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14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研究冬季饮用温水对断奶仔兔健康状况和生长性能的影响。该研究选择180只47日龄断奶仔兔(初始体质量(1.2±0.1) kg)随机分为2组,温水组通过在冬季塑料薄膜封闭的开放舍饮水管道上安装伴热线恒温加热系统,为仔兔提供35.5 ℃的温水,对照为无加热系统的冷水组,水温为5.8 ℃。试验期48 d。结果表明:1)在舍内平均气温8.9 ℃情况下,与冷水组相比,温水组家兔在47~58和47~94日龄范围的平均日增质量分别显著提高15.11和1.94 kg/d(P<0.05)。2)饮用温水显著降低47~58日龄范围家兔平均料质量比(18.2%)及47~94日龄范围家兔的腹泻发生率(25.6%)(P<0.05)。显著下调了70日龄家兔空肠中甲状腺激素受体α和β(THRα和β)的表达量(P<0.05)。3)随着日龄的增加,饮用温水显著提高了82日龄家兔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 IgA)和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含量(P<0.05),也显著提高了82日龄家兔盲肠菌属Roseburia的丰度,是58日龄的6.9倍(P<0.05)。因此,冬季开放舍安装恒温饮水系统可能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和肠道消化吸收能力,进而促进仔兔生长,改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2.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对干旱胁迫(自然失水)下及复水后绢毛委陵菜叶片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未胁迫的叶肉细胞结构完整.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清晰,基粒数目多且排列整齐,基粒类囊体排列致密,美囊体片层叠垛整齐.叶绿体嗜锇程度低,嗜锇颗粒少,并且体积小;随着自然失水胁迫程度的加强,叶绿体基粒和被膜破损,片层膨胀分化或溶解消失,...  相似文献   
33.
猪在夏季高温环境下易发生热应激反应,影响其生长发育、免疫性能和肠道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聚焦于调整日粮营养水平和添加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等措施调节猪的热休克蛋白水平、抗氧化免疫性能和肠道健康,从而缓解猪的热应激。本文综述了热应激对猪的影响及其营养调控研究进展,以期为猪的热应激营养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4.
为提高螺旋藻的藻蓝蛋白含量,针对其真空干燥工艺中3个主要干燥因素(物料厚度、干燥温度和干燥真空度),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试验数据采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3种干燥因素与藻蓝蛋白含量之间的函数模型。通过脊岭分析,确定钝顶螺旋藻的最佳真空干燥工艺条件为:物料厚度3 mm,干燥温度45 ℃,干燥真空度0.08 MPa,在此优化干燥条件下螺旋藻粉中的藻蓝蛋白含量达12.5000×10-3 mg/mL。  相似文献   
35.
为探讨白腐真菌对偶氮类、三苯甲烷类、醌胺类等染料的脱色降解作用,用Fomes lignosus对偶氮类染料中的刚果红、醌亚胺类中的结晶紫和三苯甲烷类中的中性红的脱色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质层孔菌对各种染料均有降解作用,而对醌亚胺类染料结晶紫的脱色率最高为55.27%(12 h),最佳添加时间为第4 d,最佳温度为35℃,脱色时间在32 h时脱色率达到75%以上。  相似文献   
36.
针对绿洲灌区春小麦生产中水氮消耗量大、连作普遍问题,2015-2018年,在河西走廊甘肃农业大学绿洲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设两种耕作措施(玉米茬免耕一膜两年用,NT;玉米茬传统翻耕,CT)、两种灌水水平(2400m^3·hm^-2,传统水平,I2;1920m^3·hm^-2,传统灌水减量20%,I1)和三种施氮水平(225kg·hm^-2,传统施氮,N3;180kg·hm^-2,减量20%施氮,N2;135kg·hm^-2,减量40%施氮,N1),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春小麦籽粒产量、灌溉水生产力和氮肥偏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与CT、I2相比,NT和I1均能提高春小麦的籽粒产量、灌溉水生产力和氮肥偏生产力;与N3相比,N2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1.6%~30.4%,籽粒产量和灌溉水生产力在2016、2017年均无显著变化,在2018年分别降低10.7%和10.4%;N1的籽粒产量降低6.1%~23.5%,灌溉水生产力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6.1%~23.0%和27.6%~56.5%。在所有处理中,NTI1N2和NTI2N3处理的籽粒产量三年中均较高,二者间差异不显著,但NTI1N2处理灌溉水生产力和氮肥偏生产力较NTI2N3处理分别提高7.6%~20.4%和16.5%~30.4%;NTI1N2处理的籽粒产量、灌溉水生产力和氮肥偏生产力较CTI2N3处理分别提高3.8%~22.0%、19.7%~40.8%和29.7%~52.5%。综上所述,在西北绿洲灌区以覆膜玉米为前茬,免耕穴播小麦,配套施氮180kg·hm^-2、生育期灌水1920m^3·hm^-2的种植方式是适用于小麦节约水氮的高效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37.
苹果新品种‘瑞雪’果实主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雪’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培育的黄色晚熟苹果品种,了解该品种的果实特性,可为其栽培和推广提供借鉴。本研究以‘瑞雪’及其母本‘富士’、父本‘粉红女士’,以及2个黄色品种‘金冠’和‘王林’为试验材料,分析各品种果实生长发育期间的品质变化特性及其采后贮藏特性。结果表明:‘瑞雪’单果质量的变化和母本‘富士’接近,在花后105d日增长量出现高峰;纵、横径的变化和‘粉红女士’一致,在花后125d横径增长速率最快,果形指数最小,随后果形指数增加;‘瑞雪’在大小及脆度上优于父本‘粉红女士’,接近‘富士’,果形高桩,接近‘粉红女士’,果点密度、果锈指数小于2个黄色对照品种,‘瑞雪’果实套袋后果锈、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降低,其余性状变化不大;在常温贮藏和0℃冷藏条件下,‘瑞雪’失水幅度增大,接近‘粉红女士’,低于‘富士’和‘金冠’,果实硬度在贮藏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先上升后下降,出现最高点时间与‘粉红女士’接近,晚于‘富士’,可滴定酸质量分数始终低于‘粉红女士’,接近‘富士’。表明‘瑞雪’单果质量和风味接近‘富士’,果形和贮藏性接近‘粉红女士’,具有典型的超亲优势。‘瑞雪’果形端正,果面光洁,酸甜适口,耐贮藏。综合性状优于‘金冠’和‘王林’,接近‘富士’,作为黄色晚熟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38.
绿洲灌区免耕一膜两年用玉米密植的水分承载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资源性缺水严重,传统玉米生产模式地膜用量和耗水量大等问题,探讨通过免耕一膜两年用集成密植技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可行性,以期为构建试区地膜减量玉米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2017—2019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耕作措施(传统覆膜CT,一膜两年用NT)和密度(78 000株/hm2,低;103 500株/hm2,中;129 000株/hm2,高)两因素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的水分利用特征和产量表现,以耗水量的多少、产量的高低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大小为依据,探索在2种耕作措施下可以承载作物最大密度的土壤水分,即水分承载潜力,明确免耕一膜两年用对玉米密植的水分承载潜力。【结果】NT较CT土壤播前含水量和贮水量分别提高11.6%—14.0%和19.4%—26.0%,利于玉米密植。NT与CT相比,中、低密度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无显著差异,而高密度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增加了4.7%;随玉米密度增加,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随之增大,但总棵间蒸发量和蒸散比随之下降;NT和CT条件下,高、中密度较低密度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分别增加了10.7%、5.2%和7.4%、4.6%,即从耗水量角度讲,NT支撑玉米高密度的水分承载潜力较CT下降。密度相同时,NT和CT玉米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NT条件下高、中密度较低密度产量提高了6.1%—19.0%、10.9—25.0%,CT条件下高、中密度产量较低密度提高了4.8%—5.8%、8.8%—8.9%,中密度利于玉米高产,从产量角度讲,NT较CT支撑高密度的水分承载力未下降。相同密度下,NT和CT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无差异;密度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NT与CT条件下,中密度较高、低密度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8%—10.8%、6.3%—17.8%与5.9%—7.1%、4.3%—4.7%,中密度下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从水分利用效率角度讲2种模式都不足以承载高密度。【结论】在绿洲灌区,免耕一膜两年用与传统覆膜具有相同的通过增密获得同等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潜力,但免耕一膜两年用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较大;免耕一膜两年用结合103 500株/hm2的密度可作为绿洲灌区地膜减量和玉米高产、水分高效利用技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9.
研究前茬作物秸秆处理方式对后茬作物光能利用及水分生产效益的影响,对于建立高效种植制度、优化栽培措施,建立干旱内陆灌区作物生产的节本增效技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09—2012年,在干旱内陆灌区,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NTSS:25~30 cm高茬收割立茬免耕;NTS:25~30 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免耕;TIS:25~30 cm高茬等量秸秆翻耕;CT:传统无留茬翻耕)对后茬作物玉米光能利用及水分生产效益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玉米种植模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CT相比,小麦秸秆还田降低了玉米大喇叭口期之前的叶日积(LAI-D),但增大了吐丝期之后的LAI-D,延缓了衰老;NTSS、NTS、TIS比CT处理玉米全生育期总LAI-D分别提高11.2%~14.5%、16.3%~20.8%、6.0%~7.5%,以NTS提高LAI-D幅度较大。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玉米籽粒产量,以NTS增产效应更高,较CT增幅为13.7%~17.5%。秸秆还田提高了玉米全生育期光能利用率,以NTS提高作用最明显,提高比例为5.3%~11.8%。NTSS、NTS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纯收益与产投比,以NTS最为突出,比CT纯收益增加22.2%~35.5%(高3 953~5 200元·hm-2)、产投比增大16.8%~23.4%,水分生产力与单方水效益分别提高13.7%~17.5%与25.6%~33.1%。因此,小麦秸秆免耕覆盖(NTS)可作为河西绿洲灌区发展节本增效玉米生产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0.
【目的】作物的光合生理特性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冠层温度反映作物冠层的能量平衡状况,与作物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密切相关。研究不同覆盖方式下作物冠层温度与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旨在优化耕作制度,提高干旱内陆灌区作物生产潜力。【方法】2014—2016年,在西北干旱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小麦秸秆还田及地膜覆盖利用方式下,小麦间作玉米模式中玉米灌浆期的冠层温度及光合生理特性。【结果】间作较单作可降低玉米灌浆期的冠层温度,以免耕小麦带25—30 cm高茬收割覆盖还田与玉米带地膜2年覆盖(NTSI2),免耕小麦带25—30 cm高茬收割立茬还田与玉米带地膜2年覆盖(NTSSI2)处理降低效果更为显著,较传统耕作每年覆新膜单作(CTM)处理分别降低10.3%与7.5%,比传统翻耕小麦带无秸秆还田与玉米带每年覆新膜(CTI)处理分别降低7.6%与4.7%。从冠气温差可知,NTSI2处理随气温变化玉米灌浆期冠层温度变化较小,可减小气温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间作较单作可增大玉米灌浆期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L),以NTSI2、NTSSI2处理提高幅度较大,较CTM处理玉米Pn提高比例分别为23.0%与18.1%,较CTI处理提高比例分别为13.4%与8.9%;同理,与CTM处理相比,Tr分别提高7.9%与5.8%,与CTI处理相比,Tr分别提高6.1%与4.1%;NTSI2、NTSSI2处理WUEL较CTM处理提高14.4%与12.0%,较CTI提高7.2%与4.9%,呈现水分高效利用的潜势。相同的净占地面积下,间作较单作玉米具有增产效应,增产幅度达到52.2%,其中NTSI2、NTSSI2处理较CTM处理分别增产57.2%与53.4%,较CTI处理分别增产17.6%与14.7%,说明免耕地膜2年覆盖与秸秆还田同步应用于间作模式可进一步加强玉米增产效应。【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集成应用免耕秸秆还田与地膜2年覆盖技术是实现高产高效间作模式的理想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