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23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3篇
  20篇
综合类   114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55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01.
灌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要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区工程建设日益增多,在建设过程中也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必须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从项目前期开始控制水土流失隐患。根据编制同类水土保持方案的经验,分析了灌区工程水土流失的特征,从土石方平衡、表土剥离与返还、水土保持分区、水土流失预测、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补偿费等方面阐述了编制技术要点,以期为同类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2.
近几年,河南省各地抗苯磺隆猪殃殃(Galium aparine)发生严重,常规剂量苯磺隆已无法防治。为了明确猪殃殃产生苯磺隆抗性的分子机制,通过提取总DNA、ALS基因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比对抗性及敏感种群的ALS保守区序列,明确抗性种群ALS基因突变位点。相比于敏感猪殃殃,抗性种群的高度保守区(Domain A)197 位脯氨酸(Pro)突变为苏氨酸(Thr)和亮氨酸(Leu),非保守区457 苏氨酸(Thr)突变为丝氨酸(Ser)3 种突变形式。其中,猪殃殃对苯磺隆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可能是其197 位氨基酸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03.
逆境补偿效应在作物中普遍存在,对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为阐明土壤盐度降低后甜高粱的补偿生长效应,本研究采用盆栽方法,将甜高粱拔节期的土壤含盐量设置3个梯度:5 g×kg~(-1)(高盐处理)、由5 g×kg~(-1)降低到2 g×kg~(-1)(盐度降低处理)、2 g×kg~(-1)(低盐对照),测定2个甜高粱品种地上部器官(茎秆、叶片、叶鞘)干物质生长速率与积累,以及盐离子(Na~+、Cl~-、K~+)在不同器官的含量。结果表明:高盐处理甜高粱地上部干物质增长速率一直显著低于对照;土壤盐度降低后,各器官干物质生长速率明显升高,并超过对照,产生了超补偿效应。成熟期高盐处理株高与地上部干物质大幅下降;土壤盐度降低后‘辽甜1号’的株高与地上部干物质较低盐对照分别下降7.69%和33.21%,而‘中科甜3号’的株高和地上部干物质重与对照没有差异。高盐处理后各器官干物质中Na+和Cl-含量较对照大幅度提高,K+含量增加幅度较小。土壤盐分降低后的35 d,甜高粱Na+和Cl-在各器官中含量虽仍高于对照,但比高盐处理已大幅下降;茎秆与叶鞘K+的含量较对照有小幅提高,而叶片K+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甜高粱盐胁迫降低后离子毒害减轻、生长速率加快直至超过对照,耐盐甜高粱品种补偿效应尤为明显,成熟期干物质产量可与对照相当。本研究结果可为盐碱地甜高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4.
为明确三氟啶磺隆与精喹禾灵混用的联合除草作用及其对棉花的安全性,采用温室盆栽生物测定法,测定了其对香附子、马唐、牛筋草、马齿苋和反枝苋的联合除草作用,并对不同品种棉花的安全性及其在棉花与杂草之间的选择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三氟啶磺隆与精喹禾灵混用对香附子、马齿苋的防除效果为加成或增效作用,对马唐、牛筋草和反枝苋则以加成作用为主。当m(三氟啶磺隆)∶m(精喹禾灵)=1∶3和1∶4时,有效成分80 g/hm2的处理对供试棉花品种均安全,而有效成分160 g/hm2处理则对不同棉花安全性差异较大,其中对山农棉8号鲜重的抑制率较高,对鲁棉研36号则较安全;两者复配剂在棉花与杂草间的选择系数明显高于三氟啶磺隆单剂,提高了三氟啶磺隆对棉花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5.
朵丽蝶兰金桔叶与开花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朵丽蝶兰(Doritaenopsis hybrid)金桔叶片性状与开花性状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通用外观质量鉴定标准,以烟台市农业科学院未抽梗朵丽蝶兰为试材,在开花前完成叶片长度、宽度、厚度、叶面积的调查,然后待其抽梗开花后,调查花梗数、花梗直径、花梗长度、花朵数、花朵直径、花瓣厚度等性状,并采用Excel 2017和SPSS 19.0等软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朵丽蝶兰金桔叶片性状与开花后花朵的性状品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第一至第三叶片长度较大者,未来植株抽梗开花后花朵数较多,花朵直径、花瓣厚度较大,花梗直径较粗,具有较高品质的开花性状。利用这个简易的叶片性状,可以有效地预测未来抽梗开花后花朵的品质,为筛选植株幼苗提供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6.
有效的阴影检测和去除算法会大大提高自然环境下果实识别算法的性能,为农业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持。该研究采用超像素分割的方法,将一张图像分割成多个小区域,在对图像进行超像素分割的基础上,对自然光照下的果园图像阴影区域与非阴影区域进行对比分析,探索8个自定义特征用于阴影检测。然后采用SVM的方法,结合8个自主探索的自定义特征,对图像中每个超像素分割的小区域进行检测,判断每个小区域是否处于阴影中,再使用交叉验证方法进行参数优化。根据Finlayson的二维积分算法策略,对检测的每一个阴影区域进行阴影去除,获得去除阴影后的自然光照图像。最后进行阴影检测的识别准确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的阴影检测算法的平均识别准确率为83.16%,经过阴影去除后,图像的阴影区域亮度得到了提高,并且整幅图像的亮度更为均匀。该研究可为自然环境下机器人识别果实及其他工农业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7.
为筛选防除雀麦Bromus japonicus的高效除草剂,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13种除草剂对雀麦的除草活性及5种除草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田间推荐剂量的低剂量下,氟唑磺隆、啶磺草胺、氟噻草胺、甲基二磺隆、异丙隆、磺酰磺隆、丙苯磺隆7种除草剂对雀麦具有很高的防除效果,21 d鲜重抑制率分别为88.30%、86.32%、83.97%、78.47%、76.76%、72.83%、71.39%,高剂量下的21 d鲜重抑制率达98.57%、95.36%、91.58%、91.46%、89.47%、82.48%、82.20%;其中氟唑磺隆各剂量下的防效较其它除草剂高。而嘧啶肟草醚、苯唑草酮、炔草酯、吡氟酰草胺、唑啉草酯、精噁唑禾草灵6种除草剂对雀麦防效较差。氟唑磺隆、啶磺草胺、氟噻草胺、甲基二磺隆、异丙隆5种除草剂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氟唑磺隆对雀麦防效最高,高剂量下20 d株防效达85.04%,药后40 d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达83.94%和84.17%,未见小麦有明显药害症状,建议田间推荐用量为21.00~42.00 g(a.i.)/hm~2。表明雀麦对不同除草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在供试的13种除草剂中氟唑磺隆对雀麦防效最高,较为安全,为防除雀麦的理想除草剂。  相似文献   
108.
通过Innography专利平台数据库中相关专利的检索,利用专利计量学方法,从专利申请国家及数量、申请机构及技术差异、研发热点等方面对甘蔗技术领域国际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甘蔗技术专利呈现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回落3个阶段,中国、美国、巴西专利累计申请量最多,是主要技术输出国,是全球最受重视的技术市场。科迪华、拜耳、先正达等大型跨国公司不仅是全球主要的专利申请主体,在中国的专利申请也较为活跃,其在甘蔗分子育种、无性繁殖、生化防控等领域申请了大量基础专利,基本实现了在全球的技术保护。国内相关专利申请主体为科研机构和高校,专利类型方向侧重于甘蔗种植、生产、加工等新型实用技术的研发。  相似文献   
109.
为了解近年来兜兰无菌播种的研究成果,以15个兜兰品种为研究对象,综述了近10年来兜兰无菌播种的情况。综合分析表明:兜兰种子无菌萌发的情况与果龄有关,不同品种的兜兰种子萌发最适果龄不同;一般情况而言,最适合兜兰种子无菌播种的培养基为1/2 MS,且在培养基里添加椰乳会更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10.
研究温度和重复疲劳运动对中华鲟游泳行为和能量代谢的影响,为中华鲟养殖环境水质量监测管理、物种保护和鱼道的设计等提供参考。在密封鱼类游泳装置中,利用速度递增法测定了不同温度(10、15、20和25℃)、流速条件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体长8.50~11.00 cm,体重5.10~8.80 g)的摆尾频率(TBF)、呼吸频率(RR),并同时测定了游泳过程中的耗氧率(M_(O_2))。结果表明:随着摆尾频率或呼吸频率的增加,中华鲟幼鱼的耗氧率增加,耗氧率与摆尾频率或呼吸频率呈指数相关(M_(O_2)=a×TBF~b;M_(O_2)=A×RR~B);随着温度增加,b值先减小后增加,15℃和20℃时b值较小;疲劳恢复后,第2次测试b值大于第1次;随着温度的增加,B值逐渐增加;疲劳恢复后,第2次测试B值小于第1次。游泳过程能量消耗随着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15~20℃能量消耗较小。疲劳恢复后,第2次测试能量消耗大于第1次,游泳效率降低,特别是在10℃和25℃,15~20℃变化不明显。温度和重复游泳对中华鲟幼鱼游泳行为影响显著,温度不适宜和重复疲劳运动会产生叠加效应,导致游泳效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