K 37℃消化15 min左右;杂交时探针工作浓度为350 μg/L;Avidin-AP的工作稀释度为1:100.(3)以所建立的原位杂交法检测DPV-CHv强毒人工感染死亡鸭的各组织器官,结果肝脏、肠道、法氏囊、脾脏、食道、肺脏和肾脏呈阳性反应,DPV的DNA分布于特定细胞的细胞浆和细胞核.结果表明,原位杂交检测石蜡切片中DPV的方法具有直观、特异性强的优点,是对DPV进行检测和病原定位的良好方法,可用于DPV的侵染过程和致病机理研究及回顾性诊断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